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4)
2023(14169)
2022(11664)
2021(10594)
2020(8651)
2019(19277)
2018(19042)
2017(36074)
2016(19689)
2015(21907)
2014(21451)
2013(21586)
2012(20197)
2011(18301)
2010(18913)
2009(17998)
2008(18087)
2007(16940)
2006(15581)
2005(14371)
作者
(56900)
(47939)
(47464)
(44549)
(30248)
(22981)
(21161)
(18513)
(18218)
(17219)
(16380)
(15976)
(15558)
(15330)
(14858)
(14403)
(13915)
(13861)
(13678)
(13665)
(12098)
(11962)
(11636)
(11229)
(10860)
(10682)
(10681)
(10636)
(9616)
(9569)
学科
(92064)
经济(91882)
(90627)
(72057)
企业(72057)
管理(68244)
(47968)
业经(32638)
农业(31952)
方法(30399)
中国(27649)
(25293)
地方(23050)
数学(21656)
数学方法(21501)
技术(21307)
(20201)
(17539)
财务(17483)
财务管理(17457)
(16848)
企业财务(16497)
(16357)
贸易(16337)
理论(16316)
(15888)
(15820)
(15195)
(15137)
(15118)
机构
学院(293056)
大学(283654)
(128384)
经济(126000)
管理(115695)
研究(99469)
理学(97733)
理学院(96752)
管理学(95567)
管理学院(95013)
中国(80090)
(62227)
(60379)
(58017)
科学(57249)
(50456)
(48692)
农业(47291)
中心(45729)
业大(44856)
研究所(44798)
财经(44584)
(40214)
(38432)
(38326)
师范(38032)
北京(37996)
经济学(37238)
(34492)
经济管理(34072)
基金
项目(181067)
科学(144683)
研究(139835)
基金(129860)
(111266)
国家(110014)
科学基金(95574)
社会(92085)
社会科(86952)
社会科学(86932)
(74633)
基金项目(68526)
教育(61616)
(59591)
编号(57841)
自然(57348)
自然科(56025)
自然科学(56013)
自然科学基金(55061)
资助(50629)
成果(46403)
(45398)
(42322)
(41077)
重点(40154)
(39941)
课题(39857)
创新(38815)
国家社会(37916)
发展(37616)
期刊
(162228)
经济(162228)
研究(90902)
中国(68466)
(65211)
管理(47920)
(46850)
农业(44199)
科学(40745)
学报(40179)
业经(33214)
教育(32891)
(32422)
金融(32422)
大学(32216)
学学(30367)
技术(28384)
(24106)
财经(23264)
经济研究(22871)
问题(21791)
(20267)
技术经济(17929)
世界(17255)
农村(15873)
(15873)
农业经济(15423)
现代(15089)
(14951)
经济问题(14875)
共检索到470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可山   刘华  
农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大国粮食安全保障需要通过生产力的跃升解决未来“靠什么种粮”“怎样种粮”“谁来种粮”问题。必须基于大国农业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实际状况,结合农业产业特性和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重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新时代大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对耕地和种子、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农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大国粮食安全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补齐发展中的短板,促进农业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发生质的跃升,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构建保障大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为此,要不断深化、拓展和提升农业劳动对象,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对农业劳动资料进行适宜性、革命性改造,打通农业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解决“靠什么种粮”“怎样种粮”“谁来种粮”问题的关键力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阳   段邵聪   肖慧敏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林德容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农产品,粮食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四川作为粮食主产和消费大省,粮食生产是否稳定对自身发展,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影响。近四年来,四川省粮食播种面积一再缩减。从2001年开始,当年的生产量就小于该年的需求量,只得靠“挖”库存和外购进行平衡,粮食供给形势不容乐观。在表面上是受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层原因是种粮不赚钱,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这是粮食安全的最大隐忧。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周多多  
"我现在承包的土地已达3697.9亩,粮食种植面积达6870亩,农机具扩大到了31台,粮食总产达3469吨,家庭全年收入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2万元,日子越过越富裕。"安徽省种粮大户赵其瑞在谈到这几年的变化时满心欢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彬文  
我国粮食连续几年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 ,且缺口不断扩大 ,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在农业发展新阶段 ,要认真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继续把国家粮食安全系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茅于轼  
《金融与发展》(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08年1 2月刊中有一篇讨论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章——"保证粮食安全"。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耕地面积,倒是大幅度地讨论了消除贫困的问题。作者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一样:当今挨饿的问题是贫困,不是粮食生产不出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胡靖  
