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0)
2023(15170)
2022(11989)
2021(11026)
2020(9194)
2019(20437)
2018(20561)
2017(39127)
2016(21313)
2015(23661)
2014(23816)
2013(23026)
2012(20462)
2011(18151)
2010(18511)
2009(17822)
2008(17879)
2007(16246)
2006(14919)
2005(13692)
作者
(58032)
(49201)
(48663)
(46205)
(31038)
(23241)
(21992)
(18929)
(18629)
(17383)
(16891)
(16361)
(15741)
(15689)
(15237)
(14724)
(14300)
(14277)
(14094)
(13988)
(12288)
(12144)
(11841)
(11409)
(11062)
(10960)
(10948)
(10909)
(9815)
(9673)
学科
(94225)
(85707)
经济(85507)
(76816)
企业(76816)
管理(75476)
(47515)
业经(32860)
农业(31610)
(30989)
方法(30678)
中国(25546)
(25447)
数学(22119)
数学方法(21909)
(21064)
财务(21008)
财务管理(20975)
企业财务(19879)
(19682)
技术(18028)
(17006)
理论(16184)
(15785)
体制(15674)
地方(15217)
(15055)
(14891)
银行(14877)
(14473)
机构
学院(302554)
大学(294620)
(128207)
经济(125698)
管理(119812)
理学(102245)
理学院(101278)
管理学(99888)
管理学院(99345)
研究(97536)
中国(79122)
(64149)
(61261)
(60446)
科学(55467)
财经(48959)
(48775)
(47953)
农业(45811)
中心(45804)
业大(45422)
(44340)
研究所(42481)
经济学(38212)
北京(37973)
(37704)
(37652)
师范(37362)
财经大学(35620)
(34665)
基金
项目(193358)
科学(154857)
研究(148567)
基金(141032)
(120811)
国家(119557)
科学基金(104592)
社会(97540)
社会科(92026)
社会科学(92007)
(77046)
基金项目(74840)
教育(67257)
自然(64214)
自然科(62699)
自然科学(62684)
(62590)
自然科学基金(61617)
编号(61310)
资助(54621)
成果(49661)
(43520)
(43354)
(42983)
重点(42933)
(42611)
课题(41950)
(41242)
国家社会(40559)
创新(39408)
期刊
(157674)
经济(157674)
研究(91881)
中国(68117)
(62958)
(53244)
管理(47697)
农业(42074)
科学(41678)
学报(41066)
大学(33670)
(33388)
金融(33388)
教育(33099)
业经(32094)
学学(31913)
技术(27423)
财经(24834)
经济研究(22785)
(22287)
(21470)
问题(21185)
世界(15951)
技术经济(15846)
农村(15691)
(15691)
(15554)
现代(15324)
农业经济(14775)
商业(14401)
共检索到470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晓强  柏银玲  
农耕地不仅是农业的生产资料也承担着农民较多社会保障功能,但是目前农耕地使用者分散,难以实现现代化作业,农耕地综合生产率低。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要将农耕地的生产资料性与社会保障作用剥离,使农耕地回归市场化交易的生产资料的本来角色。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的特定国情,给农民良好的保障是平稳改革的必要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以及由谁来提供这个相应的保障。本文由切入建立一个利润空间模型,经过深入分析得出有关结论,给相关政府部门提出解决思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金海  
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但农民享有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等权利的制度框架下,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能够合理提高农民个人收益。以此为契机,政府可以整合土地保障和新农保的相关功能,引入市场化投资、管理、运营机制,建构新型土地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本文通过构建养老保险制度精算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设定,在此基础上对养老金替代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缴费档次、缴费年限、投资收益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养老金替代率的有效提升。当缴费年龄从16岁时开始,按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和最高收益率计算,选择性缴费金额模式和选择性缴费比例模式下农民养老金替代率将分别达到64.10%和75...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竹林  王征兵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在职业、地域和身份上向市民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时序环节。每一环节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由于特殊的二元制度使然,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阻碍了市民化的进行。以正义与公平为逻辑起点,以制度变迁的低成本为原则,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制度、户籍进入制度、社会保障融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布权  
本文在界定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制度缺陷”,提出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产业制度创新以及科技制度创新,推动和促进具有我国西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锋  
当前,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农业占GDP的份额下降、从业人数减少及人地矛盾凸显等严峻挑战,而单纯依靠化肥、农药、农业机构等农业技术进步对土地单产的增长十分有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业生产关系的创新。以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重心、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培育专业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土地流转并构建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土地制度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肖绮芳  
