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90)
- 2023(16877)
- 2022(14520)
- 2021(13530)
- 2020(11505)
- 2019(26204)
- 2018(26153)
- 2017(50492)
- 2016(27532)
- 2015(31054)
- 2014(30991)
- 2013(30778)
- 2012(27875)
- 2011(25058)
- 2010(25444)
- 2009(23882)
- 2008(23663)
- 2007(21309)
- 2006(19017)
- 2005(16631)
- 学科
- 济(115427)
- 经济(115293)
- 业(103593)
- 管理(89769)
- 企(85103)
- 企业(85103)
- 方法(53472)
- 农(49272)
- 数学(43214)
- 数学方法(42506)
- 业经(34726)
- 农业(33062)
- 财(31188)
- 中国(27694)
- 学(22589)
- 务(22412)
- 财务(22333)
- 理论(22330)
- 财务管理(22298)
- 地方(21841)
- 制(21431)
- 和(21362)
- 技术(21133)
- 企业财务(21070)
- 环境(19815)
- 划(19044)
- 贸(18596)
- 贸易(18585)
- 策(18502)
- 易(18058)
- 机构
- 学院(400534)
- 大学(392499)
- 管理(164415)
- 济(156824)
- 经济(153449)
- 理学(142168)
- 理学院(140693)
- 管理学(138103)
- 管理学院(137394)
- 研究(126685)
- 中国(97234)
- 京(83801)
- 科学(81037)
- 农(76864)
- 财(70152)
- 业大(64027)
- 所(63690)
- 江(60424)
- 农业(58988)
- 中心(58762)
- 研究所(58059)
- 财经(56407)
- 北京(52503)
- 范(51477)
- 经(51170)
- 师范(51050)
- 州(48948)
- 院(45618)
- 经济学(44648)
- 经济管理(44129)
- 基金
- 项目(271531)
- 科学(214008)
- 研究(199202)
- 基金(195711)
- 家(169924)
- 国家(168394)
- 科学基金(146042)
- 社会(125005)
- 社会科(118186)
- 社会科学(118147)
- 省(109194)
- 基金项目(104222)
- 自然(95724)
- 自然科(93393)
- 自然科学(93371)
- 自然科学基金(91666)
- 教育(90560)
- 划(89435)
- 编号(83170)
- 资助(80936)
- 成果(65213)
- 重点(60107)
- 部(58836)
- 发(58488)
- 创(57426)
- 课题(55926)
- 创新(53037)
- 科研(51374)
- 国家社会(50571)
- 教育部(49895)
- 期刊
- 济(179087)
- 经济(179087)
- 研究(108549)
- 中国(75165)
- 农(74893)
- 学报(61306)
- 管理(60238)
- 科学(58318)
- 财(54036)
- 农业(50958)
- 大学(46552)
- 学学(44174)
- 教育(41070)
- 技术(37046)
- 业经(35951)
- 融(32324)
- 金融(32324)
- 业(26936)
- 财经(26188)
- 经济研究(25380)
- 问题(23722)
- 经(22398)
- 技术经济(21555)
- 资源(20388)
- 科技(19652)
- 版(19633)
- 图书(19570)
- 统计(18880)
- 现代(18569)
- 商业(18383)
共检索到581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秀治 陈秋华 赖启福
在论述了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的必要性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生态环境条件评价、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三大评价子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征询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值。
关键词:
农业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评价 层次分析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戴欣佚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生态环境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等3个方面的20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专家评分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与评价得分,构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南京市主要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从子目标层来看,资源系统价值的权重值最大,其次是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而旅游开发评价系统的权重值最低。(2)从项目层来看,生态环境质量权重值最大,其次是农事体验价值,再次是生态环境保护,而权重最小的是区域经济条件。(3)从指标层来看,参与性这一指标的权重值最高,农业生态旅游参与性设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晋江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生态农业自身特色,从资源的自身景观价值、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山西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得分值,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山西省14个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1)对于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言,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权重相同,总权重占比达到90%,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部分,资源条件权重最低;(2)对于评价体系的项目层而言,资源生态质量权重最大,其次是资源科教价值,再次是文化价值;(3)对于评价体系的因子层而言,资源的奇特性权重最大,其次为资源的生态稳定性,两者权重值相差不大,均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因子。[结论]山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在Ⅱ~Ⅳ级,且Ⅲ级水平最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俊 孙宝鼎
我国具有众多的小城镇,探讨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小城镇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尝试构建符合小城镇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34个具体评价指标和因子权重。并以全国首批特色小城镇——红格镇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莹
[目的]针对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状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指标权重,以期为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3个子系统19个指标的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指标权重值和重要值,据此筛选重要指标。[结果]在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系统层中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权重要远高于生态环境条件及其旅游开发条件。在指标层中,农事体验参与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生态稳定性、田园观赏美感度、民俗文化价值、田园景观奇特度、污染治理状况、交通状况、农事活动娱乐性、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和区位条件的权重之和超过80%,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农事体验参与性和生态环境适宜性的重要性最高,而与之相对应的重要值排序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结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应侧重于对其自身价值的评价和研究,该研究根据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筛选出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借助对这些重要指标的测度,可以对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各指标虽有侧重,但共同协调发挥作用才能保证评价的整体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丽荣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研究有着实际性的借鉴价值。文章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要远超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目前处于明显落后阶段,而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良好的苏南地区仍然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为均衡江苏省各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出大力开发苏北地区主要星级景点,提升苏南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熊金银
