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10)
2023(15563)
2022(12808)
2021(12052)
2020(9988)
2019(22370)
2018(22168)
2017(42603)
2016(22804)
2015(25229)
2014(24498)
2013(24361)
2012(22296)
2011(20155)
2010(20586)
2009(19664)
2008(19675)
2007(17761)
2006(16080)
2005(14757)
作者
(62244)
(51878)
(51800)
(49262)
(33051)
(24882)
(23223)
(20099)
(19858)
(18733)
(17773)
(17198)
(16848)
(16319)
(16295)
(15738)
(15304)
(15014)
(15010)
(14867)
(12901)
(12785)
(12552)
(11938)
(11702)
(11624)
(11621)
(11410)
(10432)
(10320)
学科
(98693)
经济(98588)
(95053)
(76687)
企业(76687)
管理(75882)
(48314)
方法(38749)
业经(32278)
农业(31985)
数学(30304)
数学方法(30019)
中国(29692)
(29587)
(22657)
(21235)
贸易(21217)
(21165)
(20756)
(19931)
财务(19904)
财务管理(19883)
技术(18838)
企业财务(18785)
地方(16974)
(16757)
(16727)
(16410)
理论(15922)
(15901)
机构
学院(327340)
大学(318734)
(149311)
经济(146723)
管理(131192)
理学(112083)
理学院(111053)
研究(111012)
管理学(109705)
管理学院(109078)
中国(90424)
(67894)
(66535)
(61149)
科学(61055)
(54503)
财经(53078)
中心(50805)
(50428)
研究所(48662)
(48359)
农业(46551)
业大(46363)
经济学(44908)
北京(41903)
经济学院(40382)
(40026)
师范(39753)
(39339)
(39111)
基金
项目(207757)
科学(167303)
研究(160048)
基金(153372)
(131037)
国家(129756)
科学基金(113300)
社会(106216)
社会科(100505)
社会科学(100484)
(80456)
基金项目(79585)
教育(71714)
自然(68956)
自然科(67414)
自然科学(67400)
自然科学基金(66270)
(65987)
编号(65692)
资助(61936)
成果(52944)
(47743)
(46701)
重点(46094)
(45777)
课题(44512)
国家社会(44500)
(42562)
创新(42014)
(41950)
期刊
(177096)
经济(177096)
研究(101313)
中国(66218)
(62851)
(53502)
管理(52155)
科学(44098)
农业(42535)
学报(41005)
(36849)
金融(36849)
业经(33830)
大学(33273)
学学(31600)
教育(31163)
技术(28927)
经济研究(27799)
财经(26801)
问题(23498)
(23266)
(23199)
世界(19798)
(19768)
技术经济(18468)
国际(17498)
现代(16485)
农村(15635)
(15635)
商业(15467)
共检索到507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辉尚   李美琪   黄晓慧   胡冰川  
大豆是重要的战略性农产品之一,在农业强国战略中有着突出重要地位。但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和进口来源集中度过高,在全球地缘政治等重大事件冲击下,贸易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集聚、脆弱性凸显;立足国内,确保大豆供给安全,实现风险可控,是我国新时期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大豆有效供给面临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核心产区加速北移、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和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等“四元”现实困境;多情形测算结果显示,立足国内提升大豆产能的潜力巨大,需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持续增强我国大豆供给安全保障能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鸣  赵雪  
立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与新任务,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面临的首要课题,决定着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否牢固。本文基于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的关系,阐释农业强国视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粮食安全现实基础,探讨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农业强国视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农业强国视域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是多层次的,需要从总量安全、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生态可持续、供给多元化等多方面高水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经营体系、储备能力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对标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任务,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粮食总量缺口大、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单产提高难度大、种粮效益持续下滑、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粮食浪费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新时期应从保障粮食安全优先级、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方面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徐新良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秧分  王介勇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气候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面临新的挑战。结合统计数据与文献观点,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农业开放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效用,探索了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思路。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粮食供应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粮食稳定供应与获取的风险加大等问题,需要在开放条件下创新粮食安全实现路径。(2)农业对外开放可影响粮食供应、获取、利用与稳定性,当前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家粮食供应,但尚未实现稳定的食物安全、有竞争力的食物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仍有广泛的互惠共赢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考验我国粮食领域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治理能力。(3)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采取凸显产能的粮食自给战略、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战略与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确保粮食安全落实落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崔凯  
农业强国是基于国际比较的多维动态概念。通过对世界农业强国做出界定和分类,本文研究中将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四强一高”,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基于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建设农业强国有充分的条件保障,必须把握时机并抓紧推进。对若干关键指标进行预测分析,研判中国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越农业强国门槛;在时序安排上,于2035年奠定建成农业强国的基础,于2045年建成农业强国。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道路,采用分阶段稳步推进和分地区、分产业、分主体的分类推进战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强国支撑体系,创新农业补贴和保障手段,明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扶持重点,以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为主抓手,大力提升农业发展内生能力,增强农业发展韧性,尽快使中国由农业大国迈入农业强国。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腾飞   曾伟  
