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61)
- 2023(19061)
- 2022(15901)
- 2021(14785)
- 2020(12484)
- 2019(28221)
- 2018(28159)
- 2017(54774)
- 2016(29964)
- 2015(33645)
- 2014(33705)
- 2013(33105)
- 2012(30283)
- 2011(27195)
- 2010(27572)
- 2009(26040)
- 2008(25886)
- 2007(23492)
- 2006(21306)
- 2005(19340)
- 学科
- 济(121456)
- 经济(121273)
- 业(109553)
- 管理(98932)
- 企(90597)
- 企业(90597)
- 农(50141)
- 方法(49839)
- 数学(39787)
- 数学方法(39310)
- 财(38320)
- 业经(36744)
- 中国(34214)
- 农业(33279)
- 制(29442)
- 务(25266)
- 财务(25184)
- 财务管理(25145)
- 企业财务(23851)
- 学(23637)
- 地方(23256)
- 策(22416)
- 理论(21909)
- 技术(21845)
- 贸(21425)
- 贸易(21413)
- 体(21186)
- 和(20988)
- 易(20839)
- 银(20208)
- 机构
- 学院(430524)
- 大学(427445)
- 济(176595)
- 经济(172753)
- 管理(171923)
- 理学(147279)
- 理学院(145760)
- 管理学(143548)
- 研究(143034)
- 管理学院(142754)
- 中国(111437)
- 京(91217)
- 财(85312)
- 科学(85133)
- 农(78403)
- 所(71733)
- 江(66823)
- 财经(66398)
- 中心(65689)
- 业大(64654)
- 研究所(64306)
- 经(60240)
- 农业(60061)
- 北京(57461)
- 范(54981)
- 师范(54523)
- 州(52950)
- 经济学(52000)
- 院(51079)
- 财经大学(48675)
- 基金
- 项目(281702)
- 科学(222921)
- 研究(211262)
- 基金(204580)
- 家(176148)
- 国家(174510)
- 科学基金(151185)
- 社会(134367)
- 社会科(127016)
- 社会科学(126985)
- 省(110361)
- 基金项目(108038)
- 自然(96375)
- 教育(96084)
- 自然科(94106)
- 自然科学(94084)
- 自然科学基金(92413)
- 划(91323)
- 编号(87941)
- 资助(83372)
- 成果(72294)
- 部(62654)
- 重点(62110)
- 发(60350)
- 课题(59800)
- 创(59472)
- 制(55209)
- 创新(55027)
- 国家社会(54801)
- 教育部(53982)
- 期刊
- 济(207191)
- 经济(207191)
- 研究(131995)
- 中国(87307)
- 农(76990)
- 财(67739)
- 管理(66478)
- 学报(63823)
- 科学(61047)
- 农业(51747)
- 大学(50052)
- 学学(47286)
- 教育(46892)
- 融(44606)
- 金融(44606)
- 业经(37698)
- 技术(37642)
- 财经(33050)
- 经济研究(30985)
- 经(28276)
- 问题(27526)
- 业(26794)
- 技术经济(21876)
- 版(21148)
- 现代(20899)
- 理论(20395)
- 科技(19954)
- 世界(19833)
- 图书(19587)
- 商业(19178)
共检索到655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徐爱东 吴国锋
借鉴成本收益理论,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和经济理性的微观视角,构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理论模型,并根据在重庆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收入及其社会网络、文化程度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村建房成本与转户迁移人数正相关,而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住房价格、城市日常生活开支与转户迁移人数负相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后,根据转户迁移的收益与成本评估进行市民化决策,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进行转户迁移;否则会继续"流而不迁"或返回农村。因此,仅仅拆除城乡户籍制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云新 吴智灵
身份转换、权利均等、社会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三个维度。其中,社会融入程度深刻影响着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场域,城市社区通过资源支持、情感认同、社会资本重构和规范秩序供给,能够实现社区支持与社会融入的有效联结,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由社区融入向城市融入的过渡。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在社区层面的融入状况并不乐观,必须进一步创造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融入的有利条件,多方面构建社区支持机制。具体而言,要通过行政建构以强化政策实施能力与效力,借助社会建构吸纳社会资本以拓展路径,创新实施机制建构以破解社区互动难题,进而高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北平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二元结构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较为突出。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市二元结构一元化,首先需要测算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明确政府、个人、企业各自承担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促进政府对市政设施与社会服务的投入。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成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玲杰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剖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性障碍、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市民化进程滞后和调控策略选择等突出难题,提出了以坚持民生为本、突出就业导向、善用底线思维、加快制度创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等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策略,进而从创新城市融入机制、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创新支持保障机制等入手,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推进策略 机制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方辉振
1.主体平等机制。农民和市民、输入地政府和输出地政府等社会主体都有平等的利益表达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一是信息获取机制。要求有关方面遵循信息公开的原则,对相关信息主动发布或经申请发布,保证农民、市民等社会主体都有平等的知情权。二是利益凝聚机制。一个社会要能够有效地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必须得有一个利益要求凝聚和提炼的机制。三是诉求表达机制。农民、市民、输入地政府和输出地政府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利益表达,就要在相关制度设计上增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红 王新军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是我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原则,能否充分调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各方的积极参与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功推进的关键。以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机制理论为基础,从激励手段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强化制度、行为保持制度、行为归化制度五个角度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进行探讨,尝试构建有利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的激励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求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来促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快速、有序推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志章 韩佳丽
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而成本分摊机制的构建则是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从随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城市公共成本六个方面,计算出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所需增加的人均支出额约为3.2万元。由于我国农民工总量多、基数大,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庞大的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并不现实。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市民化公共服务成本的分摊机制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转移人口、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摊机制入手,提出了创新成本分摊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西 刘维刚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则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现状,以实际支出水平为依据,建立由经常性成本和一次性成本构成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级区域探讨采取差异化的鼓励落户政策和细分的成本分担机制,进而提出应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成本 成本分担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勇
