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17)
- 2023(17287)
- 2022(14703)
- 2021(13634)
- 2020(11465)
- 2019(26129)
- 2018(25887)
- 2017(49664)
- 2016(26848)
- 2015(30054)
- 2014(29830)
- 2013(29815)
- 2012(27362)
- 2011(24591)
- 2010(24544)
- 2009(22828)
- 2008(22512)
- 2007(20142)
- 2006(18033)
- 2005(15791)
- 学科
- 济(113297)
- 经济(113157)
- 业(103285)
- 管理(87053)
- 企(83275)
- 企业(83275)
- 农(51231)
- 方法(48474)
- 数学(38973)
- 数学方法(38508)
- 农业(34678)
- 业经(34581)
- 财(32457)
- 中国(28146)
- 地方(26046)
- 务(22425)
- 财务(22350)
- 财务管理(22329)
- 制(21859)
- 企业财务(21126)
- 学(21021)
- 技术(20732)
- 和(20418)
- 理论(19583)
- 贸(19302)
- 贸易(19290)
- 易(18706)
- 环境(18229)
- 划(18207)
- 策(17785)
- 机构
- 学院(385829)
- 大学(379858)
- 管理(157799)
- 济(155329)
- 经济(151981)
- 理学(136391)
- 理学院(134977)
- 管理学(132919)
- 管理学院(132218)
- 研究(125116)
- 中国(96001)
- 京(80198)
- 科学(78313)
- 农(76069)
- 财(69877)
- 所(62361)
- 业大(61740)
- 江(58902)
- 中心(58503)
- 农业(58260)
- 研究所(56636)
- 财经(55706)
- 经(50659)
- 北京(49917)
- 范(49428)
- 师范(49057)
- 州(47282)
- 院(45013)
- 经济学(44833)
- 经济管理(42833)
- 基金
- 项目(263468)
- 科学(207783)
- 研究(194404)
- 基金(190861)
- 家(165363)
- 国家(163823)
- 科学基金(142072)
- 社会(123298)
- 社会科(116516)
- 社会科学(116484)
- 省(105695)
- 基金项目(102435)
- 自然(92158)
- 自然科(89878)
- 自然科学(89855)
- 自然科学基金(88250)
- 教育(86771)
- 划(86140)
- 编号(81000)
- 资助(76768)
- 成果(63492)
- 重点(57978)
- 发(57299)
- 部(57296)
- 创(56094)
- 课题(53911)
- 创新(51845)
- 国家社会(50295)
- 科研(49496)
- 业(49099)
- 期刊
- 济(179713)
- 经济(179713)
- 研究(109805)
- 农(75363)
- 中国(74250)
- 学报(59900)
- 管理(58033)
- 科学(56462)
- 财(54056)
- 农业(51175)
- 大学(45639)
- 学学(43129)
- 教育(37598)
- 业经(35618)
- 技术(34260)
- 融(33496)
- 金融(33496)
- 业(26578)
- 财经(26122)
- 经济研究(25476)
- 问题(24279)
- 经(22347)
- 技术经济(20380)
- 资源(19938)
- 图书(19755)
- 版(19438)
- 科技(18912)
- 现代(18728)
- 理论(17622)
- 商业(17338)
共检索到569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秀芬 张平
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别明显,同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减贫的效应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该文认为要消除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不应只依靠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农村贫困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在短期内仍然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还应当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作为减贫的主要思路。以甘肃省贫困县(区)为例,从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农村家庭综合收益的变化趋势和小山口村的减贫实践3个视角,对于农业综合资源优化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农业资源优化 减贫 非均衡性 甘肃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敏
利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县1999—2004年面板数据,研究贫困地区农民动态贫困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县农民长期贫困程度小于短期贫困,同时,农民收入不稳定,收入面临风险较大;不同地区导致动态贫困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动态贫困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土地面积和家庭的基期、户主民族收入对两省区动态贫困影响都显著,土地面积大、基期收入高的家庭更容易远离贫困;丘陵、山区地形、户主汉族、没有扶贫项目都更容易使内蒙古贫困县农户陷入长期贫困;劳动力个数多、家庭负担重等因素更容易使甘肃省贫困县农户陷入长期贫困。因此,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敏
本文从收入流动视角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个体动态收入特征,运用收入流动矩阵法测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长期贫困程度小于年度贫困,收入流动减缓了长期贫困程度,但贫困户即使脱离贫困,但脆弱性较强,返贫概率较大,其未来几年的平均收入仍较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的风险更大,收入缺乏稳定性,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收入向上流动的概率较高,有利于贫困人口相对收入位置上升,有利于贫困户脱贫。
关键词:
收入流动 动态贫困 绝对收入 相对收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翟彬 梁流涛
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作者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户生计状况的调查,运用多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非农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生计水平对农户的扶贫需求做出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天水地区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偏低且比例不均,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生计策略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非农生计策略对抗贫困的显著因素;农户反贫困需求受生计资本拥有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存在很强的空间差异性。基于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了加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培养,扶贫投入应瞄准农户需求等建议。
关键词: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农户需求 反贫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治文 徐芳 李昊源
贫困是人的可行能力在收入或消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多个维度被剥削的现象,多维贫困指数反映了贫困人口或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及承受的剥削强度。借鉴Alkire and Foeter开发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并以此方法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甘肃省13个村子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利用对甘肃省部分农户家庭的实地调研数据,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5个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分别为28.8%、21.7%、16.3%、7.6%和1.1%;甘肃省农户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削的情况严重,...
