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74)
- 2023(15822)
- 2022(13539)
- 2021(12549)
- 2020(10591)
- 2019(23729)
- 2018(23598)
- 2017(45876)
- 2016(24980)
- 2015(27729)
- 2014(27538)
- 2013(27495)
- 2012(25082)
- 2011(22463)
- 2010(22478)
- 2009(20960)
- 2008(20819)
- 2007(18593)
- 2006(16486)
- 2005(14541)
- 学科
- 济(102420)
- 经济(102295)
- 业(101382)
- 企(83468)
- 企业(83468)
- 管理(82356)
- 农(48469)
- 方法(46112)
- 数学(36667)
- 数学方法(36304)
- 业经(33310)
- 农业(32153)
- 财(31277)
- 中国(24661)
- 务(22982)
- 财务(22922)
- 财务管理(22893)
- 企业财务(21766)
- 制(21467)
- 学(20359)
- 技术(20237)
- 地方(18352)
- 理论(18254)
- 和(18245)
- 策(17436)
- 贸(17432)
- 贸易(17425)
- 划(17053)
- 易(16954)
- 体(16523)
- 机构
- 学院(360734)
- 大学(355549)
- 管理(148193)
- 济(144792)
- 经济(141879)
- 理学(128628)
- 理学院(127288)
- 管理学(125373)
- 管理学院(124712)
- 研究(116782)
- 中国(89726)
- 京(75195)
- 农(73517)
- 科学(73284)
- 财(65621)
- 业大(59126)
- 所(58853)
- 农业(56615)
- 研究所(53616)
- 中心(53595)
- 江(53473)
- 财经(52887)
- 经(48189)
- 北京(46582)
- 范(44591)
- 师范(44204)
- 州(42910)
- 院(41925)
- 经济学(41771)
- 经济管理(40084)
- 基金
- 项目(246645)
- 科学(194953)
- 研究(180691)
- 基金(180217)
- 家(156909)
- 国家(155463)
- 科学基金(134488)
- 社会(114720)
- 社会科(108323)
- 社会科学(108292)
- 省(97213)
- 基金项目(96404)
- 自然(87944)
- 自然科(85895)
- 自然科学(85876)
- 自然科学基金(84379)
- 教育(80473)
- 划(80415)
- 编号(74306)
- 资助(72623)
- 成果(58603)
- 重点(54497)
- 部(54298)
- 创(53000)
- 发(52822)
- 课题(49327)
- 创新(48900)
- 业(47989)
- 科研(47012)
- 国家社会(46896)
- 期刊
- 济(165158)
- 经济(165158)
- 研究(101455)
- 农(73435)
- 中国(65472)
- 学报(57743)
- 科学(54721)
- 管理(54536)
- 财(51675)
- 农业(49895)
- 大学(44188)
- 学学(42265)
- 业经(33083)
- 教育(32944)
- 融(32273)
- 金融(32273)
- 技术(30384)
- 财经(25670)
- 业(25533)
- 经济研究(23898)
- 问题(21994)
- 经(21918)
- 技术经济(19051)
- 版(18754)
- 科技(17858)
- 现代(17538)
- 理论(16578)
- 资源(16484)
- 商业(16386)
- 世界(16149)
共检索到522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建新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生产系统。研究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治理问题,解析农业脆弱性的生成机制、探索降低脆弱性的制度化途径、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是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问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织的系统。对农业气候脆弱性治理的研究经过了从单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直观评价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融合互补研究的过程。农业脆弱性的治理除了政府实施直接激励政策或约束机制外,转变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调动农村微观主体和社区组织资源的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脆弱性 治理模式 自主治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鸥 阎建忠 张镱锂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阐释了定性内涵、指标评估、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的脆弱性评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评估等方法。针对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建议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其脆弱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莉 John Merson
气候变化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尤其是雨养农业生产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负面影响。实地研究发现,过去的40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包括年平均气温上升、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与季节性降雨不规律以及日益严重的气候干旱等。这些显著的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干旱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并大大增强了当地雨养农业与个体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华池县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其对当地干旱农业带来的主要影响,以及现阶段个体农户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提出进一步增强当地雨养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雨养农业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波 曲建升
由于工业时代对环境的开发和人为操控所造成的两大强有力因素的推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日渐以危险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在分析城市在气候变化中的驱动作用、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的优势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纽约、芝加哥、伦敦和东京等国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分析,对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我国可以借鉴的举措进行了系统总结。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 政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鹤 张平宇
基于国内外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对脆弱性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现状与进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了脆弱性研究对于推动地理学人地系统研究的借鉴意义。作为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脆弱性研究得到了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呈现出跨学科、综合集成的研究趋势,在概念体系、分析框架、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进展丰富,但尚未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独立完善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随着脆弱性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文与自然要素综合作用下的耦合系统脆弱性过程与机制,脆弱性研究在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的尺度嵌套问题、促进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集成与学科交融、增强人地系统研究的实践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慧平 赵明华
论文首先分析了在现状年 (1993年 )供水能力和需水条件下 ,1960~1993年的气候波动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和脆弱性的影响。然后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分析了在2000规划年和2020规划年供水能力和需水要求下 ,未来气候变化 (2000~2042年 )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脆弱性的影响。在农业需水保证率50 %时 ,2000~2019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 ,但2020~2042年水资源短缺2 0~5 7亿m3。若考虑未来气温的上升 ,则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大。因此 ,2020年以后需在调入5 6亿m3客水资源基础上 ,从区外调入更多稳定的水量以保证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影响 脆弱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朋伟 宋守信 潘显钟 董晓庆