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本政府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村土地制度,并在解决与城市化、农地制度改革相关的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的协调发展。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农地制度及相关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性变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舜臣   曹丹丘   王兴华  
农地所有权归属集体以来,产权拆分及农民产权份额的扩大和强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然而,理论上有效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却在农地流转的推动成效方面呈现时段上的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演进,改革对农地流转的正面作用渐衰,甚至表现出对农地流转的抑制。为解释理论与现实的偏差,聚焦改革路径的形成逻辑,重点阐述了改革历程及改革对农地配置的影响成效,提炼出改革成效不足的系统性成因。研究认为,产权理论的引入为确定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改革经验为决策层延续产权赋予式改革提升了信心,规模经营路线的确立加强了坚持并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后,农地产权制度朝着扩大集体成员权能的方向不断推进,却在现阶段表现出抑制农地流转并冲击农地承包权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对此,构建了涵盖政策有效性、农地多功能性以及中央决策层认知调整在内的解释框架。认为在追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扩大集体成员的土地权能并不可取,增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统”的作用并以社会保障弥补农户对农地的非生产性寄托是关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魏文静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地位。当前我国处在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了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一鸣  罗必良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课题,现有研究大多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某些方面进行局部研究。基于对有关所有制调整产权管制放松、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等文献的分析,提出一个逻辑自治的经济分析框架。其中,研究对象是产权与所有权,约束条件为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实质是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制度创新路径。在研究内容上,农地改革中的交易费用生成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汝刚  刘慧  沈桂龙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对各个产业都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融合力。利用人工智能改造传统农业,不仅是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重要选择,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全新的要素,具有通用型技术的基础设施外溢性特征,不仅能融合于资本、劳动要素中加强其功能与效用,还能重塑生产,极大地升级农业技术,增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人工智能在改造融合我国农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需要采取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土地流转、创新融合模式等措施,以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任守云  付会洋  
本文通过实地研究方式对典型小农农耕村落的农耕知识传播进行研究,追溯从建国后到市场化发展至今农耕知识传播的演变。研究发现,在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传播实践中,农耕知识传播作为一套权力话语体系和一种发展干预手段,将小农的传统农耕知识建构为落后、缺少生产效率及不科学的方式,将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农业的方式界定为现代化的科学农耕。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农民变为知识接受的客体,传统耕作方式被改造,地方性知识逐渐消解,社区农业生产关系被改造。亟需重构以农村社区为中心的农耕传播,并配套以相应的政策激励。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任守云  付会洋  
本文通过实地研究方式对典型小农农耕村落的农耕知识传播进行研究,追溯从建国后到市场化发展至今农耕知识传播的演变。研究发现,在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传播实践中,农耕知识传播作为一套权力话语体系和一种发展干预手段,将小农的传统农耕知识建构为落后、缺少生产效率及不科学的方式,将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农业的方式界定为现代化的科学农耕。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农民变为知识接受的客体,传统耕作方式被改造,地方性知识逐渐消解,社区农业生产关系被改造。亟需重构以农村社区为中心的农耕传播,并配套以相应的政策激励。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耕知识传播的特点需要学界进一步研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中一  
苏南农业现代化初期的土地制度试验   ──苏锡试验区的经验蒋中一(北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00032)1985年,苏州和无锡两县市的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91.9%,农外就业者占农村总劳力的57.4%,新型劳力就业结构的出现,提出了农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敏楼  宗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海钦  
农业资源紧缺、农户经营分散、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业发展不平衡等构成了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围绕中国农业实际,创新土地经营制度,本文通过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永久分离、改"承包制"为"永包制"、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庄经营形式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最新指向,特别是改革"普惠制"惠农政策的建议,对目前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