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86)
- 2023(19837)
- 2022(16485)
- 2021(15078)
- 2020(12658)
- 2019(28587)
- 2018(28545)
- 2017(55106)
- 2016(29804)
- 2015(33540)
- 2014(33500)
- 2013(33403)
- 2012(30399)
- 2011(27277)
- 2010(27607)
- 2009(25954)
- 2008(25707)
- 2007(23345)
- 2006(21071)
- 2005(19006)
- 学科
- 济(126323)
- 经济(126090)
- 业(110511)
- 管理(97657)
- 企(90991)
- 企业(90991)
- 农(52535)
- 方法(51637)
- 数学(41055)
- 数学方法(40679)
- 业经(39745)
- 财(38536)
- 中国(35259)
- 农业(34935)
- 制(29394)
- 地方(26233)
- 务(24825)
- 财务(24749)
- 财务管理(24711)
- 企业财务(23434)
- 技术(22959)
- 学(22861)
- 理论(21820)
- 贸(21544)
- 贸易(21531)
- 和(21498)
- 体(21181)
- 易(20904)
- 策(20002)
- 划(19689)
- 机构
- 学院(431465)
- 大学(428486)
- 济(178657)
- 经济(174826)
- 管理(173861)
- 理学(149401)
- 理学院(147870)
- 管理学(145664)
- 管理学院(144870)
- 研究(141034)
- 中国(109157)
- 京(91203)
- 财(84768)
- 科学(84040)
- 农(78352)
- 所(69705)
- 江(66679)
- 财经(66205)
- 中心(65097)
- 业大(64858)
- 研究所(62507)
- 经(60049)
- 农业(59797)
- 北京(57168)
- 范(54987)
- 师范(54555)
- 经济学(53266)
- 州(52894)
- 院(50429)
- 财经大学(48618)
- 基金
- 项目(285359)
- 科学(226251)
- 研究(214203)
- 基金(207762)
- 家(178669)
- 国家(177014)
- 科学基金(153833)
- 社会(138564)
- 社会科(130718)
- 社会科学(130681)
- 省(112153)
- 基金项目(110249)
- 自然(96631)
- 教育(96147)
- 自然科(94343)
- 自然科学(94325)
- 自然科学基金(92681)
- 划(92081)
- 编号(88554)
- 资助(83332)
- 成果(72083)
- 部(63179)
- 重点(62781)
- 发(61725)
- 创(60733)
- 课题(59653)
- 国家社会(57090)
- 制(56285)
- 创新(56160)
- 教育部(54559)
- 期刊
- 济(209912)
- 经济(209912)
- 研究(129302)
- 中国(88751)
- 农(77969)
- 财(67267)
- 管理(66540)
- 学报(64302)
- 科学(60962)
- 农业(52568)
- 大学(50637)
- 学学(47635)
- 教育(44823)
- 融(41410)
- 金融(41410)
- 业经(38940)
- 技术(37492)
- 财经(33089)
- 经济研究(31100)
- 经(28457)
- 问题(28011)
- 业(26926)
- 图书(22533)
- 技术经济(22314)
- 版(21509)
- 现代(20871)
- 科技(20369)
- 理论(20206)
- 商业(19984)
- 世界(19792)
共检索到653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颜华 仇惠麟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符合新时期乡村产业动能转换的现实需求,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构建坚实的乡村产业经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分工理论,利用2010—2020年度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作用、间接机制和异质性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东部区域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持续高于中西部区域,各区域总体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越高,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越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其中发挥了正向传导作用,其中资本积累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不同维度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其对农业综合生产、产业现代化和产业增收带动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因此,本文从开展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多元投入格局、引导绿色产业化生产方式、完善服务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淑红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而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当前我国农业金融在支持力度、信贷产品结构和农业保险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只有在充分调动商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积极性的基础上,发挥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完善结构,农业金融才能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 社会化金融 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亚景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协调组合资本、劳动力、先进技术以及土地等农业要素,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助推器。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系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供给侧改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 梁海涛 连宁
一、引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截至2018年6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者和骨干力量,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600家,农民合作社19.4万家,家庭农场5.5万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21万多家,土地流转面积3100余万亩,占家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投资,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高速发展。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均在不断提升农业保险在其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而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农作物覆盖面较低、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产品创新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包括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钟真 黄斌 李琦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定义出发,将其细化为基于农业的外向型融合与内源型融合两个方面,并以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分别作为外向型融合和内源型融合的代表性产业,结合2016年北京市"三农普"村级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系统考察外向型融合与内源型融合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向型融合对内源型融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乡村旅游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收益的提升;要素禀赋在外向型融合影响内源性融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正向的中介传导作用,但土地要素的中介效应相比于劳动力和资本而言并不明显。这些发现为新时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少岩 郭扬
目前,如何破解农业资金短缺、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开展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工作,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主导、村社合作的物权融资农业发展公司,为农民获得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抵押、担保提供中介服务,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项有益尝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打开了正规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农村的通道,有利于降低农民融资成本、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而发展村社合作金融组织也有利于解决农业内生金融供给无效问题。本文分析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运行模式及相关问题,有利于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消除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存在的基础性障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段龙龙 祁妙 杨澜
本文基于四川省农业生产托管示范项目的实地调研,详细考察了农业生产托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机制和提升路径,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可以通过建构多主体利益联结、实现激励相容、创新经营模式、推动智慧数字化转型、畅通三次产业融合五大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同时在实践上述机制又可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具体实现路径,分别是创新生产托管模式、壮大服务中介组织、推动小农户再组织化、赋能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挥托管多重功能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信阳 韩一军 高颖
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承担着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历史任务。在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样具有独特优势。新世纪以来,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工作原则指导下,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表现为: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建设规划有机衔接、建设标准逐步完善。当然也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建后管护不到位以及资金保障难落实等问题。针对此,要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土、水、技、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 藏粮于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颖慧 陈红 游星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对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阐释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但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强于非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落后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区域差异以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詹武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历史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双包为主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力推动着我国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就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的迫切需要下发展起来并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十年来社会化服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户间、农户与集体、国营经济部门间自发协作联合,以解决对社会化服务的需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付坤媛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蓬勃兴起,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为内容的经济运动,带来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农民群众努力挣脱传统经济格局的束缚向分工分业和专业化生产发展,农村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村、专业队、专业户,形成了村为基础的农业服务体系。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受到旧的经济关系和思想观念的顽强抗阻,服务体系薄弱、服务内容单一,难以发展,这个矛质表现在农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千峰 苑鹏
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文章系统分析了信息化对农户采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化对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农户、青年农户和平原与丘陵地区农户、粮食主销区农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信息化主要通过强化信息获取和提升组织化程度的路径促进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为此,应强化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户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为促进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艳林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进,我国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缺陷更加明显。如何以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构建一个与我国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
破解 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难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军 樊琴琴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创新提高四个阶段。目前,农业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扩展、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存在农业产业化主体自身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主体间发展水平不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使农业效率提升、价值增值、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变强。通过改进乡村治理提升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农村变美。通过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促进农民变富。应加强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