在脆弱性的研究框架上建立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城市脆弱性变量系统,包括三个维度(暴露度、敏感性以及适应能力)与六个类别(环境扰动、社会压力、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资源、调适/回应),通过变量间因果互动关系组合建立系统动力模型。借助STELLA系统动力学软件,通过仿真研究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各指标变量的变动情况以及各指标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情况,从而发挥脆弱性变量的预测性与政策评估功能。通过仿真发现,在城市发展与预防灾害的产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必须考虑的关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修 孙芳 林而达 居辉 熊伟
文章利用英国Hadley中心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格点数据,输入CERES_Maize作物模型,对我国未来(2 070 s)不同格点玉米产量进行预测,并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我国未来玉米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研究,找出了未来我国玉米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对指导我国不同玉米生产区有效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
玉米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芳 杨修 林而达 居辉 熊伟
采用英国Hadley 中心PRECIS 模型输出的B2 气候情景,结合CERES-Wheat 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 技术对中国未来(2070s)小麦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国雨养小麦有3 个大的负敏感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中国灌溉小麦对气候变化普遍较敏感,其敏感区的分布与雨养小麦大体相同,但程度有所减轻。东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灌溉小麦的强度负敏感区,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为中度负敏感区。在考虑适应措施的条件下,雨养小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脆弱,出现增产现象。中国灌溉小麦的脆弱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国灌溉小麦生产面积的2/3...
关键词:
小麦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建华 侯振宏 张治军 罗云建 张小全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与结果,总结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森林物候、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组成和分布,以及森林碳库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方法进行总结评述。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确定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立勇 李悦 钱凤魁 赵洪亮 韩雪 林而达
气候变暖延长了作物适宜生长季.缩短了实际生育期.改变了作物的种植界线;在一些区域促进了产量增高.给作物品质带来负面影响.并改变了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规律.导致损失增加。未来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如温度增高1 0C.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17d左右.水稻和玉米平均缩短7-8 d.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气候变化将威胁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并影响作物品质。脆弱性主要是面对极端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减小暴露度和提高适应能力两个方面.因为雨养农业的暴露度明显高于灌溉农业。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降低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一是加强对敏感性的评估能力建设.包括完善和改进各类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於琍,曹明奎,李克让
未来100年气候变暖速度将比上一世纪提高2-10倍,势必对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当前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对其响应和适应的复杂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进展缓慢。本文在阐明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及其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现状、方法,归纳和介绍了脆弱性评价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模型模拟研究、指标评价研究以及类比研究,指出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脆弱性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立勇 李悦 钱凤魁 赵洪亮 韩雪 林而达
气候变暖延长了作物适宜生长季,缩短了实际生育期,改变了作物的种植界线;在一些区域促进了产量增高,给作物品质带来负面影响,并改变了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规律,导致损失增加。未来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如温度增高1℃,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17d左右,水稻和玉米平均缩短7-8 d,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气候变化将威胁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并影响作物品质。脆弱性主要是面对极端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减小暴露度和提高适应能力两个方面,因为雨养农业的暴露度明显高于灌溉农业。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降低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一是加强对敏感性的评估能力建设,包括完善和改进各类评估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红根 周曙东
本文在构建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以江西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水稻敏感度主要处于低度敏感和中度敏感状态,适应度主要处于低度适应和中度适应状态,而整体上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大,主要处于中度脆弱和高度脆弱状态。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各区域水稻脆弱性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了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对由气候敏感性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风险防御能力;对由土地利用不合理主导的脆弱区,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强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对由适应性较差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
水稻 气候变化 脆弱性 江西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李佳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量观测事实表明,气候变暖对物种地理分布、种群动态、物候特征(产卵期、迁徙期、迁徙距离等)、进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且这些影响在未来将会变得更加剧烈。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温度升高2℃(升高2℃被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组织(UFCCC)定义为“危险”温度),全球将有15%-35%物种灭绝,这无疑将会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严峻挑战。尽管气候变化对生物灭绝程度和速度的预测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气候变暖加速生物灭绝的现状和趋势已经被广泛证实。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