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8)
2023(9844)
2022(7951)
2021(7206)
2020(6150)
2019(13535)
2018(13352)
2017(26382)
2016(14148)
2015(15275)
2014(15197)
2013(15291)
2012(13827)
2011(12169)
2010(12416)
2009(11850)
2008(12126)
2007(11215)
2006(9894)
2005(8974)
作者
(40212)
(34161)
(33755)
(31751)
(21447)
(16466)
(15116)
(13217)
(12672)
(12254)
(11590)
(11305)
(10834)
(10684)
(10552)
(10153)
(10030)
(9799)
(9795)
(9582)
(8539)
(8267)
(8185)
(7977)
(7641)
(7590)
(7567)
(7566)
(6960)
(6853)
学科
(82768)
(66290)
企业(66290)
(64796)
经济(64707)
管理(53089)
(44663)
农业(29854)
业经(27446)
方法(27429)
(23041)
数学(20061)
数学方法(19931)
(17597)
财务(17590)
财务管理(17576)
企业财务(16694)
中国(15976)
技术(15975)
(15339)
(14390)
(12365)
(12113)
(11265)
(10811)
贸易(10807)
理论(10774)
经营(10605)
企业经济(10577)
(10551)
机构
学院(211286)
大学(201882)
(94701)
经济(93176)
管理(88844)
理学(77223)
理学院(76560)
管理学(75696)
管理学院(75308)
研究(64717)
中国(53150)
(51743)
(42495)
(40198)
农业(39363)
科学(37387)
业大(35833)
财经(34095)
(32738)
(32666)
(31030)
中心(30902)
研究所(29265)
经济学(28105)
经济管理(26830)
经济学院(25623)
(25390)
商学(24902)
财经大学(24711)
商学院(24699)
基金
项目(138991)
科学(112516)
基金(104299)
研究(103056)
(89516)
国家(88540)
科学基金(78595)
社会(70230)
社会科(66342)
社会科学(66327)
(56082)
基金项目(55830)
自然(49595)
自然科(48554)
自然科学(48543)
自然科学基金(47774)
教育(44359)
(44129)
编号(41159)
资助(40824)
(35557)
(32164)
(31329)
成果(31140)
(30713)
(30178)
重点(29772)
国家社会(29588)
创新(29148)
(28480)
期刊
(111820)
经济(111820)
研究(58140)
(55957)
中国(39456)
农业(37616)
(34978)
管理(33664)
科学(31139)
学报(29487)
业经(26260)
大学(23804)
学学(23419)
(22180)
金融(22180)
(19299)
技术(18208)
财经(16981)
经济研究(15747)
问题(15368)
(14645)
农村(13719)
(13719)
农业经济(13495)
技术经济(13218)
世界(12384)
(11485)
教育(11293)
商业(11097)
现代(10983)
共检索到310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晓红   耿文静   邵宇浩  
文章利用2010—2021年中7个年份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绝对流动性视角考察农业转移人口的代际流动性,借助反事实分析技术对流动构成进行分解,并以城镇人口作为对比对象。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总流动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并在高位趋于稳定的特征;其流动构成中,老一代以交换流动为主导,新生代则是增长流动贡献更大。相比于城镇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具有更强的代际流动性,这主要源于其增长流动性更强。通过更改结构分解方法加深对流动来源的认识,发现发展流动是农业转移人口总流动的重要来源,而城镇人口则以转移流动为主。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代际流动性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受教育水平差异,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且提升学历有利于增强代际流动性。利用代际转移矩阵和Logit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城镇人口,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质量并不高,而提高受教育水平能提高流动质量。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沫  葛燕  王岩  
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代际职业流动性,以城镇居民家庭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建立两类群体的职业转移矩阵,采用矩阵距离的测度方法以及代际社会经济指数(SEI)相关系数来比较两者的代际职业流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Logit模型对于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代际职业流动性的机制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相比城镇居民家庭,农业转移人口具有较高的代际职业流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过程导致农业转移人口从农业到非农职业转移;党员身份、家庭收入以及教育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代际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因素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具有更高的概率从社会地位最低职业层级流动到社会地位最高职业层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社会代际流动性、促进社会公平的合理政策建议与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宝瑞   石晓军   秦国庆   朱玉春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畅通城乡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地级市的社会流动性水平,并将地级市特征信息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进行匹配,实证考察了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该结论具有稳健性,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较高的社会流动性能够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社交和心理融入,进而提升其市民化意愿。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据此,文章建议积极营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以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安居落户。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城市所承受的房租压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Oaxaca均值差异分解和反事实分布MM分位数分解的测算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房租压力存在着显著的代际差异,80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房租绝对压力值和相对压力比率均高于老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中住房租赁市场中存在着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代际租金歧视;随着房租支付压力层级的上升,代际歧视程度呈现出"U"形变化趋势;进而为促进城市房屋租赁市场的公平定价,推进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换意愿与进程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超  周艳波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第一代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持有土地的认知、人力资本特征、外出务工目的、务农经验及年限、家庭情况、收入情况这六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比较代际差异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流出倾向。结果表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将农地流出的概率要高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田明  
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快,城市更换频率高,频繁的空间流动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基于东部6城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空间流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决定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和在城市居留时间长短的因素。研究显示:从个人因素来看,外出年限、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速度的决定因子。从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家属随迁状况、收入、就业行业、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状况与否、与当地的社会关系等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某一城市居留时间的长短。农业转移人口个人特征及个人与流入城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城市融入能力越高,空间流动速度越慢,在城市居留的时间越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宝玉  霍梦婷  
