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93)
2023(18209)
2022(15203)
2021(13822)
2020(11815)
2019(26477)
2018(26184)
2017(50312)
2016(27025)
2015(30272)
2014(30070)
2013(29858)
2012(27675)
2011(24671)
2010(24974)
2009(23302)
2008(22541)
2007(20247)
2006(18167)
2005(16279)
作者
(77958)
(65432)
(65192)
(61781)
(41402)
(31243)
(29556)
(25514)
(24672)
(23329)
(22123)
(21802)
(20953)
(20747)
(20339)
(19999)
(19253)
(19077)
(18792)
(18657)
(16358)
(16039)
(15804)
(15295)
(14822)
(14425)
(14420)
(14320)
(13170)
(13073)
学科
(132057)
经济(131901)
(100041)
管理(85094)
(81686)
企业(81686)
方法(52987)
(48656)
数学(43329)
数学方法(42853)
业经(35346)
(35201)
农业(32242)
中国(30574)
地方(26604)
(24512)
贸易(24501)
(24420)
(23880)
(22924)
(22575)
财务(22522)
财务管理(22483)
企业财务(21254)
技术(20709)
理论(20151)
(19730)
(19599)
(19406)
(18195)
机构
学院(392448)
大学(386386)
(175511)
经济(172368)
管理(154152)
理学(132497)
理学院(131189)
研究(130556)
管理学(129173)
管理学院(128464)
中国(102397)
(79680)
(79191)
科学(76527)
(76093)
(65266)
财经(62542)
中心(60766)
(60517)
业大(60101)
研究所(58788)
农业(58725)
(56738)
经济学(54100)
北京(49006)
经济学院(48676)
(47017)
(46799)
师范(46476)
(46137)
基金
项目(258176)
科学(205453)
基金(189749)
研究(189320)
(164622)
国家(163136)
科学基金(141615)
社会(124240)
社会科(117706)
社会科学(117676)
(102095)
基金项目(100153)
自然(89910)
自然科(87911)
自然科学(87891)
自然科学基金(86351)
教育(85890)
(83978)
资助(76723)
编号(75419)
成果(60115)
重点(57609)
(57500)
(57079)
(55707)
国家社会(52200)
创新(51605)
课题(51542)
(49853)
教育部(49572)
期刊
(203423)
经济(203423)
研究(115540)
中国(76961)
(74326)
(63989)
管理(60229)
学报(58823)
科学(55573)
农业(49955)
大学(46061)
学学(44188)
(38603)
金融(38603)
技术(36481)
业经(36043)
教育(33814)
经济研究(31916)
财经(31805)
(27581)
问题(27094)
(26678)
技术经济(22393)
(22093)
世界(21350)
统计(19962)
国际(19933)
(18945)
商业(18312)
(18298)
共检索到598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晨沛  胡霞  陆江源  
利用2007—2020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52个经济体农业国内国际循环程度进行测度,进一步基于要素禀赋视角,对农业双循环演进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业国内循环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从2007年的79.9%上升至2020年的81.8%,国际循环比例从20.1%降至18.2%,国内循环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第二,国际比较发现,农业国内循环比例与农业经济规模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当一国农业经济体量越大时,农业经济对国内循环依赖度更强。第三,分阶段看,在农业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农业国内循环比例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从中长期看,资本、土地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技术成为中长期提高农业国内循环水平的主要动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   雷俐   肖伶俐  
文章立足国际投入产出表,构建基于供需两侧的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农业贸易增加值国内国际双循环分解方法,并利用2007—2019年的ADB-MRIO数据,对中国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实证测度与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经济供给侧国内循环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而需求侧国内循环的占比呈上升趋势;综合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及农业贸易增加值分解来看,中国农业经济国内循环依赖程度在90%左右;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2019年中国依赖于国内循环的农业贸易增加值占比在全球62个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第5位,若单纯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农业经济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立君  梁俊尚  
研究目标:理论上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逆全球化浪潮偶有发生的成因,经验上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评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逆全球化风险。研究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资本积累理论及世界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假设退出模型,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美2018~2019年双边贸易数据。研究发现:资本积累的矛盾是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原因,当前以加征关税为主要手段的中美贸易争端对两国总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对中国的负面冲击处于可控范围以内。然而,如果中美停止商品贸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因此损失约2.5个百分点,新增失业人口将高达千万人以上。研究创新:基于全球生产、分配体系定量考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短期应充分做好应对潜在的逆全球化冲击的准备,长期应降低外贸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强化多边贸易关系,构建高质量、低风险的国内国际经济新格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晨沛  胡霞  计薇  
为分析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异同,研判未来农业经济增长潜力,本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从生产要素视角出发测度本世纪以来不同生产要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并就不同农业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1)2000—2019年,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6%,是农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能;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近年来贡献水平有所上升;土地、化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和4.4%。2)国际比较发现,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农业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仍是以资本驱动为主。3)通过不同发展阶段比较发现,随着一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由投资驱动转换为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仍表现出较强的资本依赖性,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将成为决定中长期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群起  龚敏  
