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1)
2023(13221)
2022(10615)
2021(9648)
2020(7928)
2019(17803)
2018(17775)
2017(34157)
2016(18157)
2015(20494)
2014(20258)
2013(20426)
2012(18540)
2011(16626)
2010(16631)
2009(15508)
2008(15431)
2007(13853)
2006(12438)
2005(11555)
作者
(50495)
(42666)
(42327)
(39964)
(26895)
(20138)
(19063)
(16556)
(16230)
(15112)
(14716)
(14167)
(13740)
(13357)
(13102)
(12895)
(12517)
(12263)
(12234)
(12200)
(10650)
(10445)
(10283)
(9727)
(9585)
(9508)
(9452)
(9362)
(8553)
(8507)
学科
(86103)
(84482)
经济(84377)
(68099)
企业(68099)
管理(64087)
(45981)
方法(33182)
农业(30486)
业经(30308)
中国(25947)
数学(25502)
数学方法(25411)
(25285)
(19198)
(17732)
财务(17713)
财务管理(17700)
(17605)
贸易(17592)
(17249)
企业财务(16739)
技术(16572)
(15989)
环境(15791)
(15645)
(14780)
(14764)
(13700)
地方(13308)
机构
学院(265673)
大学(259397)
(125438)
经济(123466)
管理(108394)
理学(92944)
理学院(92157)
管理学(91223)
管理学院(90736)
研究(88585)
中国(74100)
(55063)
(54632)
(53869)
科学(49098)
财经(43478)
(43477)
农业(41687)
中心(41086)
(40250)
业大(39964)
(39767)
研究所(39075)
经济学(38704)
经济学院(35074)
北京(33797)
经济管理(32016)
财经大学(31733)
(31108)
(30881)
基金
项目(173070)
科学(139677)
研究(131424)
基金(129800)
(111663)
国家(110594)
科学基金(96781)
社会(89700)
社会科(84844)
社会科学(84823)
基金项目(68636)
(66340)
自然(58775)
自然科(57497)
自然科学(57487)
自然科学基金(56552)
教育(56375)
(54038)
编号(52871)
资助(50966)
成果(41193)
(39816)
(39348)
(38907)
(38733)
国家社会(38545)
重点(37980)
创新(35499)
(35369)
教育部(34460)
期刊
(147320)
经济(147320)
研究(78451)
(57770)
中国(53928)
(43106)
管理(41529)
农业(39063)
科学(36969)
学报(35500)
业经(29493)
(29041)
金融(29041)
大学(28949)
学学(27497)
技术(22858)
经济研究(22726)
财经(22028)
(21073)
问题(19989)
(19217)
教育(17962)
世界(17250)
(15795)
技术经济(15658)
农村(14524)
(14524)
农业经济(14092)
国际(13763)
经济问题(13394)
共检索到407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童伟伟  李玉霖  张董敏  
[目的] 研究中国各省区农业服务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明确农业服务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国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以及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30个省区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各省区农业服务化水平进行测算和特征事实分析,进而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农业服务化水平的碳排放效应及其作用途径。[结果](1)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农业服务化水平稳步提升,其主要表现在对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服务的大量使用,对信息服务投入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强;各省区的农业服务投入越来越多地来源于经济发达地区,其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2)农业服务化水平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尤其是农业交通运输服务、农业批发与零售服务投入以及来源于省外的农业服务投入,对农业碳减排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农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缓解农业财政补贴的部分负面环境效应来降低农业碳排放。[结论] 中国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同时,应当注重优化农业服务投入结构,鼓励发达地区带头发展农业服务业,充分发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服务化的协同作用等,推动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双赢局面。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栾健  张哲晰  
[目的]探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用水强度的影响,为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经验依据。[方法]基于中国31省(区)2004-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法、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用水强度的影响效果、作用方式和异质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用水强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具体来说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农业用水强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用水强度的影响具有门槛特征,伴随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门槛值的跨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农业用水强度的负向影响程度得到增强,从而带来农业用水强度的阶梯性下降;从水稀缺程度异质性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有效降低高度缺水地区和中度缺水地区的农业用水强度,而对低度缺水地区的农业用水强度无显著影响。[结论]根据水稀缺程度因地制宜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使其尽早跨越门槛阈值,将会是实现农业节水增效的关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翠萍  刘小和  
该文从国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出发,总结了国外温室气体减排经验,继而从碳排放和非碳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途径和特点,并通过投入产出法对农业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农业直接碳排放量为985.26万吨,直接碳排放强度0.1593吨/万元,隐含碳排放量为4452万吨,隐含碳排放量强度0.72吨/万元。在借鉴国外温室气体减排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其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年际间也伴随一定的波动起伏;农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用物资、稻田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稻田与牲畜养殖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1993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速总体偏慢,年均仅为0.80%,基于其累计值的年际变化可划分为平稳起伏、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等3个阶段;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武春桃  
