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9)
- 2023(14122)
- 2022(12072)
- 2021(11182)
- 2020(9494)
- 2019(21493)
- 2018(21485)
- 2017(41958)
- 2016(22627)
- 2015(25406)
- 2014(25187)
- 2013(25284)
- 2012(22972)
- 2011(20595)
- 2010(20583)
- 2009(19336)
- 2008(19139)
- 2007(17153)
- 2006(15296)
- 2005(13397)
- 学科
- 济(97626)
- 经济(97507)
- 业(97267)
- 企(79476)
- 企业(79476)
- 管理(76327)
- 农(47527)
- 方法(44290)
- 数学(35187)
- 数学方法(34858)
- 业经(32265)
- 农业(31717)
- 财(28451)
- 中国(22812)
- 务(21047)
- 财务(20987)
- 财务管理(20965)
- 企业财务(19860)
- 技术(19472)
- 制(18902)
- 地方(17454)
- 和(17343)
- 学(17176)
- 理论(17067)
- 策(16707)
- 贸(16386)
- 贸易(16379)
- 划(16024)
- 易(15926)
- 体(14695)
- 机构
- 学院(330868)
- 大学(324989)
- 管理(139703)
- 济(136098)
- 经济(133417)
- 理学(121223)
- 理学院(120081)
- 管理学(118388)
- 管理学院(117806)
- 研究(103945)
- 中国(80872)
- 京(68453)
- 农(67533)
- 科学(63992)
- 财(59837)
- 业大(54301)
- 农业(51849)
- 所(51721)
- 江(49120)
- 财经(48398)
- 中心(48163)
- 研究所(46953)
- 经(44005)
- 北京(42377)
- 范(39757)
- 师范(39436)
- 州(39299)
- 经济学(38994)
- 经济管理(38651)
- 院(36816)
- 基金
- 项目(224704)
- 科学(177874)
- 研究(166804)
- 基金(163817)
- 家(141318)
- 国家(139975)
- 科学基金(122039)
- 社会(106327)
- 社会科(100469)
- 社会科学(100441)
- 省(89258)
- 基金项目(87717)
- 自然(78911)
- 自然科(77089)
- 自然科学(77072)
- 自然科学基金(75732)
- 教育(73956)
- 划(72730)
- 编号(69300)
- 资助(66462)
- 成果(54110)
- 部(49561)
- 重点(48827)
- 创(48746)
- 发(48442)
- 课题(45423)
- 业(45159)
- 创新(44821)
- 国家社会(43231)
- 科研(42441)
- 期刊
- 济(156102)
- 经济(156102)
- 研究(93677)
- 农(68003)
- 中国(59034)
- 管理(51689)
- 学报(49418)
- 科学(47597)
- 财(46392)
- 农业(46342)
- 大学(38410)
- 学学(36699)
- 业经(32013)
- 技术(29605)
- 教育(29108)
- 融(28673)
- 金融(28673)
- 业(23726)
- 财经(23048)
- 经济研究(22382)
- 问题(20851)
- 经(19662)
- 技术经济(18921)
- 现代(16529)
- 版(16426)
- 科技(16418)
- 理论(15817)
- 商业(15446)
- 世界(15336)
- 经济问题(14592)
共检索到479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冯海发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农业经济学界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如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农产品成本、农业商品率、农民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盈利率等。这些指标都有着各自的作用,但是,仅用这些指标要对农业经济效益作出全面评价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单项经济指标仅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农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单项指标之间往往还会出现相互掩盖的情形,比如,土地生产率的高水平,就有可能掩盖肥料等流动投入生产率的低水平;劳动生产率的高水平,也有可能掩盖机械等固定投入生产率的低水平。这说明,单项评价指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冯海发
一、权数在农业总生产率指标中的地位农业总生产率是农业总产出和农业总投入的比率。这里的总产出和总投入都是综合指标。经济指数原理告诉我们,要实现对不同度量的对象的综合,必须进行同度量处理,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同度量因素,即权数。缺乏权数,农业总产出和农业总投入就无法计算。就是在具备权数的条件下,由于权数的取值不同,农业总生产率水平也会出现差异。因为,农业总生产率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前者反映一个具体年份农业总生产率的水平;后者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冯海发
本文根据《农业总生产率指标的初步研究》和《关于农业总生产率权数的计算》两篇文章中提出的基本理论,对我国的农业总生产率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分析。一、农业总生产率的计算首先,编制出全国1949—1985年的农业产出数列、土地投入数列、劳动投入数列和资金投入数列于表1。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冯海发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我们在农业经济研究中所接触到的西方国家的农业经济研究资料越来越多;同时,为了分析我国和西方国家农业生产水平的差距,也不可避免地经常要把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指标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样,搞清楚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率指标的涵义,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外的农业经济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森杰 尹忞昊 袁祥州 田云
[目的]探究农业保险能否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促进”,进而提升农业碳生产率。[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未含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农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1%,农业碳生产率平均提升0.049%。(2)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9.1%和24.5%。(3)进一步讨论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业产值占比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012 5,当农业产值占比低于门槛值时,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当农业产值占比超过门槛值时,农业保险会对农业碳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差异化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完善保险条款,探索创新品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环境正外部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向阳 赵蕾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率和农村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GMM方法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具体分析了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反过来会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型的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范丽霞 李谷成
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观察中国农业增长模式和结构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在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进行概念性阐释的基础上,重点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核算方法及其进展进行归纳、比较和述评,讨论了这一分析工具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技术性争议,进而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因素两个方面,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性总结。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喜 王修梅