中国两种粮食安全政策的比较与权衡胡靖对于我国粮食供给方式的争论一直在进行。一种观点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决不能够依赖进口,应该完全自产自给,粮食进口至多只能作为不影响粮食安全的一种纯粹的贸易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粮食就是一种商品,应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静  陈亮  冯卓  
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新自由主义农业政策为利器,不断推动本国农业垄断资本国际化,凭借技术优势、规则优势与资本优势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体系,引发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困局,逐步渗透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与贸易,力图蚕食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主权,达到控制全球粮食产业的目的。而近些年来,国际农业垄断资本更是利用粮食的金融化、能源化趋向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因此,为避免重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覆辙,积极应对国际农业垄断资本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应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合理运用WTO规则和政策规制国际农业垄断资本为抓手,以金融制度支持农业、促进农村发展为依托,尽快实现中国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切实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静  陈亮  冯卓  
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新自由主义农业政策为利器,不断推动本国农业垄断资本国际化,凭借技术优势、规则优势与资本优势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体系,引发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困局,逐步渗透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与贸易,力图蚕食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主权,达到控制全球粮食产业的目的。而近些年来,国际农业垄断资本更是利用粮食的金融化、能源化趋向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因此,为避免重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覆辙,积极应对国际农业垄断资本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凤茹   任金政  
为探究农业保险对农民种粮收益的保障效果,基于2021年山东和辽宁省1 546份入户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和IV-Tobit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及保障深度对农户种粮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赔付额度对种粮收益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实际赔付中理赔不规范所致。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主要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信贷可得和降低生产风险来保障农户种粮收益。相较于低兼业水平农户,农业保险对高兼业水平农户种粮收益的保障效果更明显;与未受灾农户相比,农业保险对受灾农户种粮收益的保障效果更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栾健  韩一军  高颖  
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620份麦农调研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种粮收益的影响效果、异质性和作用路径,得出结论如下:(1)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种粮收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处理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2)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种粮收益的影响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特征,未能使所有农户都获益,对于种粮收益处于中高水平的中农群体,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种粮收益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3)从作用路径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不仅直接促进农户种粮收益提升,也通过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实现种粮收益的间接溢出,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85.62%和14.38%。由此可见,实现服务规模经营与农地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确保各类农户尤其是小农户充分享受农业生产性服务带来的种粮红利,将会是未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鲜梅  
文章基于国家粮食直补政策突出存在执行不到位及扭曲执行的客观事实,以及实际操作中"见地补贴"、"见粮补贴"、"项目补贴"或"规模补贴"的弊端,分析和探索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优化配置的路径及方式,并提出了要突出"补贴谁"的核心问题,围绕"四个转变"——"补贴农户(家庭)"转向"补贴农民(个人)"、"补贴客体(土地)"转向"补贴主体(活人)"、"补贴粮食(数量)"转向"补贴产能(能人)"、"补贴项目(规模)"转向"补贴资格(新人)",把补贴目标直接瞄准种粮人,实现种粮补贴资金与种粮人(资格和能力)直接结合,赋予种粮人相应的权益,改善种粮从业人员结构,优化配置粮食补贴资金和准确把控粮源,发挥"小资金、大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振军  
调研粮食主产区510种粮大户的数据样本,总结种粮大户金融需求新特征,阐述现有金融支持种粮大户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种粮大户金融支持的影响,并分析信贷资金缺口。研究认为:1)种粮大户金融需求额度大、金融需求用途广、金融需求层次高、金融需求方式新等四个新的特征。2)金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信贷支持不到位、保险保障不到位、期货金融服务不到位等。3)实证分析表明,成为大户年数、耕地面积、家庭收入、社会关系、信贷政策了解程度、抵押品对大户贷款申请有显著影响;成为大户年数、家庭收入、信贷政策了解程度、期望融资期限、抵押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显著影响。依据以上结论,我们分别从构建种粮大户获取金融支持的基础条件和加大金融机构对种粮大户支持力度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