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88)
- 2023(17210)
- 2022(14321)
- 2021(13246)
- 2020(11323)
- 2019(25866)
- 2018(25859)
- 2017(49749)
- 2016(26862)
- 2015(30313)
- 2014(30256)
- 2013(30064)
- 2012(27366)
- 2011(24324)
- 2010(24658)
- 2009(23184)
- 2008(23052)
- 2007(21055)
- 2006(18388)
- 2005(16243)
- 学科
- 济(119349)
- 经济(119222)
- 业(104788)
- 管理(86495)
- 企(85868)
- 企业(85868)
- 方法(57026)
- 农(51960)
- 数学(47867)
- 数学方法(47165)
- 业经(35747)
- 财(35743)
- 农业(34451)
- 中国(28710)
- 务(23416)
- 财务(23347)
- 技术(23346)
- 财务管理(23309)
- 制(22307)
- 企业财务(22057)
- 贸(20852)
- 贸易(20842)
- 地方(20487)
- 易(20311)
- 理论(20252)
- 学(19301)
- 和(18740)
- 策(18397)
- 划(17476)
- 体(16255)
- 机构
- 学院(394589)
- 大学(385415)
- 济(165403)
- 经济(162215)
- 管理(158900)
- 理学(137587)
- 理学院(136284)
- 管理学(133814)
- 管理学院(133104)
- 研究(122725)
- 中国(96179)
- 京(79445)
- 农(77069)
- 科学(75173)
- 财(73915)
- 业大(61885)
- 所(61855)
- 江(60221)
- 农业(59482)
- 财经(59309)
- 中心(58824)
- 研究所(55961)
- 经(53854)
- 经济学(50286)
- 北京(49092)
- 州(47189)
- 范(46968)
- 师范(46470)
- 经济学院(45721)
- 经济管理(44247)
- 基金
- 项目(263252)
- 科学(208757)
- 基金(192281)
- 研究(191926)
- 家(166756)
- 国家(165252)
- 科学基金(143898)
- 社会(123541)
- 社会科(116998)
- 社会科学(116963)
- 省(105353)
- 基金项目(101351)
- 自然(93311)
- 自然科(91271)
- 自然科学(91248)
- 自然科学基金(89648)
- 教育(88315)
- 划(86349)
- 资助(79113)
- 编号(78346)
- 成果(60963)
- 重点(58495)
- 部(58168)
- 创(56959)
- 发(56679)
- 创新(52720)
- 课题(52648)
- 国家社会(51188)
- 业(50548)
- 科研(50546)
- 期刊
- 济(184017)
- 经济(184017)
- 研究(105934)
- 农(76740)
- 中国(74649)
- 财(59947)
- 管理(59799)
- 学报(58372)
- 科学(56642)
- 农业(52281)
- 大学(45714)
- 学学(43851)
- 技术(39964)
- 业经(36209)
- 教育(34894)
- 融(34633)
- 金融(34633)
- 财经(29162)
- 业(27800)
- 经济研究(27718)
- 经(25104)
- 问题(24698)
- 技术经济(23355)
- 统计(21396)
- 版(20357)
- 策(19943)
- 商业(18506)
- 世界(18441)
- 科技(18404)
- 现代(18236)
共检索到573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宽 邓鑫 沈倩岭 漆雁斌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宽 邓鑫 沈倩岭 漆雁斌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分组研究思路,分别构建了中国1985-2012年的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三者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区域内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动态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正向作用机制只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显著存在。最后,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区域间的差异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丽 李洁艳
文章按照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的研究思路,利用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别构建全国区域、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的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全国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也扩大了差距,但并不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各区域中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的缩减作用更为明显;农业技术进步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遮掩效应"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则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在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制定政策时,不仅要针对区域特征进行制定,而且也要处理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逻辑关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轶群 孔婷婷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收入差距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静
构建在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情况下的农业发展机制模型,揭示了劳动力转移、农业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力转移通过促进农业资本深化,进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业劳均资本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利用中国199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业劳均资本增长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农业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又显著地促进了农业劳均资本增长,因此,现阶段中国农业正处在资本加速深化时期,也即位于倒U曲线的左侧。基于此,在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加快农业资本深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啸 宋陆军
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使用2004—2016年数据,基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农村金融效率及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农村金融效率均有所增长,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有所提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技术进步有所恶化,技术效率有所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各控制变量均能够对农民增收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陈培安
以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客观分析了满负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乡村劳动力所产生的排斥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洲 段建强 李文兴 耿劭卿
本文在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乡村公路建设,从理论上说明了乡村公路建设、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2002—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公路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内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三级、四级公路建设显著缩小了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乡村二级公路建设对附近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即促进了周边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机制分析发现,乡村公路建设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此外,乡村公路建设对不同地区影响具有异质性,其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但在西部地区却产生了虹吸效应,从而扩大了当地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加 黄祖辉
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作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一方面要受制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村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它们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志宏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一文中,我提出:以粮食和纤维生产为主体的、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中国传统农业,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历史发展,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一面是它的较高生产效率为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或者说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不利的一面是它的较高效率和它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刺激了人口过早过快的增长,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我还指出:中国传统农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在清代前期、特别是在
[期刊] 改革
[作者]
孔祥智
在农户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理论框架,假设300天为农业劳动力标准工作时间,估算了2016年度农业劳动力就业数量为13 032万人,据此计算了2016年单位农业劳动力贡献的农业增加值为7476.5美元,比世界银行数据多40.4%,说明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运用相同的方法,计算了2003~2016年各年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启示。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劳动生产率 农业用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基于2000—2014年中国29个省的平行面板数据,论文运用Hansen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并非呈现线性关系,而是存在鲜明的门槛效应。在不同的门槛范围内,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存在不同的影响。当农业劳动生产率小于4 372.19元/人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降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当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第一门槛值4 372.19元/人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缓解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效应减弱;而当农业劳动生产率跨越第二门槛值6 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巍 李万明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验证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土地规模、土地生产率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丽 潘方卉
应用PVAR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收入三者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即具有区域异质性;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表现出随着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平均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说明农产品价格的收入效应符合边际递减规律;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表现出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从不显著,到负向作用,再到正向作用的变化规律,说明随着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而提升。因此,通过农产品价格改革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若峰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