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198)
2023(21586)
2022(18049)
2021(16522)
2020(13996)
2019(31586)
2018(31371)
2017(59966)
2016(32592)
2015(36440)
2014(36146)
2013(35638)
2012(32541)
2011(29047)
2010(29047)
2009(26970)
2008(26788)
2007(24137)
2006(21593)
2005(19193)
作者
(94658)
(78851)
(78546)
(74622)
(50256)
(37779)
(35425)
(30940)
(30120)
(28299)
(26815)
(26702)
(25126)
(25042)
(24483)
(24400)
(23534)
(23231)
(22774)
(22774)
(19668)
(19461)
(19333)
(18394)
(17716)
(17623)
(17575)
(17529)
(15991)
(15801)
学科
(137138)
经济(136969)
(113346)
管理(101395)
(94115)
企业(94115)
方法(62347)
(52786)
数学(51425)
数学方法(50790)
(39352)
业经(39341)
中国(36803)
农业(35085)
(27519)
(26452)
财务(26367)
财务管理(26321)
(26299)
地方(26005)
企业财务(25025)
技术(24982)
理论(24666)
(23591)
贸易(23579)
(22881)
(22100)
(20512)
(19960)
(19586)
机构
学院(467817)
大学(466040)
(189508)
管理(185648)
经济(185562)
理学(160426)
理学院(158752)
管理学(155888)
管理学院(155042)
研究(153447)
中国(117617)
(99030)
科学(95267)
(87915)
(86941)
(76846)
业大(73461)
(70955)
中心(70931)
研究所(69742)
财经(69507)
农业(67747)
(63344)
北京(61903)
(59607)
师范(58960)
经济学(57324)
(56435)
(55434)
经济学院(51752)
基金
项目(316845)
科学(249860)
基金(230780)
研究(230423)
(201658)
国家(199877)
科学基金(172472)
社会(146894)
社会科(139038)
社会科学(138999)
(124102)
基金项目(121400)
自然(112073)
自然科(109522)
自然科学(109493)
自然科学基金(107545)
教育(105248)
(103520)
资助(95021)
编号(93699)
成果(75293)
重点(70696)
(69513)
(67567)
(66900)
课题(63839)
创新(62149)
国家社会(60973)
科研(60559)
教育部(59538)
期刊
(212780)
经济(212780)
研究(134111)
中国(91883)
(85295)
学报(76010)
管理(70544)
科学(70307)
(68502)
大学(58886)
农业(57891)
学学(55735)
教育(48544)
技术(43058)
(41794)
金融(41794)
业经(39009)
财经(34401)
经济研究(32437)
(30055)
(29533)
问题(28343)
技术经济(24538)
(24019)
科技(22764)
图书(22446)
统计(21561)
现代(21345)
理论(21054)
商业(20712)
共检索到693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朱业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飞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区域中心转移造成传统农业地区出现农村经济"边缘化"和农村人口"空巢化"的危机,因此文章利用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域2000~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eSDA空间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动态DOlS回归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城乡差距、城镇化对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力度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以河南省60个传统农业县为例,受空间近邻效应的影响,传统农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格局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其地域差距在逐步扩大;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心-外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晓华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能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多局限性。因此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渝红  欧名豪  
文章从土地经营规模角度,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适宜我国当前的农民收入增长途径。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提出本研究假说,采用1998年~2005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以数量经济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统计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①土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替代效应体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障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形成农户兼业化;②我国的人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U型关系,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或者是处于规模经营水平都可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人均纯收入。研究最后指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健康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应该是社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对转移剩余劳动力具有影响的因素,进而提出转移剩余劳动力的策略。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岳公正   李宝智   胡玉玲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德昭  
已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文献大多建立在双边框架内,从空间效应角度的研究还少有涉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视角和"第三方效应"的理论基础,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对FDI集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空间计量检验结果表明,由于FDI产业集聚和本地市场效应形成的累积循环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马太效应"。"第三方效应"在时空上均显著存在,但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略有差异。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可通过具有"适度梯度"的引资政策、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大推动战略"等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集聚两极分化的局面,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成超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怎样进行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出路,而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以中小城镇为主要方向、以实行人口迁移自由为根本保证的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长勇  谢云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加速增长,预计每年新增13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更是影响到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辉  刘日星  马靖芳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非农产业较高收入的吸引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为什么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以及如何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出分析,认为走城镇化道路是吸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明  石海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晓华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却仍十分缓慢,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结果,又反映在近几年来前者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因此,必须校正这种不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开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