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55)
2023(15091)
2022(11807)
2021(10484)
2020(8539)
2019(18449)
2018(18335)
2017(35233)
2016(19034)
2015(20808)
2014(20377)
2013(20218)
2012(18138)
2011(16073)
2010(16058)
2009(15225)
2008(15281)
2007(13947)
2006(12501)
2005(11238)
作者
(56446)
(47730)
(47283)
(44429)
(29740)
(22800)
(21103)
(18521)
(18019)
(16685)
(16200)
(15594)
(15106)
(14948)
(14640)
(14255)
(14088)
(13901)
(13644)
(13569)
(12055)
(11613)
(11504)
(10865)
(10787)
(10580)
(10578)
(10445)
(9456)
(9354)
学科
(89673)
(86131)
经济(86024)
(72061)
企业(72061)
管理(66501)
(47400)
方法(35072)
业经(33899)
农业(31317)
数学(27157)
数学方法(27022)
(26058)
中国(22243)
(18784)
财务(18767)
财务管理(18753)
企业财务(17803)
技术(17607)
(17378)
(16285)
贸易(16279)
(15895)
(15680)
(14616)
地方(14110)
(14097)
(13285)
理论(12827)
产业(12823)
机构
学院(283505)
大学(273980)
(124461)
经济(122502)
管理(115058)
理学(100091)
理学院(99203)
管理学(97904)
管理学院(97416)
研究(90178)
中国(72424)
(69002)
(55495)
科学(55193)
(53839)
农业(53471)
业大(49925)
(45501)
财经(43593)
(43174)
中心(42491)
研究所(41429)
(39871)
经济学(37721)
经济学院(34453)
经济管理(34108)
农业大学(33469)
(33371)
北京(33310)
商学(32044)
基金
项目(193069)
科学(153767)
基金(143247)
研究(138526)
(126191)
国家(124950)
科学基金(108235)
社会(93803)
社会科(88895)
社会科学(88871)
(76813)
基金项目(76688)
自然(69017)
自然科(67520)
自然科学(67499)
自然科学基金(66384)
(62345)
教育(59712)
资助(55404)
编号(54680)
(44519)
(43223)
(42730)
重点(42450)
(42202)
成果(41170)
国家社会(40157)
创新(39666)
(37617)
(37081)
期刊
(142208)
经济(142208)
研究(74401)
(70995)
中国(51419)
农业(48113)
学报(46393)
科学(43366)
管理(43339)
(42314)
大学(35545)
学学(34533)
业经(31357)
(27694)
金融(27694)
(25802)
技术(23634)
财经(21455)
经济研究(21276)
问题(20014)
(18542)
技术经济(16428)
教育(16227)
世界(16138)
(15460)
农村(14900)
(14900)
商业(14752)
农业经济(14645)
现代(13953)
共检索到411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威   郑雪丽   马恒运  
为厘清农业数字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效应,基于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2011-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了农业数字化和粮食生产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面板数据基准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数字化对粮食生产安全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业数字化的发展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其影响效用只有农业数字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显现;2)当农业数字化处于较低水平时,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当农业数字化水平提升至较高水平时,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会转变为正向促进作用;3)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建设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农业数字化对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东北平原粮食生产安全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应充分把握农业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农业数字化推进策略,以有效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搭建区域协作机制,共享农业数字化发展经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帆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使得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完成机械对人工的替代,可有效应对农业劳动力匮乏对农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打牢基础。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组织服务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门类品种存在缺陷等。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提出优化农业机械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农机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等对策,以提高农业系机械化服务效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超  朱满德  陈其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显著增长,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作为一种高效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推动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区域种植结构呈"趋同化""趋粮化"发展;促进了种粮主体、农机投资和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兼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等多方式增收。通过农业机械化投资,以投资锁定效应、沉淀成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和粮食规模经营;并以劳动节约、效率提升实现了节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基础竞争力,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已经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予以补贴,不失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可选路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贾利军  马潇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的收入逐渐呈现非农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促进农业部门转型的同时也会导致农民种粮意愿降低,影响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本文在阐述农民收入非农化的成因机理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全球的粮食战略,分析收入非农化对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的影响,并提出要辩证认识收入非农化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矛盾以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欧  杨进  
本文利用2011年和2012年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分析了农业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对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和资本投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当前中国农业"四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正向影响在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非贫困地区而言,农业补贴对贫困地区粮食生产的正向影响更大,尤其是在资本投入方面。这表明,农业补贴可以缓解贫困地区农户的资本短缺,使其改善生产条件,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志新  李成  白海洋  
