- 年份
- 2024(10108)
- 2023(13588)
- 2022(11126)
- 2021(10456)
- 2020(8683)
- 2019(19660)
- 2018(19364)
- 2017(37561)
- 2016(19747)
- 2015(21769)
- 2014(21181)
- 2013(21018)
- 2012(18866)
- 2011(16608)
- 2010(16538)
- 2009(15322)
- 2008(14836)
- 2007(13099)
- 2006(11294)
- 2005(9641)
- 学科
- 业(92281)
- 济(89747)
- 经济(89651)
- 企(74387)
- 企业(74387)
- 管理(67480)
- 农(50294)
- 方法(40437)
- 农业(33557)
- 数学(32705)
- 数学方法(32341)
- 业经(32330)
- 财(27048)
- 务(20100)
- 财务(20069)
- 财务管理(20046)
- 中国(19804)
- 企业财务(19028)
- 技术(18254)
- 制(17045)
- 策(15844)
- 地方(15574)
- 贸(14905)
- 贸易(14898)
- 易(14524)
- 划(14414)
- 和(14285)
- 体(13781)
- 理论(13345)
- 农业经济(12504)
- 机构
- 学院(280450)
- 大学(268642)
- 济(122489)
- 经济(120496)
- 管理(118554)
- 理学(103602)
- 理学院(102750)
- 管理学(101319)
- 管理学院(100809)
- 研究(82875)
- 中国(66653)
- 农(59316)
- 财(53381)
- 京(52507)
- 科学(48413)
- 农业(45158)
- 业大(45054)
- 财经(43216)
- 江(41152)
- 中心(40915)
- 经(39496)
- 所(39171)
- 经济学(36450)
- 研究所(35409)
- 经济管理(34540)
- 经济学院(33188)
- 州(32364)
- 商学(32017)
- 商学院(31756)
- 财经大学(31724)
- 基金
- 项目(193778)
- 科学(156330)
- 研究(144377)
- 基金(144373)
- 家(123824)
- 国家(122597)
- 科学基金(108964)
- 社会(96076)
- 社会科(90943)
- 社会科学(90919)
- 省(78317)
- 基金项目(77206)
- 自然(69443)
- 自然科(67931)
- 自然科学(67917)
- 自然科学基金(66771)
- 教育(64529)
- 划(62434)
- 编号(57857)
- 资助(56905)
- 创(43604)
- 成果(43317)
- 部(43270)
- 发(42599)
- 重点(42362)
- 业(41841)
- 国家社会(40343)
- 创新(40024)
- 制(38760)
- 人文(38040)
- 期刊
- 济(138241)
- 经济(138241)
- 研究(72298)
- 农(63476)
- 中国(48523)
- 管理(44631)
- 农业(43469)
- 财(43282)
- 科学(38588)
- 学报(37927)
- 大学(31251)
- 业经(30940)
- 学学(30480)
- 技术(26784)
- 融(25596)
- 金融(25596)
- 业(22034)
- 财经(21021)
- 经济研究(19119)
- 问题(19045)
- 教育(18186)
- 经(18095)
- 技术经济(16186)
- 农业经济(15017)
- 版(14980)
- 世界(14965)
- 农村(14938)
- 村(14938)
- 现代(13764)
- 经济问题(13597)
共检索到398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克玲
农民合作是农村社会秩序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解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合作背后的实践规则。研究以豫南白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雇工为例,探究家庭理性规则何以影响村庄秩序再生产。通过对雇工过程与合作关系的考察,发现雇工组织以经济理性为合作目标,维持个体家庭的发展秩序。合作过程是雇工组织的工具化过程,即基于家庭理性形成的雇工组织成为家庭理性向村庄秩序延伸的媒介。研究认为家庭理性扩张消解村庄公共秩序再生产的社会基础,内在隐含家庭理性对村社理性的规则替代。虽然两种理性均具有整体主义和伦理内核,并非西方经济话语体系中的个体理性,但不同之处在于家庭理性是农民基于发展压力而作出的自主性调适,其实践主体和支配结果有清晰的利益边界。作为一种公共规范,村社理性服务于村庄利益共同体是维系村社稳定的秩序机制。因此,要加强基层村社组织建设和培育文明乡风,建立以村社理性为规则的公共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克玲
农民合作是农村社会秩序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解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合作背后的实践规则。研究以豫南白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雇工为例,探究家庭理性规则何以影响村庄秩序再生产。通过对雇工过程与合作关系的考察,发现雇工组织以经济理性为合作目标,维持个体家庭的发展秩序。合作过程是雇工组织的工具化过程,即基于家庭理性形成的雇工组织成为家庭理性向村庄秩序延伸的媒介。研究认为家庭理性扩张消解村庄公共秩序再生产的社会基础,内在隐含家庭理性对村社理性的规则替代。虽然两种理性均具有整体主义和伦理内核,并非西方经济话语体系中的个体理性,但不同之处在于家庭理性是农民基于发展压力而作出的自主性调适,其实践主体和支配结果有清晰的利益边界。作为一种公共规范,村社理性服务于村庄利益共同体是维系村社稳定的秩序机制。因此,要加强基层村社组织建设和培育文明乡风,建立以村社理性为规则的公共秩序。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闫小斌 范红 闫毅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亮
本文认为,村庄内部的空间构造对村庄公共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一方面,明确的村庄次属空间单元的存在使得村庄公共权力的分配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地理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权力——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村庄派性的形成;另一方面,村庄空间的非均衡性又造就了村庄权力的一种与制度规定并不相同的层级性,由此而导致了村庄中心与边缘的政治格局。国家权力的实现依托在村庄既有的空间格局之上,从而凸显了这一地域村庄权力生产机制的特点。
关键词:
空间 权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红旭
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事关整个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一直以来受到官员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从传统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遵循"皇权不下县"的原则到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的保甲制度,再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的全面推行,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断裂的嬗变,乡村能人即村庄精英的角色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
