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43)
2023(22157)
2022(18836)
2021(17495)
2020(14983)
2019(34646)
2018(34186)
2017(65388)
2016(35585)
2015(40352)
2014(40100)
2013(39875)
2012(36634)
2011(32995)
2010(33256)
2009(31264)
2008(31146)
2007(27949)
2006(24577)
2005(21900)
作者
(103767)
(86865)
(86317)
(82422)
(55093)
(41631)
(39265)
(34047)
(32842)
(31140)
(29366)
(29302)
(27721)
(27526)
(26915)
(26615)
(25860)
(25604)
(25050)
(24939)
(21492)
(21486)
(21197)
(19832)
(19475)
(19393)
(19362)
(19249)
(17668)
(17320)
学科
(150455)
经济(150284)
(116899)
管理(108647)
(96958)
企业(96958)
方法(69653)
数学(58840)
数学方法(57991)
(51719)
(41999)
中国(40143)
业经(38907)
农业(34229)
(29690)
(29147)
(28179)
贸易(28163)
(27896)
财务(27805)
财务管理(27749)
地方(27685)
(27379)
企业财务(26289)
理论(25644)
技术(24333)
(24254)
(22531)
银行(22472)
(21940)
机构
学院(514862)
大学(512491)
(211365)
经济(207019)
管理(202721)
理学(174950)
理学院(173076)
研究(171080)
管理学(169816)
管理学院(168891)
中国(132434)
(109219)
科学(105903)
(97106)
(93262)
(86818)
中心(78902)
研究所(78755)
业大(78553)
财经(77602)
(76957)
农业(72320)
(70584)
北京(69113)
(65273)
师范(64645)
经济学(63885)
(61522)
(61404)
经济学院(57782)
基金
项目(343745)
科学(270603)
基金(250155)
研究(249487)
(218292)
国家(216443)
科学基金(186328)
社会(157757)
社会科(149413)
社会科学(149370)
(134081)
基金项目(131311)
自然(121765)
自然科(118998)
自然科学(118966)
自然科学基金(116848)
教育(114780)
(112155)
资助(104410)
编号(101793)
成果(82148)
重点(76791)
(75898)
(73042)
(71697)
课题(69647)
创新(66683)
科研(65969)
国家社会(65151)
教育部(64930)
期刊
(234165)
经济(234165)
研究(148877)
中国(98339)
(88303)
学报(81751)
(76699)
管理(75685)
科学(75522)
大学(62368)
农业(59824)
学学(58887)
教育(52931)
(47036)
金融(47036)
技术(46788)
业经(41115)
财经(37899)
经济研究(37117)
(32577)
(32224)
问题(30699)
技术经济(26958)
统计(26679)
(25366)
图书(24587)
(24273)
(24080)
科技(23667)
理论(23363)
共检索到763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佰钰  田红英  
探讨农业科研投入增收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对农业科研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门限面板模型,就农业科研投入对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增收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市场化水平对农业科研和农民增收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农业科研对农民的纯收入影响显著为正,特别是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高市场化水平省份农业科研投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低于中等市场化水平省份,因此,政府根据不同市场化水平采取差异化政策,以更好发挥农业科研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鸣  周发明  
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限回归模型,检验农业科研投资的减贫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市场化水平直接影响科研减贫效果并存在两个明显的门限值。市场化水平较低时,农业科研投资的减贫效应微弱;当市场化水平跨越一定门限,农业科研减贫的作用显著提高;但处于最高市场化水平的省份,其科研减贫效应却反常地低于中等市场化水平的省份。因此,建议政府根据市场化水平的不同采取差异化政策,促进科研减贫效应的充分发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纪生  
在考虑科研投资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农业科研投资结构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种植业科研投资的生产率效应被突出地表现出来,渔业、畜牧业的科研投资并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增加畜牧和渔业的科研投资能够改善科研投资的配置效率。在当前农业劳动力已出现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需要注重发挥技术的替代效应,加强对农机的科研投资。公务费、经营费、基建费和其他费用支出已影响到科研的资金使用,增加科研业务费用,适当减少这部分支出的比例,有助于农业科研投资效率的提高,试验与发展研究的公共投资比例过高,基础与应用研究投资不足,限制了企业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参与。我国农业的公共科研投资应更多地集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强  刘冬梅  
本文利用1995-2007年全国各省数据计算狭义的农业科研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水平,以估算农业科技存量为基础,利用静态面板估计了不同函数形式下科研变量对农业生产的弹性,计算了农业的边际回报率和内部收益率两个重要的指标。通过比较相关研究结论,本文发现从国家层面看,农业科研投入在过去取得了很高的回报率并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义武  林万龙  
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运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进行再检验,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纯收入影响显著为正,对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效应逐渐体现出来且影响力呈递增趋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省份,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越明显;当农民工资性收入严重低于经营性收入时,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剩余并不能转化为供给剩余,此时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增收,随着这一比重逐渐变大,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效应由负转正且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城乡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雪莲  张俊飚  何可  丰军辉  
利用Topsis方法测度中国31个省份1998-2011年的农业科研机构创新水平,考察并预测了财政科技投入与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的短期及长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对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的长期弹性为0.67,短期弹性为0.55,当短期贡献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将以42.7%的力度使其回至长期均衡状态;财政科技投入与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之间呈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能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同时创新水平越高的农业科研机构能获得越多的财政科技投入;从短期波动来看,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的正向冲击较小,贡献仅为2.7%;而财政科技投入对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的提升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许广月  
利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根据中国30个省份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从农民收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单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双向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存在从农业机械化到农民收入的单向因果关系。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要从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入手,并且要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郝二虎  胡凯  陈小萍  