保障粮食安全,首要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采取分区增产、实施农田水利重大工程、加强财政保障等措施,超额完成产能提升目标,粮食生产实现“连丰”,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党的组织领导是根本保障,要素投入是重要物质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利益机制是发展动力。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粮食产能高位突破的目标,面临水土资源约束更趋紧张、政策激励效应愈发有限、劳动力约束持续加大和科技支撑存在短板等挑战。在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需要统筹好产量与产能、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布局与结构、增产与减损、产区与销区,重点要从增强土地资源产出率、提升科技贡献率、提高优质品率、降低粮食损失率等“四率”上挖掘潜力。在实施路径上,要夯基础、强技术、优结构、降损失、健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后凯  崔凯  
农业强国以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为特征,表明特定时期一国农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中国围绕粮食安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营服务、生态保护、试点改革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增长动力、产业带动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具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条件。突破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约束,补齐农业强国建设短板,应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包括确保稳产优供基础的能力体系建设、彰显农业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建设、基于双轮驱动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政策体系建设,确保到21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如期建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展小瑞   孙广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效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村消费市场转型升级,也由此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理念、消费偏好、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但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依然面临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消费质量波动较大;信息类产品供给不足,消费结构转型不充分;新兴产品供给有限,农村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欠佳,以及服务方式相对单一,新型消费模式推广不足等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以实现消费提质扩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以调整消费偏好;持续推进农村数字物流建设,以提升产品供给水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金彦  刘海云  
利用时不变和时变衰减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别估计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与总贸易效率,分析了影响中国出口贸易效率和总贸易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和总贸易效率均呈随时间递增的变化趋势,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大的出口贸易潜力。中国贸易潜力对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及市场规模的变化尤为敏感;进口国的关税水平、进口清关时间、政体指数和物流绩效指数是影响中国贸易潜力的关键因素。自由贸易区并不是影响我国贸易潜力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那些已与中国建立起FTA的国家在中国的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为此,我国应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耿继静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人才。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综合素质不高、流失现象严重、区域分配不均等问题,探索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主要路径,通过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引入政策和措施、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式、统筹规划农业农村人才布局、建立农业农村人才保障体系等途径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农业农村人才和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期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人才基础。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竞  
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和中国农产品进口均有一定影响。拉美地区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分析发现,植物类产品拉美对华出口无法取代美国对华出口,但水产品、果蔬类、肉类产品产量大且价格低于美国,对华出口潜力较大。整体看,拉美农产品对华出口还会受到农产品质量、供应链体系以及国际营商环境的影响。为此,要扩大拉美对华农产品出口,中国应该严控拉美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以及加大对拉美农业投资以投资带动农产品对华出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梦  李娟伟  
复兴现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合作基础为出发点,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建丝绸之路的必要性,并通过对中亚五国与中国在资源、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国之间的合作潜力。其战略选择在于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合作,中亚国家能够借鉴中国在转轨过程中工业化的经验,迅速走上现代化工业的道路;而中国通过复兴古丝绸之路,在经济贸易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之外,又增添了新的文化与战略需求,同样促进了中国后工业化的改革。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与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具有无限潜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思博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从供给侧着手,改善农产品结构、优化要素配置、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借鉴亚当·斯密、奥多·W·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经典论述,提出中国农业领域存在"效益性效率低""结构性效率低""制度性效率低"3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探索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优化,两坚持,三探索"供给侧战略路径,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思博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从供给侧着手,改善农产品结构、优化要素配置、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借鉴亚当·斯密、奥多·W·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经典论述,提出中国农业领域存在"效益性效率低""结构性效率低""制度性效率低"3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探索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优化,两坚持,三探索"供给侧战略路径,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旎  王恩学  闫德华  
中国大豆产业长期陷入困境的表现为:大豆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加工主体为外资操控、市场定价权主导地位丧失;国产大豆的总体比较劣势、民族大豆产业界的竞争能力普遍低下以及跨国粮食巨头的恶性竞争,是导致中国大豆产业困境的基本原因。提出了打造国产大豆非转基因的绿色品牌、以品种创新和提高相对规模效益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完善大豆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改善宏观竞争环境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