乡村秩序 村庄精英 历史嬗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关键词:
面子 熟人社会 公共性再生产 乡村振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伯韬 程天君
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但却多存弊病,这与依赖西方"系统-要素"理论而缺少本土理论指导实践不无关联。以"过程-结构"视角重审本土情境中的合作学习实践,或可破解此困境。研究表明,照顾情面以维护关系"和合"的主体行动逻辑贯穿合作学习始终,在行动主体与时空、制度及文化结构的相互作用下,"合作的学习"被异化为"合作的和合",并再生产了和合的人际关系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秩序。推动合作学习有效实施,需转变合作学习研究范式,加强本土理论发展与现实情境实践的关联,优化相关制度结构,增强师生合作水平,融洽"和合"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合作学习由"合作的和合"走向"和合的合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长全
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的研究发现,村庄整治在促进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大量问题: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政策约束力,难以落到实处;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面临挑战;复垦耕地质量提升有过程,短期内冲击粮食生产能力;土地规模流转后有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村庄整治 粮食安全 增减挂钩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曹海林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关键词:
村落公共空间 演变 村庄秩序重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丙存
行政调解在当前乡村实践中,所调处纠纷的数量整体趋增,类型日益多样,且由新型城镇化引致的纠纷开始凸显;党政领导包保、司法所参与、村干部帮衬的责任机制逐渐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内核的行政权威是其内在的合法性基础,信访维稳是其外在制度性压力,恢复人际关系、重建乡村秩序则是其潜在功能。行政调解的乡村实践逻辑表明,每一起纠纷的行政调解就是由乡村干部、纠纷当事人等共同完成的一项权益性成就,而随着行政调解在时空向度上的持续延伸,农民的日常生活、乡镇政权的行政权威、乡村的社会秩序也得以共同再生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思明 田雄
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对建国后关中地区两个村庄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作用下,乡村区域治理秩序不同,乡村区域公共产品和参与公益事业的水平也不同,借用象限来表达三者间的动态关系。以此为视角,文章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由于村庄利益博弈、基层政府理性不作为以及国家刚性制度的缺失,该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文章最后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政府制度供给责任不容推卸。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振其 郭诚诚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高音喇叭 微信群 乡村公共性 社会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六招 姜修海 张国磊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形成具有较强集体秩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但是审视我国利益密集型村庄可以发现,不少村庄社会治理存在集体秩序衰落的现实状况。为进一步探究利益密集型村庄治理“弱集体秩序”的生成逻辑,构建“利益嵌入-秩序重塑”分析框架,对S省A村的全治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在农村集体土地、产业利益日渐密集的背景下,“精英俘获”的村治精英、“次精英俘获”的部分村民以及未参与争利的边缘群体,共同组成了分散化的治理结构;其次,村治精英采取集体利益让渡、集体管理异化的方式维持村庄治理秩序,形成了短期化的治理方式;最后,自治原则的异化、德治功能的弱化以及法治规范的虚化,致使村庄治理规则虚置化。治理结构分散化、治理方式短期化和治理规则虚置化三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消解了基层社会治理,促使利益密集型村庄治理生成“弱集体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六招 姜修海 张国磊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形成具有较强集体秩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但是审视我国利益密集型村庄可以发现,不少村庄社会治理存在集体秩序衰落的现实状况。为进一步探究利益密集型村庄治理“弱集体秩序”的生成逻辑,构建“利益嵌入-秩序重塑”分析框架,对S省A村的全治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在农村集体土地、产业利益日渐密集的背景下,“精英俘获”的村治精英、“次精英俘获”的部分村民以及未参与争利的边缘群体,共同组成了分散化的治理结构;其次,村治精英采取集体利益让渡、集体管理异化的方式维持村庄治理秩序,形成了短期化的治理方式;最后,自治原则的异化、德治功能的弱化以及法治规范的虚化,致使村庄治理规则虚置化。治理结构分散化、治理方式短期化和治理规则虚置化三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消解了基层社会治理,促使利益密集型村庄治理生成“弱集体秩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在村庄熟人社会中,能力、人品和人缘是"面子"的基本要素,并赋予"面子"以实体性。日常性人情的互动是"面子"生成的基础,家庭则构成"面子"运行的基本动力。"面子"因而与主体内在属性紧密相关,呈现出较强的伦理性、社会性和较弱的策略性、表演性。"面子"的分化形成了村庄社会分层和村庄权威结构,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层次不同、形态各异的权力运作机制,表现为"统合——孤立"机制、"转化——平衡"机制和"渗透——规训"机制,从而促进了村庄公共秩序、社会交往秩序和家庭生活秩序的再生产。然而,市场化逐渐导致"面子"的物化,"面
关键词:
“面子” 熟人社会 人情 秩序再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