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23)
- 2023(20704)
- 2022(17356)
- 2021(16078)
- 2020(13460)
- 2019(30816)
- 2018(30489)
- 2017(58393)
- 2016(31564)
- 2015(35275)
- 2014(35354)
- 2013(35174)
- 2012(32806)
- 2011(29609)
- 2010(30075)
- 2009(27971)
- 2008(28026)
- 2007(25599)
- 2006(22781)
- 2005(20669)
- 学科
- 济(138157)
- 经济(138012)
- 业(110327)
- 管理(100042)
- 企(90014)
- 企业(90014)
- 方法(57102)
- 农(51530)
- 数学(47156)
- 数学方法(46538)
- 财(39475)
- 中国(38549)
- 业经(37284)
- 农业(34383)
- 地方(31001)
- 制(27926)
- 务(26402)
- 财务(26321)
- 财务管理(26273)
- 企业财务(24955)
- 贸(24951)
- 贸易(24932)
- 学(24558)
- 易(24206)
- 技术(23009)
- 和(22771)
- 理论(22581)
- 环境(22475)
- 策(22255)
- 银(21817)
- 机构
- 学院(454871)
- 大学(448870)
- 济(190991)
- 经济(186945)
- 管理(178116)
- 研究(153185)
- 理学(151678)
- 理学院(150079)
- 管理学(147554)
- 管理学院(146694)
- 中国(120522)
- 京(94925)
- 科学(90960)
- 财(90580)
- 农(83037)
- 所(77324)
- 中心(72604)
- 江(72348)
- 财经(70174)
- 研究所(69180)
- 业大(67211)
- 农业(63988)
- 经(63534)
- 北京(60024)
- 范(58324)
- 师范(57745)
- 州(57096)
- 经济学(56835)
- 院(55162)
- 财经大学(51381)
- 基金
- 项目(293261)
- 科学(231617)
- 研究(217786)
- 基金(211397)
- 家(183072)
- 国家(181396)
- 科学基金(156670)
- 社会(138218)
- 社会科(130838)
- 社会科学(130801)
- 省(116928)
- 基金项目(111188)
- 自然(100185)
- 教育(100076)
- 自然科(97844)
- 自然科学(97817)
- 划(97227)
- 自然科学基金(96070)
- 编号(89879)
- 资助(86791)
- 成果(72758)
- 发(66851)
- 重点(65976)
- 部(64942)
- 创(62446)
- 课题(62312)
- 创新(57905)
- 国家社会(56625)
- 科研(56146)
- 教育部(55652)
- 期刊
- 济(223171)
- 经济(223171)
- 研究(134667)
- 中国(96406)
- 农(80023)
- 财(72937)
- 管理(69168)
- 学报(65645)
- 科学(63017)
- 农业(53937)
- 大学(51130)
- 教育(49855)
- 融(48187)
- 金融(48187)
- 学学(48160)
- 技术(43827)
- 业经(39956)
- 财经(34458)
- 经济研究(33629)
- 经(29712)
- 问题(29381)
- 业(29274)
- 技术经济(24748)
- 贸(22721)
- 统计(22680)
- 版(21794)
- 世界(21568)
- 现代(21161)
- 策(20988)
- 商业(20815)
共检索到70348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宇斌 王森
本文立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政策评估的角度探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农业“碳减排”效果,采用连续型DID模型、中介模型等考察政策实施效果及其作用路径与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改变政策实施时点、剔除其他政策干扰以及控制变量滞后一期等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显著。(2)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可通过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率而间接削减农业碳排放。(3)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碳排放分位点越高,政策实施的农业碳排放减量效果越弱;政策实施的农业“碳减排”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较为显著,而在东部地区并不明显,在粮食主产区显著,而在非粮食主产区不显著;并且政策实施对化肥、农药、薄膜以及柴油等投入产生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翻耕和灌溉产生的农业碳排放反而具有一定提升作用。据此,建议应坚持贯彻并灵活调整高标准农田政策、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保持政策实施的相对独立性等,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农业“碳减排”效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贝贝 金晓斌 杨绪红 周寅康
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论文从分析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入手,将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在识别区域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借助GIS方法,划分综合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强度和整治可行性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结合对关中地区的实例分析,研究表明:①使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综合考虑各单因子风险差异,可减少风险定量化的模糊不确定性;②综合风险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风险评价结果可为筛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提供依据;③综合风险等级、集中连片程度和整治潜力共同确定土地整治时序,可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斌 王力 李兴锋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推动我国农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深入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在农业面源污染减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文尝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连续DID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予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持续的抑制效应,该结论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农业功能区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减污”效应主要作用于粮食主产区,而在非粮食主产区不显著;在自然地理维度,政策实施的“减污”效果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均显著,而在西部不明显;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可以通过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效率的双重渠道来抑制农业面源污染。据此,通过持续释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政策红利、引导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绿色技术推广等举措,统筹推进“减污”与“增产”两大战略目标,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磊 郧文聚
加快良田建设(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转型,是当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的战略部署,深入研究农业转型背景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涵拓展问题,笔者于近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做法近年来,宁夏着力推进国土整治"三大工程",即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中南部生态移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建生 郧文聚 赵小敏 刘新卫
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确定建设区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厘定基本农田现状与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并使资金投资与现状相匹配。该研究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构建差距度模型(GD)与投资度(II)模型,计量反映基本农田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及基本农田现状与投资额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四川省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为0.930,已经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村7个,面积为1 931.03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9.70%,政府暂不投资;在什邡市基本农田中,差距度为1级、2级的分别占19.49%,24.07%,投资额度分别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燕玲 张应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是国家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技术革新,体现在要素上的技术进步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本质。