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48)
- 2023(16512)
- 2022(14073)
- 2021(13089)
- 2020(11123)
- 2019(25125)
- 2018(25113)
- 2017(48321)
- 2016(26317)
- 2015(29726)
- 2014(29693)
- 2013(29678)
- 2012(27007)
- 2011(24400)
- 2010(24549)
- 2009(23314)
- 2008(23151)
- 2007(20882)
- 2006(18806)
- 2005(16761)
- 学科
- 济(107919)
- 经济(107748)
- 业(104586)
- 管理(91810)
- 企(86342)
- 企业(86342)
- 农(48753)
- 方法(46384)
- 数学(36706)
- 数学方法(36304)
- 财(34494)
- 业经(34483)
- 农业(32452)
- 中国(27179)
- 制(26061)
- 务(23970)
- 财务(23899)
- 财务管理(23863)
- 企业财务(22630)
- 学(20919)
- 技术(20841)
- 和(20303)
- 地方(19828)
- 理论(19464)
- 体(19122)
- 贸(18595)
- 贸易(18585)
- 划(18538)
- 策(18403)
- 易(18083)
- 机构
- 学院(384968)
- 大学(381043)
- 管理(157071)
- 济(154827)
- 经济(151490)
- 理学(135068)
- 理学院(133699)
- 管理学(131737)
- 管理学院(131038)
- 研究(124590)
- 中国(97173)
- 京(81250)
- 科学(76734)
- 农(74780)
- 财(73719)
- 所(62939)
- 业大(60818)
- 江(59012)
- 财经(57992)
- 农业(57454)
- 中心(57381)
- 研究所(56736)
- 经(52580)
- 北京(50859)
- 范(47641)
- 师范(47242)
- 州(46948)
- 经济学(44720)
- 院(44687)
- 财经大学(42472)
- 基金
- 项目(256963)
- 科学(202454)
- 研究(190327)
- 基金(186609)
- 家(161602)
- 国家(160131)
- 科学基金(138468)
- 社会(120444)
- 社会科(113849)
- 社会科学(113819)
- 省(101516)
- 基金项目(99559)
- 自然(89578)
- 自然科(87334)
- 自然科学(87313)
- 自然科学基金(85778)
- 教育(85001)
- 划(83384)
- 编号(78993)
- 资助(75675)
- 成果(63401)
- 部(56698)
- 重点(56391)
- 发(54819)
- 创(54808)
- 课题(52686)
- 制(50720)
- 创新(50610)
- 国家社会(49155)
- 业(48903)
- 期刊
- 济(180982)
- 经济(180982)
- 研究(111548)
- 中国(76185)
- 农(73821)
- 学报(59817)
- 管理(59158)
- 财(58795)
- 科学(56126)
- 农业(49784)
- 大学(45669)
- 学学(43246)
- 教育(36822)
- 融(35814)
- 金融(35814)
- 业经(34823)
- 技术(33174)
- 财经(28420)
- 业(25835)
- 经济研究(25627)
- 问题(24216)
- 经(24200)
- 技术经济(20064)
- 版(19274)
- 现代(18676)
- 图书(18611)
- 科技(18524)
- 理论(18404)
- 资源(17789)
- 商业(17181)
共检索到575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骥 孙金荣
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丰富,加强立法保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法学与资源科学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中的问题,在革新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探究保护制度的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的规范主要依据相关资源环境类法律法规,种质资源保护以采取“保护单一对象的损害应对模式”为主。然而,在管理中存在保护对象要素化、保护责任单向化、保护权限碎片化、保护政策同质化等问题。基于整体主义生态观,借鉴当代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可以引入系统性保护的方法,将种质资源保护纳入农业系统生态保护全过程,建立保护整体系统的风险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而,细化农民主体参与激励、联席保护、名录保护、第三方协议保护等制度的运用。最终,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提供规范性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骥 孙金荣
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丰富,加强立法保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法学与资源科学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中的问题,在革新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探究保护制度的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的规范主要依据相关资源环境类法律法规,种质资源保护以采取“保护单一对象的损害应对模式”为主。然而,在管理中存在保护对象要素化、保护责任单向化、保护权限碎片化、保护政策同质化等问题。基于整体主义生态观,借鉴当代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可以引入系统性保护的方法,将种质资源保护纳入农业系统生态保护全过程,建立保护整体系统的风险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而,细化农民主体参与激励、联席保护、名录保护、第三方协议保护等制度的运用。最终,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提供规范性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业红 王静
一、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认识和开发的几个问题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产品问题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农业文化遗产地众多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笔者从2005年开始就不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范畴、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特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属性等问题~((4)(5)),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类型的不断增加,大家对农业文化遗产内涵认识的加深,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边界上有了拓展,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研究也开始从一般的分类、评价逐渐过渡到资源价值转化和实现的路径等方面~((6)(7))。综合来看,多年来的理论探索从一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地 旅游产品设计 问题探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刘某承
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管理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科学地掌握其旅游资源利用特征是成功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技术型(浙江青田)、景观型(云南红河)和遗址型(江西万年)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对比研究。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资源特征、辅助旅游资源特征、外部因素特征以及客源与市场特征为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评价体系,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的"优势-劣势-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市场带动资源模式",景观型采用"资源带动市场模式",遗址型采用"节事活动带动模式",可为案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明明 杨伦 何思源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社区依托当地的资源、气候和地形等条件创造并世代传承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1)。