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38)
2023(14252)
2022(11423)
2021(10188)
2020(8387)
2019(18438)
2018(18393)
2017(35956)
2016(19685)
2015(21599)
2014(21300)
2013(21414)
2012(19497)
2011(17302)
2010(17201)
2009(16025)
2008(16090)
2007(14607)
2006(13014)
2005(11610)
作者
(57252)
(48096)
(47873)
(45053)
(30372)
(23283)
(21416)
(18895)
(18260)
(17052)
(16509)
(16003)
(15262)
(15105)
(14941)
(14569)
(14356)
(14127)
(13864)
(13832)
(12311)
(11963)
(11638)
(11057)
(10877)
(10781)
(10752)
(10558)
(9576)
(9544)
学科
(91168)
(91166)
经济(91054)
(73664)
企业(73664)
管理(70169)
(46946)
方法(41222)
数学(33295)
数学方法(33157)
业经(31260)
农业(30926)
(27886)
中国(22320)
(20347)
财务(20329)
财务管理(20307)
企业财务(19337)
(17918)
技术(17455)
(16998)
贸易(16992)
(16560)
环境(16172)
(16087)
(15789)
地方(15222)
(14636)
(14325)
(13492)
机构
学院(290501)
大学(281687)
(128359)
经济(126367)
管理(118482)
理学(103335)
理学院(102440)
管理学(101154)
管理学院(100658)
研究(90479)
中国(72832)
(68064)
(56751)
(56598)
科学(54320)
农业(52606)
业大(50026)
财经(45895)
(45312)
(44034)
中心(42830)
(41980)
研究所(40972)
经济学(39052)
经济学院(35715)
经济管理(35140)
北京(34248)
(34037)
财经大学(33637)
商学(33452)
基金
项目(195600)
科学(156107)
基金(145591)
研究(140752)
(127189)
国家(125968)
科学基金(109576)
社会(94832)
社会科(89869)
社会科学(89845)
基金项目(78147)
(77962)
自然(70426)
自然科(68890)
自然科学(68871)
自然科学基金(67733)
(63466)
教育(61981)
资助(57346)
编号(55110)
(44354)
(43725)
(43618)
(43240)
重点(43187)
成果(41482)
创新(40067)
国家社会(39975)
(37792)
人文(37591)
期刊
(145253)
经济(145253)
研究(77021)
(69542)
中国(51781)
农业(46907)
学报(46201)
(44947)
管理(44133)
科学(43567)
大学(35862)
学学(34948)
业经(31563)
(29587)
金融(29587)
(24824)
技术(23912)
财经(23106)
经济研究(21588)
问题(20589)
(19812)
教育(17218)
技术经济(16655)
世界(15939)
(15511)
商业(15334)
农村(14917)
(14917)
农业经济(14564)
现代(13904)
共检索到419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张虎  
文章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松花江流域的增排效应最大。从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当分位点升高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效应也逐渐变大。从农业碳排放强度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碳排放强度,表明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虞松波  刘婷  曹宝明  
运用超越对数SFA模型测算1994—2016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地区成本效率,继而构建空间杜宾计量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成本效率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仍存在17.3%的损失;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小麦成本效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区域农机化水平对其他区域小麦成本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空间维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度相近地区之间,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并不显著;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后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差异,2004年之后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提出农机补贴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建设和推广农机信息平台以及作物种植沿经度布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红  何蒲明  
农业机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推广应用农业机械仍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土地规模化经营小、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逐步深化补贴政策、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等合理措施,推动农业机械的不断推广应用,以便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帆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使得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完成机械对人工的替代,可有效应对农业劳动力匮乏对农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打牢基础。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组织服务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门类品种存在缺陷等。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提出优化农业机械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农机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等对策,以提高农业系机械化服务效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振  孔祥智  
虽然当前我国粮食产出结构性过剩,但是在主动调减粮食种植面积与应对未来消费需求增加的宏观情境下,更需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下滑。农业机械化作为粮食产出的关键影响因子,一直以来倍受关注。但是,现有的实证研究大都忽略了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出之间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2003-2008年中国全部县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县级层面"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准自然实验特征,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方法,衡量了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倾向值匹配后的估计结果显示,粮食产出关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弹性为1.28。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如下政策含义: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应成为保障粮食产能的一项重要政策抓手,这就需要攻克粮食作物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着力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继续推进与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进  吴比  金松青  陈志钢  
本文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户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播种面积都不会有显著影响;但是,不断上涨的每亩农业机械作业费用会降低农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其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占比;如果农户地处平原地区,每亩农业机械作业费用上涨对该类农户粮食播种面积及其占比的负向影响将会被削弱。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超  朱满德  陈其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显著增长,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作为一种高效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推动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区域种植结构呈"趋同化""趋粮化"发展;促进了种粮主体、农机投资和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兼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等多方式增收。通过农业机械化投资,以投资锁定效应、沉淀成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和粮食规模经营;并以劳动节约、效率提升实现了节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基础竞争力,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已经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予以补贴,不失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可选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澧丽  杨重玉  龙方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机理;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农业机械化因素——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机配备系统、农机协调系统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从调整农机结构、创新农机技术、加大农机宣传力度三方面提出提高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美玲   祝宏辉   尹小君  
在当前资源约束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背景下,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态效率,并且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农地规模经营的门槛效应,即随着农地规模经营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呈现边际效应“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通过完善农机补贴政策,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机配套体系建设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琴  
文章采用具有滞后项的系统与差分一步、二步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针对农机化总动力与恩格尔系数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情况进行多重估计,发现整体上农机化显著提高人均粮食产出,而EG系数作用不显著。分地区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地区EG系数作用不显著,且农机化动力在增速上影响人均粮食产量,中西部地区农机化贡献作用不显著且EG系数具有明显负向作用,最后对分析结论进行总结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彭继权  吴海涛  汪为  
[目的]粮食问题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深入剖析新时期下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方法]基于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的影响。[结果]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户主粮单产就提高1.219%,其中,水稻单产增加1.220 7%,小麦单产增加0.807 6%,玉米单产增加1.106 4%,马铃薯单产增加1.379 8%。从控制变量来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经验、粮食补贴、农药化肥投入和平原地形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积极作用,家庭外出务工占比、土地流转和气候极端变化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消极作用。[结论]在农户不大幅调整当前主粮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种粮农户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推广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模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肖雅雯  杨一单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相互影响和关联,两者共同驱动着中国粮食生产变化。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粮食生产,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采用Kaya恒等式模型构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联合影响下的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它们分解为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装备效应和效率效应,揭示了四大效应对2003—2018年中国及其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变化层面,数量效应都明显抑制了粮食生产,而规模效应和装备效应则显著促进了粮食生产,两者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突出;2)2003—2018年,效率效应对全国层面的粮食生产由负向抑制变为正向驱动,对省域层面的24个省区呈现明显的负向驱动作用。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建议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稳定其农业生产队伍,进一步强化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因地制宜地促进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其和  方娜  廖兴红  田姗  
农机户处于整个农机化价值链的终端,是实现农机化的主体,其对政策的感受最直接、最深刻、最有发言权。因此,了解农机户对终端政策的评价是农机化政策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和等距抽样的方法对湖北省1200余农机户进行入户访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满意度线性回归模型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农机用户对终端政策满意比例很高,但满意强度一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