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63)
2023(12504)
2022(10381)
2021(9440)
2020(7951)
2019(17311)
2018(17103)
2017(33282)
2016(17863)
2015(19356)
2014(19092)
2013(19084)
2012(17307)
2011(15354)
2010(15538)
2009(14847)
2008(15149)
2007(13685)
2006(12317)
2005(10848)
作者
(53550)
(45013)
(44963)
(41868)
(28187)
(21837)
(19988)
(17561)
(16847)
(15849)
(15421)
(14928)
(14264)
(14153)
(13780)
(13632)
(13333)
(13103)
(13073)
(12799)
(11570)
(10982)
(10755)
(10398)
(10206)
(10177)
(9950)
(9930)
(9071)
(9021)
学科
(87256)
(76034)
经济(75939)
(70063)
企业(70063)
管理(63161)
(46541)
方法(32012)
农业(31205)
业经(30334)
(23939)
数学(23002)
数学方法(22859)
(18064)
财务(18057)
财务管理(18043)
中国(17475)
企业财务(17108)
技术(16460)
(16162)
(15144)
(15002)
环境(14484)
(14443)
贸易(14437)
(14083)
(13748)
理论(13454)
地方(13231)
(12868)
机构
学院(267647)
大学(255935)
(109775)
管理(108440)
经济(107893)
理学(94176)
理学院(93252)
管理学(91996)
管理学院(91527)
研究(83796)
中国(66388)
(66186)
科学(53902)
(52234)
农业(51032)
(48245)
业大(47793)
(42789)
(41279)
中心(39343)
财经(39051)
研究所(39049)
(35479)
(32433)
农业大学(31981)
(31874)
经济管理(31816)
北京(31725)
经济学(31548)
师范(31458)
基金
项目(180865)
科学(143145)
基金(132575)
研究(128886)
(117041)
国家(115822)
科学基金(99901)
社会(85959)
社会科(81210)
社会科学(81185)
(74109)
基金项目(72042)
自然(64992)
自然科(63438)
自然科学(63416)
自然科学基金(62336)
(59619)
教育(55011)
资助(52093)
编号(51153)
(42496)
(40669)
(40496)
重点(39845)
(38667)
成果(37993)
创新(36873)
(36283)
国家社会(35565)
科研(34441)
期刊
(131148)
经济(131148)
(67910)
研究(67193)
中国(46378)
农业(45551)
学报(44787)
科学(42838)
管理(38924)
(37720)
大学(33753)
学学(33028)
业经(30597)
(24212)
金融(24212)
(23932)
技术(20103)
财经(18721)
问题(18306)
经济研究(17767)
(16192)
(15547)
教育(15079)
技术经济(14498)
农村(14309)
(14309)
农业经济(14224)
商业(14145)
世界(13534)
资源(13212)
共检索到384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博杰   何思源   闵庆文   孙业红  
旅游生计是实现农户传统生计转换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对农户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清晰的认知。文章以“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视角构建了影响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机制理论模型,并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为例,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生态意识下的责任意识和规约意识能够促进生态情感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农户支持旅游生计的选择;2)农户生计类型调节了通过生态情感的传统生态责任意识和传统生态规约意识对支持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3)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由于生计资本和生计偏好不同,对于旅游生计策略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避险和分化趋势;4)支持农户旅游生计选择的前因条件变量是复杂和交互协同的,没有单一变量可以决定农户的旅游生计选择行为。研究对于理解农户参与旅游生计行为的复杂交互和协同机制具有一定的助益,并为获取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及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爱平  王晨红  马逸姣  侯兵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生计旅游转型与空间地理位置存在关联,旅游环境下区位条件已成为农户生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遵循顺序解说型设计,该研究采用逻辑回归评估区位条件对生计旅游转型的影响,并通过质性分析探究区位条件对生计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1)旅游视角下农户生计分化类型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生计旅游化程度随农户与景区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农户区位对生计旅游化转型具有显著影响;(2)既靠近景区又靠近公路的住宅具有旅游经营优势,优势区位助推农户发展形成旅游经营生计,且住宅区位已呈现资本化,成为旅游经营生计中需要投入的资本要素;(3)住宅区位资本形成源于农户住宅的功能转换及外部辐射增值,游客在空间上的集聚及扩散决定了住宅位置的消费市场可达性,形成住宅区位的资本交换与极差地租;(4)景区对邻近社区具有农地、人力资源依赖性,邻近社区投入资源并参与景区旅游生产,社区农户为此获得旅游发展的制度性红利,旅游参与机会及发展福利伴随制度安排的演进而变化。研究有助于认识区位条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把控旅游地生计资本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明明  杨伦  何思源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社区依托当地的资源、气候和地形等条件创造并世代传承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1)。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社区粘性的活态复合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维系了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支撑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2)。遗产地社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实践者和精神载体,既是遗产当代实践和代际传承的实施主体,也是保护对象,是农业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会琴  徐宁  谢雪莲  
农户可持续生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提出旅游生计效率的概念及理论模型,构建生计资本的投入指标(旅游用地面积、旅游资金投入及劳动力投入)和以家庭旅游年收入为主的生计产出指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丹霞山128个农户的旅游生计效率。结果表明,农户旅游生计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均值为0.748 5,旅游对提升农户生计效率作用显著。旅游用地、资金及劳动力的投入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农户需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才能有效提高生计效率。家庭区位条件、教育水平、人情开支、旅游技能以及旅游生计方式数量对旅游生计效率有正向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永勋  李燕琴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依托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农业文化遗产日渐式微,但随着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及居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由于各种内部性和外部性因素,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如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产业转型下传统农业文化知识的传承危机等~(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小琴  汪本学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章依据浙江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历史演进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分为9大农业文化遗产区。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美学、生态学等多重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注意对其本底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的区别对待。文章构建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定量评价了浙江省内8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运用增长极理论重点研究了浙江省内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供给增长极、旅游需求增长极、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和旅游需求增长极的效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莹莹  孙业红  闵庆文  王英  