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社区粘性的活态复合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维系了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支撑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2)。遗产地社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实践者和精神载体,既是遗产当代实践和代际传承的实施主体,也是保护对象,是农业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杨家蕊 廖柳文 窦银娣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为例,根据人居环境的概念内涵,将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工支撑环境,并构建了9个要素层和37个指标层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的可感知性为0.79,属于较好水平,但3个子系统的可感知性存在较大差别,感知度最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达到了较好水平,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总体感知水平一般,人工支撑环境系统可感知性最低,部分项目可感知性达到较差级别。根据人居环境感知结果,提出了若干对策,研究结果将为案例区和其他类似文化遗产地的人居环境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纯阳 屈海林
本文基于社区依恋的多维性视角,以社区依恋的四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社区意义、社区参与、社区依恋、社区满意和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结构关系模型,以福建土楼为例,实证分析社区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社区满意的调节作用,揭示在满意程度不同的居民中,社区依恋对居民保护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均对居民保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区依赖的影响最大,其下依次为社区情感和社区认同;(2)社区意义通过社区依赖、社区认同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3)社区参与通过社区依赖和社区情感对居民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4)社区满意分别对社区依赖与社区居...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金华
本文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提出自然遗产地多价值管理的命题,认为多价值管理是建立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的基础,自然遗产地管理应以"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作为管理对象,遵循环境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原则作出制度安排,进而以机构、机制和资金3个方面为重点就多价值管理制度安排提出具体要求。
关键词:
自然遗产地 多价值管理 制度安排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遗产地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纠纷与冲突问题是阻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找疏解利益纠纷与冲突的策略,对于遗产地旅游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建立了Markov随机图模型和高阶随机图模型,运用MCMC方法对两个模型参数进行模拟估计,并以样本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来判断模型参数达到聚敛的程度,以期寻找最优的估计模型。通过数据分析,高阶模型的聚敛情况要好于Markov模型,因此,最终选择高阶模型。依据高阶模型的网络核心—边缘趋势、重叠传递性趋势或凝聚子群趋势、受中间人控制或协调趋势参数估计结论,提出了利益网络治理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维艳
地役权作为协调相邻两宗土地供需关系的一项重要物权制度,因其对他人不动产的间接利用之购买/补偿机制,而成为高度契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分析的法理工具。文章基于地役权合同之"利用目的和方法"要件以及地役权内在构造的客观规定性,采用多方法案例法,结合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景区案例,建构了哈尼稻作梯田旅游地役权购买/补偿机制概念体系。研究表明:地役权制度对于厘清旅游企业的地役权与补偿义务、社区居民的债权与保护义务,具有一般债权、其他用益物权和相邻关系无可比拟的法理解释力,是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资源有偿使用""谁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李先德 张长水
因合作模式与机制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理想。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茶产业为案例,使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获取数据,采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安溪四类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模式选择成因。研究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合作通过稳定茶叶原料数量和品质的供应,可减少市场端和供应端的交易费用来获得稳定收益;企业负责人领办的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更有效,可实现多方共赢;产业基础、发展定位和资源基础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模式的选择,导致一地多模式现象;有效监督机制是保证其与农户长期合作共赢的关键;选择合适模式和机制与农民合作,可助其有效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成升魁 钟林生 闵庆文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博杰 何思源 闵庆文 孙业红
旅游生计是实现农户传统生计转换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对农户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清晰的认知。文章以“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视角构建了影响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机制理论模型,并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为例,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生态意识下的责任意识和规约意识能够促进生态情感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农户支持旅游生计的选择;2)农户生计类型调节了通过生态情感的传统生态责任意识和传统生态规约意识对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3)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由于生计资本和生计偏好不同,对于旅游生计策略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避险和分化趋势;4)支持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前因条件变量是复杂和交互协同的,没有单一变量可以决定农户的旅游生计选择行为。研究对于理解农户参与旅游生计行为的复杂交互和协同机制具有一定的助益,并为获取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及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永勋 李燕琴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依托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农业文化遗产日渐式微,但随着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及居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由于各种内部性和外部性因素,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如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产业转型下传统农业文化知识的传承危机等~(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