利用40个经济体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总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足、原因和改进方向。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行业构成、使用结构和投入结构,与人均GDP密切相关。中国私人消费不足造成服务业中间需求率虚高,滞后的服务业发展不仅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而且造成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使用比重偏低。中国生产性服务的行业构成仍以传统服务为主,租赁和商务等现代服务有待发展。中国制造业不仅服务投入率极低,而且投入结构有待升级。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排名垫底。各经济体的数据样本支持服务投入率与增加值率正相关的结论。最后,论文提出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力铭   王国敏  
文章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农业生产和出口能力、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和贸易状况五个维度切入,构建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计算中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并采用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等多种方法,系统探究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的地区差距以及收敛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但整体表现出减小趋势;不同省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由低水平转移至高水平的概率较低;部分省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依然具有由高水平转向低水平的风险;从地区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从收敛状况可以看出,地区间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整体上表现出发散趋向,从2022年开始出现收敛特征,但是短时期内地区间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不均衡性难以消除。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秀杰  金冬霞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激增,经济需求急剧增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负荷越来越重,因而出现了农业环境破坏,农业生态平衡失调,以及农业资源浪费和某些资源耗竭等现象,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在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探索着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创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杜江  罗珺  
本文以农业生产中污染性要素(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投入为例,利用1997-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简约式与结构式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化肥、农药投入与以人均收入表示的农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农药投入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受控制变量的影响较大;倒U型曲线转折点对应的收入水平大于地方及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投入量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农药、农膜投入与收入不平等正相关,与价格指数比负相关;经济结构变动对不同污染性投入的影响不同;农业增长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均为正,三类污染性要素的投入量随着农业的增长而增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金绍荣  任赞杰  慕天媛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因此,研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探寻两者演变规律,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系统研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借助中介模型研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保险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保险能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且随着农业保险发展阶段的进阶,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增强;同时,农业保险也显著地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实现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林海  彭宇文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以1986—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单方面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比片面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应与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适度分工,即:政府资金应更多地投向基础研究领域,而社会和民间资本则主要投向那些投资周期短、回报率高的应用研究领域。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华  刘慧  
本文在测度35个经济体1997~2011年制造业上游度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在国际分散化生产工序中位置变迁的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上游度大小并不代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高低;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复杂度提升对一国制造业国际分散化生产工序上游度的作用力呈现倒U型,契约型贸易地理优势和沿海优势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上游度攀升,"资源诅咒"现象显著存在于国际分散化生产模式中;最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不仅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也缺乏强有力的"话语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辉尚  胡晨沛  季勇  李美琪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现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效应日益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仍具有较大潜力。应综合施策,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发挥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建辉  
论文选取华东6省1市2001—2014年的数据,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背景下的农业化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Tapio脱钩关系,并通过LMDI分解将农业化学投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规模效应、耕地效应和效率效应,最后对2014年华东6省1市农业化学效率状况进行Kmeans聚类。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背景下,农业化学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扩张性负脱钩到相对脱钩,再到绝对脱钩的转变;农业化学投入物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效应的作用,效率效应可以减缓农业化学投入物量的增长,规模效应的作用不明显;从空间格局的聚类结果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