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65)
- 2023(15174)
- 2022(12102)
- 2021(11019)
- 2020(8859)
- 2019(19940)
- 2018(19421)
- 2017(37645)
- 2016(19327)
- 2015(21489)
- 2014(21276)
- 2013(20936)
- 2012(19097)
- 2011(17046)
- 2010(16980)
- 2009(15533)
- 2008(14406)
- 2007(12649)
- 2006(11288)
- 2005(9714)
- 学科
- 济(107907)
- 经济(107826)
- 业(57355)
- 管理(51344)
- 农(50670)
- 方法(37006)
- 企(36041)
- 企业(36041)
- 农业(33760)
- 数学(33380)
- 数学方法(33030)
- 业经(27780)
- 地方(25921)
- 中国(24896)
- 财(19759)
- 制(15773)
- 学(15512)
- 发(15138)
- 贸(14113)
- 贸易(14105)
- 地方经济(13880)
- 易(13679)
- 环境(13583)
- 农业经济(12805)
- 产业(12680)
- 策(12527)
- 融(12461)
- 金融(12460)
- 银(12349)
- 银行(12340)
- 机构
- 学院(274295)
- 大学(267757)
- 济(128102)
- 经济(125865)
- 管理(108981)
- 理学(94567)
- 理学院(93685)
- 管理学(92281)
- 管理学院(91754)
- 研究(90209)
- 中国(69813)
- 农(55746)
- 财(53471)
- 京(53226)
- 科学(50514)
- 中心(44089)
- 财经(42684)
- 所(41912)
- 业大(41904)
- 农业(41902)
- 江(40635)
- 经济学(40005)
- 经(39041)
- 研究所(37791)
- 经济学院(35881)
- 范(34511)
- 师范(34239)
- 经济管理(32304)
- 北京(32133)
- 院(31969)
- 基金
- 项目(188183)
- 科学(150654)
- 研究(143853)
- 基金(138051)
- 家(118105)
- 国家(117010)
- 科学基金(102645)
- 社会(96593)
- 社会科(91321)
- 社会科学(91300)
- 省(74425)
- 基金项目(73290)
- 教育(64021)
- 自然(61826)
- 自然科(60384)
- 自然科学(60374)
- 划(59962)
- 自然科学基金(59267)
- 编号(59039)
- 资助(53717)
- 成果(45942)
- 发(43138)
- 部(42210)
- 重点(41626)
- 国家社会(41185)
- 创(39628)
- 课题(39050)
- 人文(37082)
- 制(37058)
- 创新(37036)
- 期刊
- 济(149232)
- 经济(149232)
- 研究(79965)
- 农(60084)
- 中国(53431)
- 农业(40808)
- 财(39963)
- 管理(37455)
- 学报(36019)
- 科学(35431)
- 大学(30097)
- 业经(29309)
- 学学(28649)
- 融(26421)
- 金融(26421)
- 技术(26292)
- 教育(23427)
- 经济研究(22830)
- 财经(21064)
- 问题(20192)
- 业(18527)
- 经(18307)
- 世界(15617)
- 农村(15367)
- 村(15367)
- 农业经济(15320)
- 技术经济(15294)
- 经济问题(14331)
- 版(13636)
- 统计(13451)
共检索到408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建国 陈豪 甘天琦 李波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乡村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异质性特征;第三,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同时还能通过信贷支农水平和农业R&D投入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即后两者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泽奎 祁春节 王刘坤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获益最大。其次,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其中,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最后,分维度检验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增强农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优化农业经济增长结构,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从而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基于此,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生产力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泽奎 祁春节 王刘坤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获益最大。其次,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其中,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最后,分维度检验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增强农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优化农业经济增长结构,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从而驱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基于此,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生产力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刘畅
数字经济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可为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更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并且其赋能效果呈递减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鹏飞 李美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为探寻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作用关系,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分别测度了两者的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从时间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呈现出2011—2015年时间阶段要大于2015—2021年时间阶段的结果。从区域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的强弱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为进一步释放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应依据乡村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栋 王金秋
选取2011—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测度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韧性,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二者关系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量较高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跃度,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和探索各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持续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栋 王金秋
选取2011—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测度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韧性,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二者关系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量较高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跃度,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和探索各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持续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源祁 刘辉
数字经济时代,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借助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文章在阐述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上,选取2014—2020年中国1651个县域数据,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改善均显著提高了农业产值。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两个渠道,间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更能促进山区县、高城镇化水平县和低金融发展水平县的农业经济增长。为此,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发展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要素投入 县域 中介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隋艳颖 夏晓平
本文采用1985—2008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验证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我国总体金融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差异,并运用金融扭曲度指标测算农业受到金融排斥的程度。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显著但其支持力度不够;农业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受到明显排斥。本文认为,应在坚持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农村业务分层,建立成本收益和比较优势相结合的竞争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鸿 张权
文章从农村信息化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合理支配农业资本的使用用途三个可行性的策略,以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增长方式。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赵健兵 张宽 刘胜
论文构建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和农业经济增长指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考察金融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当期结构冲击关系。关于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Granger检验结果更加支持"供给主导"假说。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农村金融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期,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效率指标的冲击反应较为迅速。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影响,农村金融对农业具体行业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村信贷更加偏好牧业和渔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左伟 张夏妍
文章借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根据广东省1978~2008年相关农业统计数据,建立经济增长分析模型,测算各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究其中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农业经济发展仍以物质资本为主要推动力量,人力资本的贡献率远小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建议政府重视人力资本,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并做好城镇对乡村的智力扶持工作,改善农村地区的人才待遇,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 农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方振 李谷成 音永欣 刘鹏凌
为了解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概况并探讨乡村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影响。依据乡村数字经济的概念,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产业数字化2个维度构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中国省级层面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差异进行了探析,系统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农业TFP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但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且发展趋于失衡;2)乡村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农业TFP增长;3)农业TFP增长分解指标发现,乡村数字经济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对农业TFP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善农业技术效率来实现;4)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乡村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农业TFP增长;5)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TFP增长越高的地区,乡村数字经济促进农业TFP增长的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地区间农业TFP增长差异。本研究可为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其经济影响的评估和乡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牟天琦 刁璐 霍鹏
伴随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与数字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城乡数字接入机会日渐趋向平等,但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先天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居民数字应用能力差异引致的数字应用鸿沟问题日益严峻。本文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技能的培育是当下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关键之匙。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调查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城乡居民数字技能的掌握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掌握数字技能显著地提升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城乡收入格局。此外,各项数字技能的掌握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线上商务技能、工作学习技能和娱乐社交技能对收入提升的作用力度依次递减,娱乐社交技能部分抵消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正效应。就传导机制而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从投融资两端提升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以及居民创业的意愿与创收的概率,同时上述效应在以往难接触到传统金融资源的农村居民更明显。基于此,本文不仅从数字技能的视角为"经济功能性活动的实践需依托于相应可行能力"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而且识别了数字时代下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本文的研究对为何培育数字技能以及如何选择技能培育路径具有现实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数字技能 包容性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