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53)
- 2023(10363)
- 2022(8407)
- 2021(7632)
- 2020(6678)
- 2019(14675)
- 2018(14511)
- 2017(28795)
- 2016(15626)
- 2015(16866)
- 2014(16786)
- 2013(17165)
- 2012(15733)
- 2011(13915)
- 2010(14214)
- 2009(13574)
- 2008(13932)
- 2007(12926)
- 2006(11563)
- 2005(10485)
- 学科
- 业(87887)
- 济(74410)
- 经济(74322)
- 企(71157)
- 企业(71157)
- 管理(58880)
- 农(45071)
- 方法(32723)
- 农业(30024)
- 业经(28044)
- 财(25794)
- 数学(25043)
- 数学方法(24901)
- 务(20372)
- 财务(20363)
- 财务管理(20345)
- 企业财务(19412)
- 技术(16671)
- 制(16375)
- 中国(15410)
- 策(14839)
- 体(13179)
- 划(12745)
- 贸(11914)
- 贸易(11910)
- 和(11649)
- 易(11632)
- 理论(11607)
- 企业经济(10926)
- 经营(10774)
- 机构
- 学院(234784)
- 大学(225508)
- 济(106000)
- 经济(104275)
- 管理(97948)
- 理学(84686)
- 理学院(83992)
- 管理学(83008)
- 管理学院(82584)
- 研究(72135)
- 中国(59537)
- 农(56383)
- 财(48444)
- 京(44953)
- 农业(43041)
- 科学(41608)
- 业大(39512)
- 财经(38533)
- 所(36694)
- 江(36633)
- 经(34999)
- 中心(34055)
- 研究所(32760)
- 经济学(31211)
- 经济管理(29294)
- 经济学院(28395)
- 州(28309)
- 财经大学(28029)
- 商学(27640)
- 商学院(27414)
- 基金
- 项目(151281)
- 科学(121475)
- 基金(113230)
- 研究(110774)
- 家(97871)
- 国家(96862)
- 科学基金(85096)
- 社会(74505)
- 社会科(70436)
- 社会科学(70416)
- 省(60528)
- 基金项目(60189)
- 自然(54668)
- 自然科(53513)
- 自然科学(53499)
- 自然科学基金(52661)
- 划(48254)
- 教育(48186)
- 资助(45510)
- 编号(43870)
- 业(38107)
- 创(34563)
- 部(34543)
- 成果(33202)
- 发(32830)
- 重点(32679)
- 农(31894)
- 创新(31437)
- 国家社会(31122)
- 制(30689)
- 期刊
- 济(126150)
- 经济(126150)
- 研究(64807)
- 农(59901)
- 中国(43128)
- 财(41171)
- 农业(40408)
- 管理(38167)
- 科学(33813)
- 学报(33692)
- 业经(27485)
- 大学(26808)
- 学学(26300)
- 融(25773)
- 金融(25773)
- 业(21553)
- 技术(20745)
- 财经(19814)
- 经济研究(17940)
- 问题(17245)
- 经(17068)
- 技术经济(15386)
- 农村(14127)
- 村(14127)
- 世界(13859)
- 农业经济(13796)
- 版(12594)
- 教育(12294)
- 财会(12269)
- 现代(12143)
共检索到349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全忠 周宏
基于2015年湖南省水稻主产区种粮大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耕地流转租期对种粮大户的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耕地经营规模显著促进种粮大户的农业生产性投资去向及投资额,而且经营规模引致的生产需求增长是种粮大户进行生产性投资的内生动力,政府配套补贴与奖励是外在推动力;流转租期对种粮大户投资行为的解释力度低于预期,原因在于投资品用途趋广以及农机横、纵向联合,引发种粮大户的身份特征正由单一的生产者向生产者与服务供应者的复合型角色转变,由此熨平种植大户的投资收益风险并降低其对流转租期的期望。后续国家农业生产性投资政策应当保持或适度缩减政府的外在投资激励程度,尽可能发挥种植大户自身投资的风险及最优投资边界的控制,以避免生产性投资存量膨胀而可能带来的不良效果。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葛岩 吴海霞
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土地流转市场改变着农户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亦对农户的生产结构和要素配置产生冲击。基于CFPS2018年25个省、市、自治区的8446个农户样本数据,将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分为流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两大类,从农户非农收入和土地流转的视角,考察其对农户流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非农收入对农户流动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非农收入对农户短期流动资产投资影响更大;第二,土地转出户倾向于减少农业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投资,而土地转入则对农户农业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非农收入与土地流转间存在显著的内生性,考虑内生性后,土地转出对农户流动性资产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对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负向影响依然稳健;而土地转入使得农户因土地规模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大农业流动性资产和固定资产投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鸿
目前有关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性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都是采用农户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中忽略了一个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与其相邻的其他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对此,在对非农就业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机制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运用2001~200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从宏观角度实证考察了非农就业因素对一个地区农户平均农业生产性投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户平均农业投资水平。非农就业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影响程度总体上是逐渐增加的。从不同区域看,东北地区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其次,然后是中部与西部。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农业投资 宏观角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俊威 王宪云
文章首先总结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基层供给的基本特征——"过于分散"。其次,基于农户视角,运用供求均衡、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重点阐释"过于分散"供给方式的滞后性及其严重后果,具体表现在:农户获取服务的交易成本高、生产经营风险大及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三大负面效应,以及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求萎缩的严重后果。文章最后讨论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基层供给的方式应当因应时代与条件变化,以农村基层"大集聚"为目标进行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志恒 刘兴翠 张华
[目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研究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库中甘肃省550户样本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探讨了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及其各个构成部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Sobel检验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户增收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1)土地流转具有增收效应。参与土地流转使农户总收入提升22.7%,务农收入提升29.4%,但土地流转对务工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不同的土地流转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同。土地转出对农户总收入无显著影响,但使务农收入降低37.1%,务工收入提升22%;土地转入使农户总收入提升32.9%,务农收入提升49.2%,对务工收入的影响虽为负但不显著,总体上实现了对农户总收入的增收效应,并且不同的土地转入规模的收入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大规模转入户的平均收入更高。(3)土地流转对不同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土地流转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的总收入和务农收入的影响更大;对农业依赖程度高的农户,土地流转对其总收入和务农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农业依赖程度低的农户,土地流转对其总收入和务农收入的影响则不显著。(4)农业生产性固定投资在土地流转促进农户增收中起了部分中介效应。土地流转对农户总收入的影响大约有14.10%是通过农业生产性固定投资的中介作用实现的。[结论]土地流转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农业生产性固定投资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因此,应加快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同时,提供相关政策扶持,鼓励农户加大农业生产性固定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户收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栾健 韩一军 高颖