构建“制度+技术——粮食产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一,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产能,并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其二,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粮食主产区和平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的粮食产能提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政策实施对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均有提升作用,对粮食质量促进效果更明显;政策实施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平原地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山地地区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双提升。其三,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提升粮食产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燕玲 张应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是国家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技术革新,体现在要素上的技术进步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本质。构建“制度+技术——粮食产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一,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产能,并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其二,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粮食主产区和平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的粮食产能提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政策实施对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均有提升作用,对粮食质量促进效果更明显;政策实施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平原地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山地地区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双提升。其三,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提升粮食产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敦平 倪加鑫 牛欢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推动“粮田”变“良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具有长期提升效应,这一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强水资源禀赋、高农业依赖程度的地区及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用水效率提升效应相对更强。机理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渠道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节水效应也将带来显著的农村节能效应与农民增收效应。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提供一定借鉴与证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雪莹 邵景安 曹飞
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评估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实施、政府决策等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使用访谈数据、图件数据和统计数据,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样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成效。结果表明:1)与建设前相比,农地平整状况维度中耕地连片度增加13.56%。耕地破碎度呈显著离散性,梯田化率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维度中道路通达度提升25%,空间离散度略微增加,有集聚效应。道路硬化率建设后分布仍呈中部高、两端低的态势。灌溉保证率和沟渠密度显著增加,空间分布均与南部产业结构、地形密切相关;农田生态环境维度植被覆盖率在建设后空间分布仍呈显著离散性。有效土层厚度明显增加,空间分布格局与道路通达性相当;多主体满意度维度农民满意度和公司企业满足度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南部鹤大台地区满意度最为明显,农民人均新增年收入建设后空间分布较为均匀。2)Ⅰ级成效区,综合成效评价最佳,4个子目标也引起了足够重视,占比为53.26%;Ⅱ级成效区的综合评价次之,4个子目标的投影值也与之匹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选址及建成后综合成效凸显的重点区,占比37.62%;Ⅲ级成效区的综合成效相对较差,4个子目标所得投影值也相对较低,占比为9.12%。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价,应考虑区域独有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程序,有序开展差别化评价。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绩效评价 投影寻踪模型 垫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仇大海 吴国华
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然而与此相伴而来的另一个变化却是,这个曾经的粮食生产大省,目前全省粮食自给率仅为32%。尤其东莞等一些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粮食主产区的珠三角城市,现如今不仅耕地保有量锐减,并且存量耕地的土壤质量令人堪忧。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的情况与广东相类似,一些普遍性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体现,超前出现在广东的一些问题未来其他省份也可能遇到。因此对广东省的情况进行剖析,有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丽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加强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粮食稳定增产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结合辽宁工作实际,思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
辽宁 高标准 基本农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沈明 陈飞香 苏少青 胡月明 缑武龙 程家昌 吴顺辉
研究目的:探讨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确定方法,为省级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特尔斐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研究结果:划定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4大因素(潜力、能力、财力、生态环境)、6大因子(耕地整治潜力、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粮食生产政策、耕地连片程度、人均可支配财力、生态建设)构成。对广东省各县(市、区)的影响因子进行量化并计算,最终确定综合评价得分,并将得分较高的40个县(市、区)划作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研究结论:有效量化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可以使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划定更科学合理,并有效指导省级高标准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超 杜昭阳 陈召亚 许皞 陈亚恒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 m×30 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1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边振兴 杨子娇 钱凤魁 朱瑞雪 康萌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地既要符合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又要实际考虑研究区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评价和时序研究,论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借鉴美国土地评价与立地分析(LESA)思想,根据自身限制条件和耕地质量更新成果进行综合质量评价,自然质量因素选取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质地等,立地条件因素从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选取,基础设施条件主要选取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选取单位面积投入及农业技术人员投入等。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自然断点法与K-均值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建设时序。结果表明,近期建设区占研究区的43.95%,主要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力建设设施完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忠 雷国平 张慧 单凯凯
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为例,选取耕地田块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耕地的综合质量和农田建设难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进行决策,划分为Ⅰ、Ⅱ、Ⅲ期。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综合质量等级整体较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农田建设难度则基本以居民点为中心,形成"中心—外围"的圈层空间分布规律;Ⅰ区耕地基本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Ⅱ区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Ⅲ区农田基础差、建设难度大。该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为垦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乡镇土地整治提供科学参考。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