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86)
- 2023(17151)
- 2022(14651)
- 2021(13435)
- 2020(11440)
- 2019(25830)
- 2018(25628)
- 2017(49676)
- 2016(27122)
- 2015(30141)
- 2014(29933)
- 2013(29886)
- 2012(27020)
- 2011(24242)
- 2010(24123)
- 2009(22481)
- 2008(22265)
- 2007(19829)
- 2006(17747)
- 2005(15489)
- 学科
- 济(111805)
- 经济(111663)
- 业(102610)
- 管理(85644)
- 企(84209)
- 企业(84209)
- 方法(49603)
- 农(49180)
- 数学(40148)
- 数学方法(39771)
- 业经(34281)
- 财(32756)
- 农业(32600)
- 中国(28460)
- 学(23246)
- 务(22582)
- 财务(22520)
- 财务管理(22494)
- 制(22208)
- 企业财务(21334)
- 地方(20889)
- 技术(20716)
- 贸(19912)
- 贸易(19904)
- 易(19367)
- 理论(18762)
- 和(18682)
- 策(17740)
- 划(17467)
- 环境(16517)
- 机构
- 学院(391240)
- 大学(387430)
- 管理(158896)
- 济(156777)
- 经济(153613)
- 理学(137903)
- 理学院(136445)
- 管理学(134251)
- 管理学院(133559)
- 研究(127820)
- 中国(97560)
- 农(84684)
- 京(82068)
- 科学(81688)
- 财(69089)
- 业大(67976)
- 农业(65867)
- 所(65317)
- 研究所(59638)
- 中心(59040)
- 江(58410)
- 财经(56009)
- 经(51132)
- 北京(50730)
- 范(48076)
- 师范(47542)
- 州(46408)
- 经济学(45957)
- 院(45297)
- 经济管理(43076)
- 基金
- 项目(270271)
- 科学(212050)
- 基金(196770)
- 研究(193120)
- 家(173341)
- 国家(171772)
- 科学基金(147438)
- 社会(123039)
- 社会科(116317)
- 社会科学(116283)
- 省(106999)
- 基金项目(105633)
- 自然(97523)
- 自然科(95285)
- 自然科学(95257)
- 自然科学基金(93590)
- 划(88967)
- 教育(86166)
- 资助(79466)
- 编号(78535)
- 成果(61520)
- 重点(59694)
- 部(58701)
- 发(57972)
- 创(57643)
- 创新(53313)
- 课题(52337)
- 业(52299)
- 科研(51708)
- 国家社会(50528)
- 期刊
- 济(175930)
- 经济(175930)
- 研究(108635)
- 农(82933)
- 中国(74131)
- 学报(67656)
- 科学(61961)
- 管理(57340)
- 农业(55974)
- 财(53055)
- 大学(50911)
- 学学(48736)
- 业经(35112)
- 教育(33855)
- 融(33551)
- 金融(33551)
- 技术(31981)
- 业(28669)
- 财经(26915)
- 经济研究(25854)
- 问题(24000)
- 经(23051)
- 版(20780)
- 技术经济(20282)
- 科技(20038)
- 业大(19039)
- 现代(18467)
- 商业(18118)
- 资源(17608)
- 理论(17446)
共检索到566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卢小君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农村退出、落户城镇,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的定量研究方法,探索并分析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用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对土地置换城镇户籍持观望态度的比例较高,个人特征因素(年龄、婚姻、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因素(参加劳动培训、签订劳动合同、居住处)、社会生活因素(朋友数量)和土地处置因素(承包地的处置方式)对农业转移人口用土地置换城镇户籍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小君 张宁 王丽丽
运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经济、社会心理和制度四个层面,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城市的意愿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愿意落户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选择落户城市的类型主要受文化程度、承包地、房产、城市生活适应性、签订就业合同状况、接受职业培训状况、参加社会保险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秦立建 王震
文章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农民工城市融合状况专项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的IV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工资收入、打工地养老保险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城镇户籍转换意愿;签订工作合同、家乡医疗保险降低了农民工的城镇户籍转换意愿;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的城镇户籍转换意愿越强。基于以上发现,文章建议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增强劳动合同的公平性、完善农民工在打工城市的社会保障待遇,提高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淑平 程业炳 张德化
[目的]通过湖北、安徽、河南3省的实证调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4个层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632、0.451、0.322、0.364(P值均小于0.001)。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态度更多来源于工具层面的认知,主观规范中更注重参考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意见,知觉行为控制中个体素质和社会资本影响较大,但也应充分关注老人的照顾问题,过去的行为中是否有务工经验对个体影响较大。[结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淑平 程业炳 张德化
[目的]通过湖北、安徽、河南3省的实证调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4个层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632、0.451、0.322、0.364(P值均小于0.001)。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态度更多来源于工具层面的认知,主观规范中更注重参考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意见,知觉行为控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姜亦华
户籍制度改革已由小城镇向中等城市、大城市次第推进。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进城人口的计划指标,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对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改革中出现许多新问题,须从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就业、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有效对策。
关键词:
户籍改革 农业人口转移 对策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建顺 林李月 朱宇 艾尼江·杰力力
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不仅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和城镇化质量,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基于2012年新疆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研究发现,新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整体水平较高,愿意将户籍迁入现流入地的比例达到半数以上,且北疆地区略高于南疆,少数民族高于汉族。模型显示,总体而言新疆对人力资本和经济禀赋较高的流动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强,而民族类型、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和社会融合程度是影响新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的关键因素。同时,新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流动人口在户籍迁移时考虑的因素存在异同,但社会融合特征因素不存在区域和民族差异,均表现为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显著增强其户籍迁移意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兆林 杨庆媛 张佰林 藏波