文章基于农业基础设施类型差异视角,以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动态面板两步差分GMM和双重中介效应的方法,探究了不同类型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效率有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型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电力基础设施。进一步通过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从而降低单位粮食生产资源消耗,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程度,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粮食生产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和楠  蒋炳蔚  赵炜涛  
文章构建2005—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财政土地治理项目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三项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财政土地治理项目的粮食增产效应强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同时,相比2005年,三项补贴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并未随时间而发生递减。由此可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应审慎渐进地推进,短期应继续坚持,长期应逐步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二是应更加重视财政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推进"藏粮于地"战略的深入实施;三是应注重多元补贴支粮政策的协同配合,强化政策效应的动态评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沈尤佳  
探讨粮食安全,不应只关注耕地、劳动力的投入不足,还应关注农业生产方式。乡村工业化的集体模式被彻底否定,中西部工业化终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跨区域务工,无法兼顾农业;耕地的集体所有权受到县以上地方政府的侵蚀,耕地流失;集体经济的衰落导致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和耕地不足;大资本兼并土地。这些都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雇工只能获得劳动报酬,低于工业雇工的劳动报酬,从而出现农业雇工荒;资本看中的是土地的非农用途,致使耕地流失更迅速,而组建合作社才是正确的途径。合作社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非农化使用,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宁爱凤  刘友兆  
基于粮食生产的视角,论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利用DEA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1990年-2008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定量比较分析;②尝试运用农地的粮食产出值与经济产出值的比值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区农地多功能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研究区综合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下降引起,整个研究区的技术效率不高;②各地级市农业生产率总体上呈现改善的趋势,且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与城市化程度相对应;③各地级市的粮食产出与经济产出比值呈下降趋势(扁平的反"S"型曲线)。各个地区农业的功能由社会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化,并且转化的程度与各地城市化程度呈反向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飞  范庆泉  高铁梅  
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为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利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际农业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的GMM方法分别估计了农业政策对小麦、稻谷、玉米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并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影响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的调整能力逐渐增强,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成德宁  杨敏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2003-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受教育程度提高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并没有降低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但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农业劳动力的新变化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王天生  
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农业省,贵州必须树立信心,坚决打好农业翻身仗,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粮食生产,充分利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成果,主攻粮油肉单产水平提高,增加总量,达到粮油总量供求平衡的目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光强  刘纯阳  刘白石  
本文根据湖南省的相关调查认为,新型粮农是有别于传统粮农与一般粮食大户的现代粮食生产者和组织者,是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全社会必须创造更有利于新型粮农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特别是需要发挥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加快新型粮农的培养,促进新型粮农行为的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启平   李晏新闻  
农业装备数智化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农业机械化的升华。通过对农业装备数智化和粮食安全政策进行梳理和总结,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即农业装备数智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进步,通过重组农业经营过程的生产要素,实现人机协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最后指出农业装备数智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经济效果:(1)拓展了农业生产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农业生产率;(2)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有效满足国内对农产品消费的转型和升级;(4)创造新业态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炎忠  罗小锋  李兆亮  刘迪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使得农户兼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分化的重要趋势。本文基于长江流域湖北、江西和浙江3省822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利用IV-Tobit和门槛效应模型论证了农户兼业对粮食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并从时间、资金与技术要素投入解析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农户兼业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非线性影响,农户兼业时长超过8.35个月时,兼业行为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会发生改变;(2)短期兼业与县域范围内近距离兼业将有助于粮食生产效率提升;(3)农户兼业行为主要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资金与技术投入来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因此,在客观认识和接受农户"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兼业身份的同时,不仅要鼓励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还要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长时间兼业农户退出农业生产。研究结论可为充分客观地评价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农户兼业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