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55)
- 2023(11247)
- 2022(9374)
- 2021(8655)
- 2020(7295)
- 2019(16415)
- 2018(16150)
- 2017(31187)
- 2016(16750)
- 2015(18551)
- 2014(18329)
- 2013(18308)
- 2012(16956)
- 2011(14931)
- 2010(15056)
- 2009(14273)
- 2008(14425)
- 2007(12989)
- 2006(11607)
- 2005(10453)
- 学科
- 业(84004)
- 济(70147)
- 经济(70056)
- 企(66722)
- 企业(66722)
- 管理(57551)
- 农(46811)
- 农业(31549)
- 业经(29173)
- 方法(27884)
- 财(22130)
- 数学(18978)
- 数学方法(18819)
- 务(16966)
- 财务(16959)
- 财务管理(16945)
- 企业财务(15972)
- 技术(15913)
- 中国(15475)
- 制(15118)
- 策(14260)
- 地方(14082)
- 理论(13658)
- 和(12980)
- 划(12713)
- 体(12304)
- 学(11897)
- 贸(11320)
- 贸易(11313)
- 农业经济(11079)
- 机构
- 学院(248317)
- 大学(236196)
- 管理(100182)
- 济(96831)
- 经济(94869)
- 理学(86281)
- 理学院(85357)
- 管理学(84158)
- 管理学院(83708)
- 研究(78383)
- 中国(62728)
- 农(62049)
- 科学(50949)
- 京(49815)
- 农业(47816)
- 业大(43828)
- 财(43396)
- 江(40280)
- 所(40156)
- 中心(37212)
- 研究所(36465)
- 财经(34570)
- 范(32000)
- 师范(31693)
- 州(31618)
- 经(31214)
- 北京(30186)
- 农业大学(29674)
- 经济管理(28754)
- 省(28743)
- 基金
- 项目(166029)
- 科学(131549)
- 研究(120750)
- 基金(120419)
- 家(105874)
- 国家(104754)
- 科学基金(90493)
- 社会(78085)
- 社会科(73497)
- 社会科学(73477)
- 省(68609)
- 基金项目(65974)
- 自然(59491)
- 自然科(58075)
- 自然科学(58059)
- 自然科学基金(57050)
- 划(55338)
- 教育(51858)
- 编号(50282)
- 资助(46642)
- 业(39286)
- 成果(37810)
- 发(37472)
- 创(37253)
- 重点(36324)
- 部(35329)
- 农(34087)
- 创新(33813)
- 课题(32630)
- 国家社会(31641)
- 期刊
- 济(121086)
- 经济(121086)
- 农(64560)
- 研究(63753)
- 中国(47868)
- 农业(43734)
- 学报(39399)
- 科学(39261)
- 管理(36302)
- 财(34999)
- 大学(29483)
- 业经(28774)
- 学学(28402)
- 业(23580)
- 融(21359)
- 金融(21359)
- 技术(20341)
- 教育(17204)
- 问题(16826)
- 财经(16260)
- 经济研究(15190)
- 资源(14465)
- 农村(14340)
- 村(14340)
- 农业经济(14309)
- 版(14162)
- 经(14084)
- 技术经济(13204)
- 现代(12666)
- 世界(12461)
共检索到366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爱平
农户生计多样化与维持传统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弥合二者关系的有效路径。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可从实践层面揭示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元阳县12个村寨401家农户的研究表明:(1)劳动力就业呈现非农化转移,农户生计由此分化形成务农主导、务工主导、均衡兼营、旅游参与、旅游主导5种发展类型;(2)非农化发展总体上对农地保护与利用形成负面影响,对旱地的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结构上,对水梯田的利用变化则表现在弃耕撂荒、农地流转、劳动力投入等多个方面;(3)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改变存在差异,生计旅游化转型的农户其传统农业生产维持不及留守务农农户,劳动力投入与省工性的物质要素投入行为改变明显,但在农地保有与劳动力投入方面优于外出务工农户;(4)旅游的弥合效应与遗产保护学界的理论构想存在差异,研究区弥合效应仅在旅游从业农户群体中有所体现,这类农户根据旅游从业特点、遗产保护要求形成了旅游化兼业模式,生计压力之下对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成了农户兼顾传统农业生产。遗产保护须多方审视旅游的正反向效应,在遗产保护基础和前提下,维持适度旅游发展规模以保持农户多产兼业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灿强 闵庆文 田密
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要素,农户感知是相关保护与发展措施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和改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基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的调查,通过构建感知指数体系,评价了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生态问题感知和旅游发展感知,分析了农户对不同问题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个人与家庭特征对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保护和传承遗产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发展梯田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然而农户也感知到梯田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旅游发展总体满意度一般。农户对遗产系统的认知与保护意愿越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对生态保护的意愿越强烈,旅游发展可以加强农户对梯田的保护意愿。农户年龄和家庭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对梯田系统的认知程度越高,而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越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要加强宣传教育,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规划先行,逐步消除农户的消极感知,实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灿强 闵庆文 田密
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要素,农户感知是相关保护与发展措施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和改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基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的调查,通过构建感知指数体系,评价了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生态问题感知和旅游发展感知,分析了农户对不同问题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个人与家庭特征对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保护和传承遗产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发展梯田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然而农户也感知到梯田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旅游发展总体满意度一般。农户对遗产系统的认知与保护意愿越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时少华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隶属网络分析方法,在确定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两个旅游村落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参与事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访谈法、媒体报道和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网络数据,建立隶属参与关系网络,通过紧密度、互惠性、核心边缘、传递性、中间人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闵庆文 徐明 李先德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农村衰落已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引起了众多学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但相关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一个以遗产保护为前提的特殊农村地区,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下称"三产")融合发展,如何量化"三产"融合度,研究尚待深入。基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特点、资源特征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并构建了由产业融合度与劳动力融合度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度评价方法体系及具体核算方法。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十大片区所在的8个乡镇为对象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业融合度分项指数间越均衡则产业融合度越高;各乡镇分项指数和产业融合度的数值皆很小,有巨大的"三产"融合发展空间;新街镇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融合度领先,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的产业融合与劳动力融合有较高的正相关性(r=0.67),显著水平在10%以下(P=0.069<0.1)。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对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庞世明 孙业红 魏云洁 刘某承