利用201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动态人口监测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考察了流动特征和政府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内流动、流入本地时间越长、流入城市等级越高以及与家庭成员一起流动能显著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与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住房、缴纳住房公积金、在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也均能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只能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却不能增强其落户意愿。社会保险还存在着缴纳和受益领取的异地接续困难,缴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会显著降低农业转移人口的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此,政府应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特征和需求,提供精准性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并帮助其随迁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更快融入城市,消除城乡在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福利的户籍差异,建构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政府还应大力打造省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并以乡村振兴助力城市化发展,吸引并留住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业转移人口,使他们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人口红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丽华  张卫国  于连超  
迁移具有促进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数据,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迁移效应以及传递机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迁移效应,随着迁移距离增加,代际收入流动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其中迁移区位为本乡镇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低,迁移区位为市外省内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高。同时,农民工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作用效果存在迁移异质性。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农村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提升劳动力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以阻断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代际低收入传递。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杨娟  何婷婷  
以往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文章,多采用相关性分析或简单的OLS回归,但由于个体能力的不可观测性,OLS估计值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本文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2002)为基础,将外生事件"文化大革命"(CR)作为工具,研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教育受到"文革"影响的父亲(实验组)比没有受到"文革"影响的父亲(对照组)的受教育年限低2.485年,并且"文革"对于子辈的受教育年限没有影响。以"文革"作为工具变量可以克服估计中的内生性问题,得到较为准确的估计值。PRObIt回归结果表明,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子女上大学的可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春  陈勇  熊山  刘兴月  陈婕  于立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作为构成中国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进入城市后的垂直流动情况及相应的经济社会后果,关系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优化。以重庆市为例,从收入变化、职业层次变化、自述变化三个方面来衡量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垂直流动指数,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和性别农业转移人口垂直流动的状况不一样;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向上流动的空间;工作变化越频繁,越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向上流动,相对稳定的就业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学龄前或中小学阶段子女是否随迁也会影响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欣炜  林乐芬  
本文基于苏皖两省4市713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从代际传承视角切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多元线性回归(OLS)和分位数回归(QS)等方法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传承对金融市民化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认知的父代城市融入程度与老一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非常接近,但认知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代际传承对农业转移人口金融市民化程度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金融市民化程度的提升,资本积累对金融市民化程度的影响作用会发生相应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欣炜  林乐芬  
本文基于苏皖两省4市713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从代际传承视角切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多元线性回归(OLS)和分位数回归(QS)等方法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传承对金融市民化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认知的父代城市融入程度与老一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非常接近,但认知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代际传承对农业转移人口金融市民化程度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金融市民化程度的提升,资本积累对金融市民化程度的影响作用会发生相应变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向丽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就业质量为研究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相对明显。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受到工作时长、工资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其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险健全程度。城市住房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注的重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向丽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就业质量为研究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相对明显。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受到工作时长、工资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其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险健全程度。城市住房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北平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二元结构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较为突出。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市二元结构一元化,首先需要测算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明确政府、个人、企业各自承担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促进政府对市政设施与社会服务的投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