[目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主要是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是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借鉴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宏观分析与微观调研、批判与建构相结合,既注重共性与普遍性,又突出西部区域个性与特殊性。[结果]农业人口转移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2个部分,二者都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农业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人口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转移两种。西部地区农业人口转移应坚持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三农"现代化"四化"并重发展,一方面,要推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重视农业和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改变单向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思维。[结论]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主要解决"转的进、稳得住、有保障、可持续"的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勇
[目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是西部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主要是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是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借鉴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宏观分析与微观调研、批判与建构相结合,既注重共性与普遍性,又突出西部区域个性与特殊性。[结果]农业人口转移主要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2个部分,二者都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农业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农业人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鑫 罗杰思 刘春晖
[目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机制,不仅是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也是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方法]以湖南省的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权重下的常住人口“标准人系数”,测算各城市的拟分配财力及其波动幅度。[结果]现有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是公共服务外溢而形成“发展的贫困”,另一方面是劳动财富外溢而形成“衰退的富裕”;“发展的贫困”门槛值为8%、“衰退的富裕”门槛值为-20%,长沙市是唯一的公共服务外溢地区,张家界市和湘西州则是劳动财富外溢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机制在现实中较为稳定,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城市的预分配财力和拟分配财力相差不到1%。[结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机制有利于推进市民化进程,公共服务外溢的城市应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财富外溢的城市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对户籍为本地的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返乡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对象的均等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世美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但并不能转变为城市市民。从家庭视角来看,农业人口市民化可以定义为农业家庭由部分转移到整体转移,最终实现家庭市民化的过程。"分步转移"对传统农村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资本能力与人力资本能力。家庭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分步转移"决策模型,分别对核心农业家庭的部分劳动力转移、全部劳动力转移和家庭整体转移这三种情形进行成本收益估算,用边际方法分析不同情形下家庭净收益的变化,得出家庭市民化的本质是市民化能力不足。最后,以家庭为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永奇 庄天慧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促进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现实问题。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数据,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视角切入,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财产性收入的相关影响与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分为初始(身份转换)与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身份转换对财产性收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质量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可以进一步强化身份转换对财产性收入的正向效果。采用工具变量与两步法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利用多种模型展开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在较低的落户门槛区域以及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显著;针对较高的落户门槛与高技能劳动力群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产性收入产生抑制效果。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提高财产性收入的路径为金融素养的强化与方言距离的缩短,其底层逻辑则可归咎于“学习效应”与“交流效应”的提升。进一步讨论发现,注重跨省流动中的行业分割状况,有利于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富差距扩增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论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长效机制,提高财产性收入提供了经验支撑和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凤 刘瑞明 石阳
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半城市化”状态: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成为了“农民工”,但是,这些“农民工”并未有效实现“市民化”,形成了城乡之间数量巨大的“候鸟式群体”。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实现“半城市化”向“城市化”的转变,不仅影响着亿万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这一转变中释放出强大的内需增长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本文利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外生性冲击,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教育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机制检验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通过提升农民工受教育年限改善了其在流入城市的就业状况,提高了其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其居留意愿。异质性检验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大中小城市农民工和市内跨县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从“半城市化”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而且可以借此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云开
本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做了一个综述,主要是围绕市民化成本包含哪些内容、成本测算方法与计算结果、成本分担机制构建等方面展开。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客观评价其存在的不足与欠缺之处,指出未来研究有待完善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成本分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