采用Hsieh等的模型方法,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及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模型测算不同地区和行业2006—2017年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地区层面,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程度较严重,东、中部地区总体扭曲程度较严重。在行业层面,农垦和畜牧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种植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不足、人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从农业的TFP发展潜力看,如果有效消除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每个地区和每个行业的TFP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康亚文 彭博 赵浚夷 刘泠岑 张倩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国内外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的文献,探究其测算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及其结果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方法]首先对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有关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再对纳入文献进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区域、方法、投入产出指标和年份区间的梳理,进而基于Meta分析定量化地分析各研究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结果之间的异质性,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结果显示:(1)中国农业TFP增长率测算总体异质性较低(I~(2)=10%),剔除单独省份或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的文献后,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增大(I~(2)=18%);(2)投入指标方面,劳动力投入指标使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时的测算结果异质性较高(I~(2)=61%),而使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时,测算结果同质性显著(I~(2)=0);(3)测算方法方面,使用DEA方法测算所得结果间同质性显著(I~(2)=0);(4)测算时段方面,各时段内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呈现高度异质性,1992—1997、1998—2003、2004—2008、2009—2015各时段下I~(2)结果分别为 94%、89%、68%、87%。[结论](1)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9—2015年期间年均增长2%是较为准确的测算结果,且单独省份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填补以全国为研究区的文献间的异质性;(2)投入产出指标的遴选对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有一定影响;(3)测算方法是农业TFP增长率异质性的主要来源;(4)农业TFP增长率测算中相关指标所选不变基期对长时间跨度测算结果影响不大,但对具体时段内的农业TFP测算结果影响显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叶璐 王济民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已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对TFP的起源、内涵、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从测算方法、要素投入分别对TFP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测算难点进行梳理分析,并对美国农业部(USDA)的农业TFP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表明:①农业TFP的研究方法应该基于可获得数据的质量和研究的目的进行选择。②农业TFP的要素投入研究需要考虑自然灾害、土地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污染等要素。③农业TFP的测度既需要对投入、产出的指标进行质量调整,同时随着农业传统劳动力、土地投入的下降,还应该考虑种子、农药和化肥等中间投入。研究还表明,对中国农业TFP的研究既要借鉴西方的理论框架,同时也要结合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综合考量研究要素和指标,对不同地区的农业TFP做出合理的测算和解释,以期为中国农业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晓燕 翟印礼
在比较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运用巴罗回归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和形成β收敛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1985—1991年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呈发散态势,1992—2002年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市场化程度、农村教育、耕地灌溉率对缩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短期内改善农村教育、提高耕地灌溉率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地区差异 条件收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辉 陈建成
1996~2010年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业生产率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存在动态关系和误差修正机制;农业科研投资的变动是农业生产率变动的单向Granger原因;农业科研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显著,并产生稳定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内在需求不足。为提高农业生产率,需采取加大政府资金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力度,优化配置农业科研投资,建立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投资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等措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孟令杰
本文使用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并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混合效应四个部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技术效率的下降对TFP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规模效应和混合效应影响较弱。文章还指出中国农业的育种能力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力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萍 余康 黄玉
利用中国省级地区面板数据,采用Fre-Primont生产率指数测度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采用夏普理值不平等分解法对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进行了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呈V型波动;从TFP构成分解看,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的57%来自农业剩余混合效率地区差异的贡献;从空间分解看,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的31%来自东部农业TFP地区差异的贡献,29%来自东、中、西部区域间农业TFP差异的贡献。
关键词:
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剩余混合效率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李文秀
在对2004—2016年中国各省份生产服务业开放和农业生产率进行估算的基础上,采用SYSGMM方法探讨了生产服务业开放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服务技术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显著;从细分生产服务业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位居前三位,其后是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从生产服务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系数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相对大于其引进来所带来的影响,而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对小于其引进来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