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620份麦农调研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种粮收益的影响效果、异质性和作用路径,得出结论如下:(1)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种粮收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处理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2)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种粮收益的影响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特征,未能使所有农户都获益,对于种粮收益处于中高水平的中农群体,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种粮收益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3)从作用路径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不仅直接促进农户种粮收益提升,也通过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实现种粮收益的间接溢出,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85.62%和14.38%。由此可见,实现服务规模经营与农地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确保各类农户尤其是小农户充分享受农业生产性服务带来的种粮红利,将会是未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永峰 王坤沂 路瑶
土地零租金流转在"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特征明显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了土地流转中的零租金现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边际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零租金流转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土地效率和劳动效率并扩大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无效率部分,尤其是对转入方向为普通农户和种植类型为经济作物以及土地租约期限过短或者过长的转入户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更加明显。具体的作用路径有两条:一是"零租金—农业生产投资不足—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其中零租金对长期农业生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显著大于短期农业生产投资;二是"零租金—土地保护意愿下降—农业生产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指导对零租金引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具有缓解作用;农地确权并不能抑制土地流转中的零租金现象,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能够有效减少农户的土地零租金流转行为。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提高农业投资补贴,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秩序规范、双向开放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减少土地零租金流转引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玉斌 赵培芳
[目的]探索非农就业、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为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新的经验依据。[方法]基于湖南、安徽、江苏3省466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Logit等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重点关注非农就业如何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间接影响农地流转。[结果]非农就业是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外部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家庭内部短缺劳动力形成有效替代,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又显著影响了农户农地资源配置行为,具体表现为促进农地转入和抑制农地转出。[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应进一步鼓励各地区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壮大区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质量监管,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银锋 陈雯婷 谭晶荣
本文首先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之后,针对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重点挖掘了全球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效应。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率要明显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商投资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全球化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影响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成丽 邵文武 张波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服务业提供主体单一、农业金融保险发展滞后、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应该从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链 农业组织 集聚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城镇化有积极的影响,且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运用Hansen的门限回归思想,设计门限回归模型,并将2005—2013年我国31省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作为门限变量值。测算结果表明:当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使其发展指标跨过某个门限值时,地区城镇化率增速水平显著提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宇
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相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由依附产业转向独立完整乃至成为战略性产业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农业生产性服务不仅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也要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重点聚焦四个问题: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瞄准需要服务的关键问题,着眼于新产业、新业态,助推乡村建设。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需要构建形成"主体多元、功能完备、融合规范、共享共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成功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强化从发展战略到政策举措一系列行为导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芦千文 高鸣
以分工、交易、合作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的形成原因、演变脉络,将其分为基于"熟人社会"形成的人际关系纽带、基于"收益捆绑"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基于"组织创新"形成的组织联结机制、基于"服务叠加"形成的服务联结方式、基于"产业融合"形成的产业联结方式等五种联结模式。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的演变,要受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边界的调整、农业经营兼业化和专业化二元分化趋势、农业服务主体类型和服务地域的选择格局、农业生产性服务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涉农二三产业联结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等因素影响。未来,要适应农户分化趋势从多维度策略性地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雨晴 韩学平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大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手段。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与非农化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但仍存在服务供给市场化不足、服务供给主体能力较弱、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主体能力、服务项目拓展等方面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综合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
关键词:
农业生产性服务 服务供给 服务供给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