本文利用200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基础设施存量,农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且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民收入在一定条件下(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正向作用,且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村教育业基础设施存量,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关系不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结论表明,要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增收效应,除了选择性地增加其存量之外,还应该注重地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英杰  
本文对目前衡量受教育程度相对有效的舒尔茨教育年限法加以跨级累进修正,避免受教育程度级次变化导致的指标数据剧烈变化,进而选取1985—2005年间全国30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总体和分地区角度探讨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及地区差异。研究显示,总体上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作用,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高于物资资本和政府支持;从分地区层面来看,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区域异质性对农民收入会产生递增效应和流出效应。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普亮  
理论上认为,通过增加财政农业支出促进农民增收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化解"三农"困境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估算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财政农业支出确实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并不明显。这表明,财政农业支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逻辑并未得到实证支持。究其原因在于,财政农业支出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步甚至更快速增长。文章认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减少财政农业支出的"非农化"倾向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晓文  何明辉  杨光宇  
利用1999-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及东中西三个区域对中国农村经济开放、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经济开放、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农民增收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从全国来看,农村经济开放、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都显著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开放都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显著,而只有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也只有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开放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扩大农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幅度都能够显著地增加农民收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钱水土  许嘉扬  
本文基于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级地区1993-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信贷与农民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调整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信贷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农业信贷与农民工资性收入之间均存在面板协整关系,这两种长期稳定关系分别对短期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具有抑制效应;分地区进一步考察后发现,不同地区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的长期效应和短期调节效应不尽相同。本文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应该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建立农业信贷资金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宏伟  穆月英  
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近年来在地域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利用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收入的影响,探讨其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其中农户使用劳务服务、农机服务和技术服务分别仅有53.79%、39.90%和37.12%。受教育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服务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将会提升农户使用生产性服务的概率,年龄越大、风险厌恶、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有抑制作用;种植规模越大、有本地蔬菜品牌的农户,使用劳务、农机或技术服务的增收效果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使用技术服务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年龄越大不利于劳务服务使用农户的收入提高。研究表明,农户使用农机服务带来的收入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技术服务和劳务服务。因此,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农户生产性服务信息获取渠道和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石玲玲  余秀江  杨威  梁伟森  
基于2013~2019年中国284个市级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而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存在显著增收效应;农村地区的居民增收效应大于城镇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效应大于高收入群体,推广数字普惠金融可缓解社会贫富差距。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增收存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为此,建议夯实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推动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引导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金融覆盖,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章玉微  陈秉谱  郭美娟  
[目的] 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组织生产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专业化经营格局,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方法] 文章基于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对各市(州)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近年来甘肃省各市(州)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提升,有效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但相对于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变量而言,农业区域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并提出实施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发挥地区优势以及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从强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方向、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经营规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