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45)
- 2023(16126)
- 2022(13073)
- 2021(12186)
- 2020(9831)
- 2019(22217)
- 2018(21693)
- 2017(41956)
- 2016(22195)
- 2015(24477)
- 2014(23749)
- 2013(23270)
- 2012(20917)
- 2011(18424)
- 2010(18333)
- 2009(16761)
- 2008(16385)
- 2007(14713)
- 2006(12820)
- 2005(11172)
- 学科
- 济(97334)
- 经济(97134)
- 业(94297)
- 企(76361)
- 企业(76361)
- 管理(72807)
- 农(50606)
- 方法(42986)
- 数学(34560)
- 数学方法(34186)
- 业经(34035)
- 农业(33856)
- 财(29220)
- 中国(25644)
- 务(20632)
- 财务(20594)
- 财务管理(20573)
- 企业财务(19501)
- 制(19386)
- 技术(18729)
- 地方(18016)
- 理论(17003)
- 策(16891)
- 和(16050)
- 贸(15862)
- 贸易(15853)
- 划(15481)
- 易(15466)
- 体(14900)
- 发(13232)
- 机构
- 学院(310755)
- 大学(300595)
- 济(134786)
- 经济(132461)
- 管理(129178)
- 理学(112369)
- 理学院(111424)
- 管理学(109791)
- 管理学院(109210)
- 研究(91562)
- 中国(73490)
- 财(60694)
- 京(59315)
- 农(58017)
- 科学(51777)
- 财经(49012)
- 江(46657)
- 业大(45793)
- 中心(45012)
- 经(44751)
- 农业(43715)
- 所(42207)
- 经济学(41418)
- 研究所(37884)
- 经济学院(37633)
- 范(37301)
- 师范(36985)
- 经济管理(36599)
- 州(36487)
- 财经大学(36065)
- 基金
- 项目(211302)
- 科学(170441)
- 研究(160756)
- 基金(156431)
- 家(133010)
- 国家(131675)
- 科学基金(117213)
- 社会(108183)
- 社会科(101699)
- 社会科学(101669)
- 省(83889)
- 基金项目(83175)
- 教育(73561)
- 自然(72489)
- 自然科(70939)
- 自然科学(70925)
- 自然科学基金(69719)
- 划(67684)
- 编号(65542)
- 资助(61115)
- 成果(50505)
- 部(47753)
- 创(47079)
- 发(46263)
- 重点(46127)
- 国家社会(45297)
- 课题(43303)
- 创新(43194)
- 制(42704)
- 业(42591)
- 期刊
- 济(152814)
- 经济(152814)
- 研究(85417)
- 农(61276)
- 中国(59614)
- 管理(49614)
- 财(49360)
- 农业(41640)
- 科学(41207)
- 学报(39675)
- 大学(33491)
- 业经(32323)
- 学学(32075)
- 技术(30533)
- 融(28687)
- 金融(28687)
- 教育(28678)
- 财经(24571)
- 经济研究(22043)
- 经(21296)
- 业(21006)
- 问题(20828)
- 技术经济(17086)
- 版(15751)
- 世界(15405)
- 农村(15187)
- 村(15187)
- 农业经济(14999)
- 现代(14929)
- 商业(14719)
共检索到450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苏会 曹冉 刘华 王琳
本文以晋南S镇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农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实现农内就业的内在逻辑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研究发现,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环节分工深化拓展了农业生产领域内部的就业空间,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多样化生产延长了农忙时间,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全年的大多时期得以有效利用。为了提高工作搜寻效率以及与雇主的议价能力,雇工内部开始出现合作,同时雇工从“参与分工”走向“参与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生计策略,实现了农内就业收入的极大化。最后,研究发现农业转型带来的农内就业增加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产业发展使原先呈现“原子化”的个体得以连接,乡村治理结构得以重塑;另一方面,农业转型促进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农业转型发展对乡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拓宽农内就业空间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
农业转型 环节分工 农内就业 社会效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世庆 许英明 林睿
本项目以西部的四川省和中部的河南省这两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和人口大省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供给变化及未来趋势,指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已发生根本变化,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无限供给”将发生逆车,“民工荒”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长期基本国情。农村最大的增收渠道(进城务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会越来越有限,中国低成本、廉价品、低利润主导的出口战略和发展战略也将面临挑战,我们需要新的农村政策、城市化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文彬 葛云伦
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新的特征和趋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减少和降低农民流动的成本和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有序流动 问题 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德巧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保民生力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和就业总量增长势头不断增强。为关注这种新形势下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变化情况,前不久,我们赴重庆市调研,并组织召开河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国富 李静
文章运用生产函数分解法,基于两部门劳动产出弹性的估计值,对中国1981-2010年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动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配置效应呈周期性波动,其波动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当经济繁荣时,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相反,则贡献较小,甚至为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会创造出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仍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跃 曾艳华
从需求层次断裂、信任缺失等角度探寻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认为:农民政治资源需求断裂,村庄集体归属感需求断裂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大量转移;基层干群关系信任度降低,种地致富意识遭到破坏,农村的信任危机推涨了劳动力的转移;需求断裂、信任缺失、农村劳动力转移,三者形成的"循环积累因果"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关键词:
需求层次断裂 信任缺失 中西部农村地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蔡昉
通过在相关领域进行体制改革,拆除一系列制度性障碍,农业劳动力得以退出低生产率的农业就业,突破城乡边界进行跨地区、跨产业和跨越所有制的重新配置,是40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以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保持高储蓄率并延缓资本报酬递减,以及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做出显著的贡献,成为支撑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获得退出权、流动权和进入权的视角,回顾了这一改革历程,揭示劳动力转移和重新配置的增长效应。本文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进入新阶段,资源配置效应呈现减弱的趋势。保持这一增长源泉,从而顺利实现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的转变,惟有深化改革一条途径。本文以推进改革的政策建议作为结语。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蔡昉
通过在相关领域进行体制改革,拆除一系列制度性障碍,农业劳动力得以退出低生产率的农业就业,突破城乡边界进行跨地区、跨产业和跨越所有制的重新配置,是40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以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保持高储蓄率并延缓资本报酬递减,以及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做出显著的贡献,成为支撑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获得退出权、流动权和进入权的视角,回顾了这一改革历程,揭示劳动力转移和重新配置的增长效应。本文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进入新阶段,资源配置效应呈现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上海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
随着上海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基本从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1995年以来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已下降至30%以下,纯农业从业人员更是越来越少,呈现出以兼业为主的农业劳动力从业新格局。近几年,随着上海郊区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融合转型加快,单一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元元
本文以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为研究背景,对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作了深入的解析,目的在于强调政府如何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切实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并且对比市场经济规律,探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劳动力资源 统筹配置 城镇化建设 机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兰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迁出地的推力和转入地的拉力,前者包括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差异激励、资源环境竞逐和个体预期;后者包括劳动力密集型出发的产业政策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减的社会政策。但是,既有的城乡二元化身份、用工制度恶化等,阻碍了劳动力转移。而利用既有的SA8000制度引导用工环境,扭转二元身份差异,推进职业培训教育券,完善多元化劳资纠纷解决途径,将是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良性转移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法律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漆世兰 杨锦秀 石川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大规模的转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农业从业劳动力不足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 负面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超 罗明忠 张苇锟
基于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2 232个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OLS回归实证分析了农业分工调节下农地确权方式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确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其中,社会化服务程度增强了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促进作用,市场化程度则削弱了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农地产权界定实践中,应鼓励有条件地区实施土地置换整合,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建设,以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进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增文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