[目的]文章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归纳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模式现状,对村落旅游经营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其他村落旅游发展提供借鉴。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基础是当地的特色资源,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的选择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遗产地其他村落而言,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心村具有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这是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法]该文通过搜集筛选出分布在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47个,对这47个村落旅游经营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其旅游经营模式的现状。并从中选取3个典型案例村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发展过程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结果]目前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经营模式主要以村民自主经营和政府投资经营模式为主。遗产地旅游旅游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村民的参与,但村落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且在资金、参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结论]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资金和专业化管理的合理引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业红  王静  
一、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认识和开发的几个问题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产品问题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农业文化遗产地众多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笔者从2005年开始就不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范畴、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特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属性等问题~((4)(5)),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类型的不断增加,大家对农业文化遗产内涵认识的加深,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边界上有了拓展,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研究也开始从一般的分类、评价逐渐过渡到资源价值转化和实现的路径等方面~((6)(7))。综合来看,多年来的理论探索从一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刘某承  
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管理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科学地掌握其旅游资源利用特征是成功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技术型(浙江青田)、景观型(云南红河)和遗址型(江西万年)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对比研究。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资源特征、辅助旅游资源特征、外部因素特征以及客源与市场特征为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评价体系,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的"优势-劣势-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市场带动资源模式",景观型采用"资源带动市场模式",遗址型采用"节事活动带动模式",可为案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成升魁  钟林生  闵庆文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时少华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隶属网络分析方法,在确定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两个旅游村落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参与事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访谈法、媒体报道和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网络数据,建立隶属参与关系网络,通过紧密度、互惠性、核心边缘、传递性、中间人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遗产地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纠纷与冲突问题是阻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找疏解利益纠纷与冲突的策略,对于遗产地旅游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建立了Markov随机图模型和高阶随机图模型,运用MCMC方法对两个模型参数进行模拟估计,并以样本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来判断模型参数达到聚敛的程度,以期寻找最优的估计模型。通过数据分析,高阶模型的聚敛情况要好于Markov模型,因此,最终选择高阶模型。依据高阶模型的网络核心—边缘趋势、重叠传递性趋势或凝聚子群趋势、受中间人控制或协调趋势参数估计结论,提出了利益网络治理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李先德  张长水  
因合作模式与机制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理想。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茶产业为案例,使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获取数据,采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安溪四类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模式选择成因。研究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合作通过稳定茶叶原料数量和品质的供应,可减少市场端和供应端的交易费用来获得稳定收益;企业负责人领办的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更有效,可实现多方共赢;产业基础、发展定位和资源基础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模式的选择,导致一地多模式现象;有效监督机制是保证其与农户长期合作共赢的关键;选择合适模式和机制与农民合作,可助其有效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存利  
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传统的农业遗产,是指历史传承至今的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活态性的特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具有战略意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农民民生相关。建议完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立法,规范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管理,重视社区参与,保障农民民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