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1)
2023(12626)
2022(9989)
2021(9219)
2020(7474)
2019(16303)
2018(16068)
2017(30404)
2016(16307)
2015(17944)
2014(17316)
2013(17087)
2012(15350)
2011(13654)
2010(14183)
2009(13639)
2008(13864)
2007(12889)
2006(11568)
2005(10428)
作者
(44267)
(37784)
(37269)
(35100)
(23689)
(17967)
(16423)
(14573)
(14089)
(13301)
(12701)
(12398)
(12058)
(11677)
(11442)
(11179)
(10894)
(10845)
(10741)
(10673)
(9251)
(9224)
(9074)
(8660)
(8513)
(8419)
(8381)
(8231)
(7549)
(7432)
学科
(86643)
(72576)
经济(72488)
(69988)
企业(69988)
管理(60748)
(45960)
农业(30778)
业经(30598)
方法(27593)
(22952)
中国(19226)
数学(19137)
技术(19114)
数学方法(18982)
(17009)
财务(17003)
财务管理(16990)
(16594)
企业财务(16060)
理论(15430)
(15261)
(13585)
(13311)
(13052)
(12704)
贸易(12692)
技术管理(12533)
地方(12484)
(12344)
机构
学院(239596)
大学(228398)
(106221)
经济(104415)
管理(99548)
理学(85671)
理学院(84950)
管理学(84051)
管理学院(83613)
研究(73231)
中国(60316)
(51132)
(47452)
(46503)
科学(41058)
农业(38545)
(38300)
财经(37182)
业大(36981)
(35344)
中心(34418)
(33665)
研究所(31453)
经济学(31170)
经济管理(29693)
(29654)
北京(28454)
(28155)
经济学院(28085)
师范(27977)
基金
项目(153057)
科学(123913)
研究(120203)
基金(111209)
(94299)
国家(93226)
科学基金(82660)
社会(80205)
社会科(75682)
社会科学(75666)
(63469)
基金项目(58934)
教育(53188)
编号(50194)
(49742)
自然(49365)
自然科(48277)
自然科学(48269)
自然科学基金(47499)
资助(42211)
成果(38926)
(37606)
(37242)
(35429)
创新(34268)
(34020)
重点(33609)
课题(33506)
国家社会(33164)
(32930)
期刊
(129717)
经济(129717)
研究(69206)
(55669)
中国(49948)
管理(40194)
(38915)
农业(37557)
科学(31570)
学报(29450)
业经(28927)
大学(24633)
教育(24527)
(24263)
金融(24263)
学学(23622)
技术(23394)
(20087)
财经(18700)
经济研究(18307)
问题(17336)
(16352)
技术经济(15179)
农村(14390)
(14390)
农业经济(14203)
世界(13573)
现代(12661)
商业(12545)
(12195)
共检索到364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尤亮   田祥宇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把握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生成机理进行剖析,明确其培育必要性和意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深受国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基于颠覆性创新技术,以“新”为出发点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全面提质升级与优化组合,以“质”为落脚点全面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现农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进一步,为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基于时代背景强化颠覆性创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采取新型劳动者、高校和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合推动的模式,同时也不能忽视制度保障体系的完善。最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耿鹏鹏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而生产力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区别于以大量资源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与食物供给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创新。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的方向是,着力推进从传统要素到重构基要函数的根本性转变;从能源农业到数智型农业的跨越性提升;从种子技术到“五良法”的匹配性延伸;从大食物观到大国土资源观的创新性配置;从食物生产到农业功能拓展的突破性转型;从农民队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系统性培育。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曾绍龙   傅沁怡   纪曼  
新质生产力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质”的变革,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跨越的主导力量。只有高水平科技的创新与自立自强,才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本文从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形成条件三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储备、创新成果和新质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需要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组织保障,协同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向发力,紧抓创新源头,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志恒   苏昕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为动力源的生产能力的生动体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新”财富创造的关键。基于马克思先进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发端于科技,生成于资本积累过程,体现于地域演化,其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具有颠覆性、融汇性、共创性等独特属性,包括新技术、新要素、新通道、新分工四大核心构成。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同频共振,集中体现了当下科技进步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变革,通过构建科技创造力发挥与个人价值实现的联动机制,打造科技与产业协同运作模式,统筹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深化区域合作机制等,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持续发展道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丰富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新质生产力兼具时代特殊性与历史一般性,与非新质生产力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突出表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本质形态和最终目标三方面。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一要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各类理论基础的优劣势,避免落入固定单一的理论框架与思想体系而产生认识与实践误区;二要聚焦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与关键要素,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建设,加速进入新的“技术-经济”轨道;三要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规律,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与深度技术创新创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知识生产与配置;四要以科研、创新、生产与个人发展四类良性预期为导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革新密切结合的“社会能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沙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以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俊生   邓旭升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的高效能职业教育生产力质态,是以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生产力、实现高效能产教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生产力、采用先进性教学培养模式为手段的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型社会人才为目标的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推动技术创新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关键能力,更是弘扬民族工匠精神的紧迫任务。实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制度革新,构筑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石;加强资源整合,赋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实现技术跃升,驱动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推动文化创新,孕育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内核;实现目标引领,指向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任重   李溪铭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关键路径,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是一种对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产生颠覆性变革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从理论基础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科技创新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从时代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起点、新要素、新模式与新动能的生产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总结。为此,应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及优化科技政策支持,推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丽锦   胡晓明   王文华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自身携带的创新属性和质优特征与制造业价值转型在新发展理念思想引领、价值创造模式跃迁目标、科技创新动力驱动和因地制宜发展节奏上保持了天然的价值契合性。新质生产力基于技术与要素的融合,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组织结构动态调整、生产服务体系智能化转变和产品生态市场化提升四个方面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价值转型的作用机制。因此,基于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价值转型的紧密联系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语境,文章提出了聚焦产业高端、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发展基础、活跃人力资本四项赋能制造业价值转型策略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卫强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重塑农业农村现代化话语体系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动能新引擎,是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文章基于“创新-要素-产业”分析框架,从经营方式系统变革、生产要素渗透融合及产业功能边界延展三维视角理论推演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从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能力鸿沟、资源交互性渗透的脱嵌鸿沟、产业深度转型的结构鸿沟及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建构复杂度强化四重维度系统剖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式培育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创新供给动能要素、动态强化构筑基础、探索分类推进机制和形塑包容性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四个方面提出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势的妥适性路径,以期为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璇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系未来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基于科技—人才—制度“三位一体”的框架,即以科技为根本动力、以人才为主体依托、以制度为必要保障。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仍面临着科技赋能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制度保障不力三大困境,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量质齐缺”、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不相协调。为此,未来我国要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即通过促进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科技的“乘数效应”;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人才“育、用、留”并举,构筑人才“三脚架”结构;通过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