关键词:
农户 多维贫困 致贫机理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宏霞 王生林 景吉吉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会宁县为例,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等问题,需要采取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减轻农民负担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民收入 增长 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世平
以甘肃省"两州两市"为例说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自身发展、农村面貌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和社会事业发展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影响。甘肃省"两州两市"实现农民增收,要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旅游业和家庭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芳 刘宥延 王川
贫困农户生计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农户的生计问题不仅关系到其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扶贫政策的效果。文章构建了黄土丘陵区县域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年完成的甘肃省榆中县2 3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与空间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该县各乡镇贫困农户的生计资本聚集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榆中县中部川区的各乡镇的总体生计资本状况较好,而北部山区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曲玮
城乡差距过大、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正是集"三农"和"欠发达"两大问题于一体的矛盾集中地,经济、社会问题更加集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困境,提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应基于其自身社会、经济和生态特征,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同时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实现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
关键词:
贫困地区 新农村建设 困境 破解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华中昱 林万龙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满足新型主体的金融需求是对其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作者通过在甘肃、贵州、安徽3省6县的调研得知: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以农信社为主要融资渠道,抵押担保类的贷款需求旺盛,融资金额规模化、用途多元化等特征。同时,无论在融资成本、融资期限,还是融资金额上,新型主体满足程度都较低,需要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上加快调整步伐。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金融支持 金融需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文广 雷青 于娟
文章对甘肃省87个县以及其中的43个国家贫困县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要解决甘肃省的贫困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战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提高土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片面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反而会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关键词:
耕地资源禀赋 贫困 相关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建民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成为减贫的主要推动力。但是,随着贫困形式的变化,消除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像甘肃这样西部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甚至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中,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还相当严重,贫困原因错综复杂,是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因此,采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能力;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坚持产业富民取向,推动全民创业行动;把贫困地区妇女的扶贫作为重点;积极采用和推广新型的扶贫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乐 靳乐山
在全面推动生态补偿扶贫的大背景下,科学测度不同生态补偿政策的实际减贫效果,对于完善贫困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8月云南省实地调研数据,测算了两种贫困线下区域的FGT指数,分析不同方式生态补偿的实际减贫效果。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贫困线标准下,现金型补偿和岗位型补偿均降低了区域的贫困发生率,缩小贫困缺口和减少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相比于现金型补偿,岗位型补偿的减贫效果更好,显示出较高的瞄准度和持续性,而现金型补偿对于农户资源禀赋的前提要求和定额支付的特点,降低了其减贫的精准度和持续性。因此,基于农户的异质性特点充分发挥不同补偿方式的协同作用,积极推动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和补偿方式多元化发展,是未来深化生态补偿扶贫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扶贫 FGT指数 减贫效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蒋雄
贫困县区发展普惠金融面临金融意识淡薄、金融人才匮乏、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不够完善、金融体系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破解普惠金融困境需要从工作机制、人才建设、金融环境营造、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完善、金融体系创新等方面多管齐下。
关键词:
贫困县区 普惠金融 困境与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雨养农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华池县为例
甘肃省县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方法
基于GIS的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甘肃省肃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价值差异评估——基于甘肃省数据研究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划分研究
西部贫困省区普通高中财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甘肃省13个样本市(区)各级普通高中为个案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精准扶贫效应评价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西北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为个案
干旱风险冲击下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减贫效应——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