本文以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为基础,并基于重庆市182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已定居城镇、家庭是否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土地是否有撂荒或闲置、退地补偿或补助是否按时足额发放、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的高低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是否在外非农务工、土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退地政策是否多变、退地后是否担心就业问题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医疗与养老保险预期的高低仅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
关键词:
农户 土地退出 意愿 影响因素 户籍制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凌燕 秦波 张延吉
基于2011年的中国社会调查数据,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层面的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城市主观排斥,以及个人层面上的基本情况、乡土记忆、城市体验、未来期望等因素,对城市中农业户籍人口的城乡身份认同均具有显著影响。根据模型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市民化 身份认同 多层次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舒帮荣 朱寿红 李永乐 陈利洪 镇风华
已有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基于单一水平,忽略了影响因素的多尺度效应。对此,引入多水平回归模型,基于对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和常州的17个村394个农户的调查,研究多水平影响因素对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苏州地区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较常州地区低,各村农户置换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一差异中75.12%的份额由村庄差异造成;(2)农户层次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家庭人数具有负向作用;(3)村级户均收入、环境水平对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影响置换意愿起着弱化作用,而村经济发展水平、到最近城镇的距离具有强化作用;村级因素解释了95.69%的主要收入来源与置换意愿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村级因素通过改变农户层次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导致了村级间农户置换意愿的差异。因此,需综合考虑农户及村级层次的因素,并从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及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宅基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环境治理、提升农户增收能力等方面推动宅基地置换工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秀丽 冯蛟 李鸣骥
基于西部地区甘、宁、青回族聚居区的调查样本,以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转型为切入点,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个体响应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个体响应程度较高,其中,反映生计转型相关特征的商贸业类型、商贸业收入水平、从事商贸业原因、从事商贸业意愿等,均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个体响应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城镇优势认知度与城镇购房与否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个体响应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宁光杰 刘丽丽
文章运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数据,采用OLS、PSM、标准logit模型等方法估计市民化意愿(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对农业转移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转户意愿和长期居住意愿分别使消费水平显著提升,长期居住意愿对消费水平的影响高于转户意愿。政府应适当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结合"户籍化市民化",重点推进"常住化市民化",以推动消费需求增长。在消费结构方面,有市民化意愿者会显著降低食品支出占比,明显增加在住房和请客送礼方面的消费比重以促进融入城市。有转户意愿者还会显著提高教育支出比例,而有长期居住意愿者还将大幅增加医疗消费份额。因此,政府应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融入城市的条件,致力于完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制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凯凯 朱喜钢 高浥尘 白彩全
目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分布于户籍控制严格的大城市,这种错位提醒我们我国的市民化研究应该深入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本文以马鞍山市博望镇为案例区开展问卷调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市民化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镇区房价、家庭年收入、家庭耕地面积、未婚子女平均年龄、村庄与镇区的距离、住房面积和城镇品质等。进而对小城镇制定市民化政策提出建议:(1)提高城镇规划水平,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和城镇吸引力:(2)控制房价,降低市民化的经济门槛;(3)理清户籍改革的利益分配,制定具有地域化特征的市民化政策;(4)做好市民化中长期规划,分时序推进市民化工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景维 罗舒琪
农民工对农业户籍的“价值重估”是否将从根本上改变其原有的户籍转换动力结构?基于2019年从广州、福州、郑州和武汉四个城市实地收集的764份数据,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理论假设,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新户改”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户籍转换意愿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越符合经济理性、权利歧视规避和承认渴望的动机特征,其愿意转换为城镇户籍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对这些动力作用机制的偏离或“抑制性”越强,其保留农业户籍的倾向性越高。该发现证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动力机制在农民工户籍转换意愿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突出作为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属性的农民工个体在户籍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追逐导向、权利维护诉求、社会承认渴望的逻辑行为特征,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元动力结构和复杂价值逻辑。
关键词:
农民工 户籍改革 户籍转换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景维 罗舒琪
农民工对农业户籍的“价值重估”是否将从根本上改变其原有的户籍转换动力结构?基于2019年从广州、福州、郑州和武汉四个城市实地收集的764份数据,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理论假设,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新户改”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户籍转换意愿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越符合经济理性、权利歧视规避和承认渴望的动机特征,其愿意转换为城镇户籍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对这些动力作用机制的偏离或“抑制性”越强,其保留农业户籍的倾向性越高。该发现证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动力机制在农民工户籍转换意愿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突出作为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属性的农民工个体在户籍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追逐导向、权利维护诉求、社会承认渴望的逻辑行为特征,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的多元动力结构和复杂价值逻辑。
关键词:
农民工 户籍改革 户籍转换意愿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