基于1997年~2011年中国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户籍人口、就业人口和城区建设城镇化等三种指标,本文全面考察了城镇化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化整体降低了中国农业碳排放;但不同渠道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就业城镇化是农业碳排放下降的最主要动力;城镇化对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碳排放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对中部地区则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则很不确定。结论对中国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风霞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要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如何提高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消除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如何消化产业转型的初始成本,如何培育与低碳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生产要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市场、技术、文化等手段,形成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合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李海鹏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我国1993-2008年农业碳排放量。发现自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处于阶段性的上升态势,总体上可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明显放缓期等四个变化阶段。其中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8%、2.38%。农业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部农业大省。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规模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颖   徐少雄  
[目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旨在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熵权法分别构建了我国农业碳排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衡量体系,并综合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数字经济的推广可以显著减少农业碳排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单位可使农业碳排放减少355.26万吨;且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抑制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域、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以及针对不同的碳排放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论]数字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宝义  
本文综合利用1993—2013年样本数据,在农业碳排放测算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农业化学制品尤其是化肥占据了排放量的重要份额;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经济指标和物理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在衡量农业发展问题上要综合衡量经济和生态效益指标。中国农业减排责任重大,不同地区必须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平衡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四方面16类主要碳源,测算了我国1995年-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28673.23万t,较1995年增加了12.31%。其中,农地利用、稻田、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农业碳排总量的34.29%、42.48%、17.77%和5.46%;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总排放的59.61%,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8.33%,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婉玲  张金鑫  王红玲  
文章测算了1997—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并进行峰值分析、LMDI分解和EKC检验,结果发现:全国及中、西部农业碳排放的峰值均出现在2015年和2016年,且2015年也是东部农业碳排放的极大值点,佐证了2015年"减肥减药"行动的政策在减少农业碳排放中发挥积极效用;LMDI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全国及东部,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人口是3个减排因素,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是3个增排因素,但是对于中部和西部而言,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人口是2个减排因素,农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是4个增排因素;EKC的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部之间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符合EKC理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广胜  王珊珊  
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了中国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并利用1985—2011年的时序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结构和效率的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决定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在碳排放总量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降低了44.18%,农业碳排放结构中能源和化学品引起的碳排放比重已由28.02%增至43.66%,农业碳排放逐渐由主要来自种养自然源发展到能源和化学品与自然源排放比重大致相当的状况。从长期看,氮肥在化肥中的比重、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和农用能源强度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正向影响,农业公共投资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尹朝静  吴贤荣  
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1)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2)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中应  
文章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2001-201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结合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环境规制等因素,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利用广义矩估计(GMM)实证研究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效率主要通过规模效率起到减排作用;农业碳排放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上期碳排放显著正向影响本期碳排放强度;农业产业集聚有利于碳排放强度降低;种植业比重增加会导致农业碳排放强度增加。因此,建议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提高农业产业集聚程度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三方面促进农业减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