本文应用经济学理论,以云南省哈尼梯田为例,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3种主要途径:生态补偿、有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旅游发展。基本结论为:13种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途径都可以通过经济学的理论进行阐释。2生态补偿属于一种庇古方法,只有在使用市场机制费用过高的情况下才应该作为替代性的合约使用。3有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本质上都是科斯方法,长期来看,其效率高于庇古方法,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应发挥主要作用。43种保护途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不同的保护时期发挥不同的保护作用,在政府主导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注意政府干预市场和有效监督市场的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遗产地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纠纷与冲突问题是阻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找疏解利益纠纷与冲突的策略,对于遗产地旅游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建立了Markov随机图模型和高阶随机图模型,运用MCMC方法对两个模型参数进行模拟估计,并以样本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来判断模型参数达到聚敛的程度,以期寻找最优的估计模型。通过数据分析,高阶模型的聚敛情况要好于Markov模型,因此,最终选择高阶模型。依据高阶模型的网络核心—边缘趋势、重叠传递性趋势或凝聚子群趋势、受中间人控制或协调趋势参数估计结论,提出了利益网络治理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振民 邹宏霞 易倩倩 周琴
文章构建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体系和市场吸引力—承载力评估模型,并以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例,通过专家和游客问卷调查与评估打分得出其旅游资源潜力级别为:市场吸引力高,承载力中高,适合旅游开发。同时也发现其存在着资源较单一、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农耕体验活动少、可进入性差、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参与性不强、知名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本研究可为紫鹊界及其它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评估 紫鹊界梯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伽红凯 吴嘉玲 卢勇
引导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推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构建纳入旅游影响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选择东部地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中部地区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作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生活质量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居民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基于多群组分析,区域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晶晶 保继刚
旅游业的可持续依赖于各项环境资源的投入及其科学有效的治理,而旅游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问题仍有待深入。水资源作为一类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哈尼梯田核心区为案例,以水权科层概念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大众旅游发展前后目的地水权结构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1)政体变动和大众旅游业的发展是促成目的地水权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从赋权体系和分配方式两方面影响用户的水资源利用实践;(2)旅游情境下,目的地用户主体的异质性增强,水资源稀缺性提高,商品化趋势明显;(3)科层结构下,集体层级的决策实体作为连接国家层级决策实体和用户层级的中间层,只有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治理职能才能促进资源的公平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案例地水资源治理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而政府管理存在一定缺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丁蕾 邢彩英 张灿强 刘沛林 窦银娣
基于湖南省紫鹊界当地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Scheaffer抽样法及二元Logit模型,对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支付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71.76%的居民支付意愿较高,支付额度的峰值在1~100元,居民支付意愿与自身的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认知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性别、户籍不相关,居民不愿意支付的原因有收入低、认为遗产保护是国家的事情、担心资金不能用于遗产保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刘某承
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管理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科学地掌握其旅游资源利用特征是成功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技术型(浙江青田)、景观型(云南红河)和遗址型(江西万年)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对比研究。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资源特征、辅助旅游资源特征、外部因素特征以及客源与市场特征为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评价体系,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的"优势-劣势-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市场带动资源模式",景观型采用"资源带动市场模式",遗址型采用"节事活动带动模式",可为案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刘某承 闵庆文 袁正 李静 樊淼
高效农业技术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但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传统农业文化逐渐消失等负面效应。哈尼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具有生态价值、农业生产价值和景观价值等多重价值,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意义重大。通过有机生产提高稻谷价格的方式,推动农民继续种植水稻,可以达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的目的。然而,从非有机到有机生产有一个转换期,这期间稻谷无法以有机产品的价格出售,所以,政府须给予一定的价格补偿才可保证农民利益和生产的持续性。论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获取哈尼梯田地区农户有机转换期种植投入产出状况和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状况,以及现代规模生产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繁 邹宏霞
龙脊梯田居民经济收入上存在一定的贫富分化,部分低收入村民摒弃农业生产转营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项目,对梯田保护持消极态度,导致梯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抛荒。从旅游收入与收入来源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遗产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措施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考虑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合理分配相关利益,确保居民利益优先;培养居民保护意识,发挥对遗产保护的主动性。
关键词:
龙脊梯田 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经济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类型划分——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例
消费者在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行为意向研究
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黟县西递案例分析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
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探索——以紫鹊界、上堡和联合梯田系统为例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乡村聚落韧性测度及优化策略——以多依树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