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38)
2023(19252)
2022(15818)
2021(14559)
2020(12210)
2019(27758)
2018(26971)
2017(51402)
2016(26916)
2015(29802)
2014(29180)
2013(29139)
2012(26827)
2011(24031)
2010(24078)
2009(22699)
2008(22048)
2007(19686)
2006(17779)
2005(16158)
作者
(74916)
(63107)
(62510)
(59705)
(39842)
(29923)
(28284)
(24528)
(23979)
(22301)
(21693)
(21030)
(19918)
(19885)
(19384)
(19217)
(18454)
(18110)
(18093)
(17693)
(15611)
(15332)
(15068)
(14712)
(14161)
(14130)
(13617)
(13529)
(12536)
(12319)
学科
(139030)
经济(138894)
(98903)
管理(84438)
(80080)
企业(80080)
方法(53585)
(51742)
数学(44443)
数学方法(43974)
业经(37381)
中国(35426)
农业(34466)
(33524)
地方(28413)
(24174)
(22379)
贸易(22361)
(22156)
(22053)
财务(22008)
财务管理(21978)
(21767)
企业财务(20825)
技术(20265)
(19924)
(19846)
(18814)
理论(18578)
(18513)
机构
学院(389859)
大学(384672)
(180300)
经济(177279)
管理(155003)
理学(133323)
研究(132071)
理学院(132032)
管理学(130072)
管理学院(129329)
中国(106036)
(79730)
(79680)
科学(74720)
(68564)
(64455)
财经(63373)
中心(61225)
(58754)
研究所(57960)
(57749)
经济学(56364)
业大(55051)
农业(52092)
经济学院(50621)
北京(49937)
(47473)
师范(47077)
(47023)
财经大学(46477)
基金
项目(257198)
科学(206773)
基金(191706)
研究(191588)
(165420)
国家(163953)
科学基金(143157)
社会(129123)
社会科(122353)
社会科学(122325)
基金项目(100584)
(98661)
自然(88671)
自然科(86718)
自然科学(86697)
教育(85206)
自然科学基金(85192)
(81625)
资助(77065)
编号(75850)
成果(60071)
(58080)
(57239)
重点(57122)
国家社会(55326)
(55173)
创新(51090)
课题(50793)
教育部(50522)
人文(50031)
期刊
(209033)
经济(209033)
研究(117071)
中国(77544)
(68840)
(63084)
管理(60902)
科学(54323)
学报(53140)
农业(46832)
大学(43009)
学学(41001)
(38817)
金融(38817)
业经(36631)
技术(35746)
经济研究(33015)
财经(32509)
教育(30617)
(28223)
问题(27338)
(24688)
技术经济(22617)
世界(22260)
(21395)
统计(20505)
(18688)
国际(18509)
(18436)
现代(18158)
共检索到595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李谷成  蔡根女  冯中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永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胡永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度量问题在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测量之前,有必要面对两个夸大官方GDP增长率的度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GDP增长测算必须是建立在一个一致的基年价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鹰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中,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一度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逐渐均等化,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区域配置也出现了新变化。文章基于数理模型,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公共服务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区域再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1)虽然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仍不均衡,但是这种差距正在不断减小。(2)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方向的选择上受到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影响,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的趋同和均衡化有助于带农村动劳动力的区域再配置。(3)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统筹兼顾,平衡劳动力收入和区域公共服务,最大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亦文  胡宗义  
本文利用动态CGE模型——MCHUGE模型仿真分析了在农业部门生产环节开征碳税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部门生产环节开征碳税对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CO2排放能起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但对宏观经济和农业各个产业部门资本收益率、产出水平及就业水平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除家畜肉类(猪肉除外)加工业之外,农业温室气体开征碳税对农业各产业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均呈负向偏离,不利于农户增收和资本积累;除了家畜肉类(猪肉除外)加工业、服装业和皮革制品业等部门产出水平呈正向偏离外,其他产业产出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向偏离。受资本收益率和产业产出下降影响,农业部门就业水平也出现相应的负向偏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旭辉  彭现美  马成文  
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经济模型,并在增长核算框架下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53—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0.43%和14.78%。分阶段看,不同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截然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行政命令引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为负,而改革开放后由市场机制引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其贡献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政府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和户籍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樊士德  朱克朋  
劳动力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向城镇和发达地区大规模流动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相伴随的特征化事实。区别于已有研究聚焦劳动力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和发达地区增长贡献度的研究偏向,本文着重聚焦劳动力外流给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带来的福利效应,结合作者在广东等7个省所开展的微观调研和深度访谈,对劳动力外流对作为流出地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福利效应进行考察。研究表明,除正向效应外,智力外流导致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丧失,陷入增长困境;学界所预期的劳动力外流给欠发达地区带来的回波效应更大而扩散效应并不显著;长期以来的劳动力大规模外流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福利受损;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刚性的形成与固化进一步拉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江克忠  
文章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全国和不同地区、地貌农村家庭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的全样本看,劳动力流动既改善了农村家庭绝对收入状况,又降低了陷入贫困的相对概率;但从分地区实证结果看,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对降低家庭贫困发生概率的效果更为显著,并在提升家庭绝对收入上呈现边际效率递减特征,而欠发达地区的边际贡献更高。从家庭所在地村庄特征来看,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灾害频发区及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贫困发生概率更高,而周围有高污染企业、矿产资源及属于平原区或渔村的农村家庭则相对富裕,陷入贫困的概率更低。此外,家庭特征、户主特征对贫困的发生概率均有较大影响。家庭所在地、整个家庭及户主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地区和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锦华  吴方卫  王雅丽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产生了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而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扭曲在改变资本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素回报的同时又放大了这种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转移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成本和工资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和工资扭曲的程度,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收敛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靖  
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 ,但是这种立论一直缺乏计量依据。笔者设计了一套方法对广州郊县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和结构调整的贡献的测算发现 ,产业同步增长与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具有不同的意义 ,都需要受到重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庆红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不断下降的事实,文章提出益贫式增长的概念及测度方法,根据CHNS调查的微观家庭收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1989-2009年贫困和不平等变动的变动趋势,判断这段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农村贫困人口是否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月清  刘迎霞  钟甫宁  
本文对2003—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解释。通过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本文认为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是2003—2007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工数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从迁移成本的角度对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进行解释,认为2003—2007年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心理评价也随之提高、外出打工时家人离别的心理成本增加是农民工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而农民工供给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而城市服务业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正规工业部门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