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2)
2023(12228)
2022(10010)
2021(9013)
2020(7303)
2019(16263)
2018(16042)
2017(31143)
2016(16670)
2015(18482)
2014(18299)
2013(18496)
2012(17352)
2011(15665)
2010(16059)
2009(15165)
2008(15223)
2007(14139)
2006(12983)
2005(12058)
作者
(48245)
(40881)
(40632)
(37934)
(25671)
(19609)
(18136)
(15900)
(15536)
(14571)
(13982)
(13409)
(13175)
(13004)
(12670)
(12315)
(11906)
(11720)
(11693)
(11655)
(10223)
(10215)
(9948)
(9541)
(9242)
(9141)
(9136)
(9053)
(8228)
(8189)
学科
(84682)
(84336)
经济(84239)
(66607)
企业(66607)
管理(57934)
(46551)
农业(31403)
业经(30726)
方法(28859)
中国(25099)
(23407)
地方(21423)
数学(21011)
数学方法(20912)
技术(18034)
(17303)
(16653)
财务(16634)
财务管理(16619)
企业财务(15719)
(15294)
(14199)
(14130)
贸易(14116)
(14073)
(13686)
(13396)
(13215)
理论(12667)
机构
学院(250655)
大学(239826)
(113950)
经济(112005)
管理(101434)
理学(86359)
理学院(85547)
管理学(84648)
管理学院(84175)
研究(83997)
中国(68564)
(55698)
(50369)
(49993)
科学(47581)
(42446)
农业(42143)
(40875)
业大(39388)
中心(39061)
财经(38879)
研究所(37699)
(35172)
经济学(33727)
(32043)
北京(31598)
经济管理(30512)
经济学院(30422)
(30111)
师范(29864)
基金
项目(157564)
科学(126636)
研究(120599)
基金(114550)
(97773)
国家(96691)
科学基金(84849)
社会(80734)
社会科(76282)
社会科学(76266)
(64601)
基金项目(60522)
教育(52125)
自然(51223)
(51128)
自然科(50072)
自然科学(50062)
编号(49883)
自然科学基金(49210)
资助(45121)
(40607)
成果(38536)
(37619)
(36049)
(34858)
重点(34403)
发展(33853)
国家社会(33450)
(33311)
课题(33246)
期刊
(143184)
经济(143184)
研究(74758)
(59498)
中国(56839)
管理(40923)
农业(40221)
(39550)
科学(34710)
学报(32302)
业经(30682)
(28094)
金融(28094)
大学(26429)
学学(25458)
技术(24311)
教育(21582)
(21043)
经济研究(20361)
财经(19386)
问题(19137)
(16851)
技术经济(16030)
世界(15116)
农村(14886)
(14886)
农业经济(14721)
经济问题(13423)
商业(13277)
现代(13156)
共检索到396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建国  张勋  
本文探讨农业生产率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此,本文建立了两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型中,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释放的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促进非农部门的发展;非农部门的进步又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反过来促进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并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从而形成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联动发展。实证分析发现了支持工农业联动发展的证据。本文的分析为理解我国的经济奇迹,提供了一个视角,对其他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内生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依然较低,农业人口占比依然很大,联动效应的作用空间依然显著,政策层面应该继续因势利导,推进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发挥工农业联动效应,进一步培育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玮  
随着湖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劳动力转移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青壮年居多、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和主要流向省外的特点。该文进而研究了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并未对农业生产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并针对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加大资本投入及通过高科技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湖北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增旭  胡应得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中国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户非农业收入、人力资本水平、农户耕地面积和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同向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农户非农业收入的增长无法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农村劳动力因增加了农户非农收入和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因降低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和未能提升农户经营规模而不利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据此本文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盖庆恩  朱喜  史清华  
本文基于2004—2010年全国固定调查点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各类型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女性、老人和儿童的效率之比为1.00∶0.76∶0.71∶0.57;其次,男性和壮年女性的转移不仅会使提高农户退出农业的概率,增大农户家庭耕地流出率,而且会降低农业产出增长率;最后,结合传统的"剩余劳动力"理论可以推断在当前制度环境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若峰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祥江  杨锦秀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丽  李洁艳  
文章按照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的研究思路,利用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别构建全国区域、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的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全国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也扩大了差距,但并不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各区域中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的缩减作用更为明显;农业技术进步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遮掩效应"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则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在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制定政策时,不仅要针对区域特征进行制定,而且也要处理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逻辑关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庄健  谢琳  
一、问题的提出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政策制定者以法律或命令等形式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变迁;二是个人或团体受到潜在的利益驱使,通过自发组织和倡导等形式自下而上形成的诱致性变迁~([72])。制度实施及其绩效与人们的制度信念紧密关联,而这种信念的形成往往受到行为主体历史经验的影响。所以,制度安排不能忽略历史的作用~([73])。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小概率事件的记忆与信息处理,在人们面对现实环境进行决策时仍然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74])。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宇薇  汪红梅  
基于200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农业发展质量,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GMM),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质量将逐渐产生不利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也呈下降趋势;农业技术进步在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而劳动力转移并未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质量作用中产生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祥江  杨锦秀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转移规模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当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刘易斯拐点"出现后,虽然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但数量不断减少后,农业产出总量不仅不会继续增加反而开始减少。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存在最佳规模,并以我国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大的西南地区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淑辉  陈祥  
基于CLDS两期平衡面板数据和CHFS截面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obit模型和两部分模型,探索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生产长期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显著降低了农户农业生产长期投资,采用工具变量法与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机制分析发现,劳动力转移通过农业劳动力人口结构效应与土地规模效应影响农户农业生产长期投资。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生产长期投资的抑制作用在农业劳动力偏女性化的家庭更加明显;在农业劳动人口偏老龄化的家庭,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出抑制农户农业生产长期投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党夏宁  
农业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实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问题,进一步得出结论: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是提升其他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前提。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静  
构建在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情况下的农业发展机制模型,揭示了劳动力转移、农业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力转移通过促进农业资本深化,进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业劳均资本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利用中国199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业劳均资本增长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农业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又显著地促进了农业劳均资本增长,因此,现阶段中国农业正处在资本加速深化时期,也即位于倒U曲线的左侧。基于此,在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加快农业资本深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朝晖   宋琴   杨国永  
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钟世虎  陈杰  向国成  唐娟  
本文基于动态分工演进,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起点,将秩序服务和财税政策纳入一个理论框架,结合超边际决策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在此过程中各个经济人的最优决策在市场上相互作用而内生的各种变化,揭示了财税政策作用于工农业分工和农业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然后,使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模型分析表明,政府财税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工农业分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会扩大粮食生产的迂回化经济程度,进而推动粮食部门的农地生产率提升。就长期而言,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既定情况下,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地生产率增加3. 23%;从短期来看,单位面积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作用较弱,但在反向修正机制的作用下,最终会达到有效提高农地生产率的长期稳定均衡。另外,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促进了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