川西地区处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带,地形十分复杂,有许多地区甚至处于地震带上,相对于我国东部、南部等地区川西人口密集程度低。川西地区以前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盲目照抄照搬其它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仍旧止步不前,同时还使川西高原的传统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川西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大难题,因此川西地区急需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来推动该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选择。川西高原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势特点,稀有的动植物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翠平
[目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具有农业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了优化现有国家标准对这一新型旅游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需要建立新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才能做好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工作。[方法]文章以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为例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指标;其次,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再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各评价指标的评分,并计算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得分;最后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资源自身的美感度、独特性、环境的适宜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赖叔懿 陈华芳
传统旅游方式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生态旅游尽管对此有所改进,但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短板,容易造成“公地的悲剧”。资源的最优开发建立在囊括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评价。本文运用经济学方法对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资源开发的帕累托原理最优路径。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评估 帕累托原理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詹晓云 王胜奎 吕先忠 曾燕如
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和网络优化方法,对浙江省临安市旅游资源中人文和自然资源利用现状与潜在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汇总分析,建立了旅游行为系统分析、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经济效益预测、旅游地规划等一套完整的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临安市旅游资源优化开发的实践中,尝试提出临安市旅游业的定位:以发展观光、休闲健身、康娱度假生态旅游为主,与吴越文化、宗教文化、科学考察、商务、探险旅游相结合,视临安为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后花园,将临安市建成长江三角洲有影响的避暑、康娱中心和城市人理想的度假胜地。图1参8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炜霞 吴成基
应用单纯矩阵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论:(1)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国际吸引力不强,以国内和省内为主。(2)开发潜力水平不高。(3)相比于山西文物古建筑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不高,级别低。依据山西以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优势现状,为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山西划为四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并确立晋东南为中心,晋北和晋中为重点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
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定量评价 区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世蓉
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分最高,生态旅游资源要素为9分;而产品附加值最高的景区为熊猫基地。同时对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模式不合理、监管效能缺失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现存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创新旅游模式等开发对策,以期对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
关键词:
四川省 生态旅游 资源 可持续发展 评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ANUKUL KANCHANASOOK 张清 钟永德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研究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可以分为探索期、快速发展期和巩固与革新期三个阶段,国内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分为初始、繁荣和停滞期三个阶段。总体上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学科理论综合指导的趋势,也存在着偏重专家评估方法,分类指标体系构建缺乏对生态旅游资源特性及研究样地特性的综合考虑等问题。
关键词:
生态旅游资源 分类研究 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陇堂,米文宝
文章综述了生态旅游的内涵、基本特征和西海固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评述了西海固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条件,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以及建设六盘山等四大生态旅游区13大旅游主题的开发设想和对策。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开发 西海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韶晗 宋爽 石梦溪 胡珊珊 李彦雪 许大为
【目的】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旅游业不断发展,产业转型效果逐步显现,本研究为进一步促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增强该地区生态旅游品牌优势,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拓宽一定思路。【方法】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是特色资源的良好体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是生态旅游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石,本研究基于文献资料的搜集,同时结合了实地调研,针对经济转型明确,林业资源富集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现况进行评价,建立了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区划标准,并采用AHP-PCA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赋权,尝试应用集对分析法(SPA)对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展开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在等级区划计算过程中,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得分F=3.480,处于“一般”水平,多数指标集中在“较差”“一般”“较好”等“中间性”区段;受经济及区位发展条件所限,“较差”指标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维度,“一般”“较好”等指标主要集中在生物景观资源质量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度;应用集对分析联系度函数及集对势分析结果表明,差异项指标的发展态势在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总体发展状况中起决定性作用。【结论】大兴安岭地区林业产业依赖显著,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全面停伐转型期受经济区位影响,对生态旅游资源投入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显著改善的状况下,取较极端状况即差异项指标均转变为同一项指标,该地区发展水平也仅位于“较好”水准。急需必要的方法措施提升“差”“较差”等指标内容,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水平的提高将是一项长期的、必要的管理内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