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8)
2023(14218)
2022(11675)
2021(10911)
2020(9385)
2019(20934)
2018(20788)
2017(40076)
2016(21265)
2015(23675)
2014(23480)
2013(23009)
2012(20904)
2011(18490)
2010(18815)
2009(17866)
2008(16480)
2007(14537)
2006(12486)
2005(10858)
作者
(58371)
(49335)
(48829)
(46239)
(30861)
(23333)
(22057)
(19218)
(18565)
(17290)
(16583)
(16517)
(15379)
(15314)
(14952)
(14922)
(14516)
(14329)
(14135)
(13942)
(12018)
(11932)
(11927)
(11534)
(10940)
(10879)
(10863)
(10800)
(9979)
(9782)
学科
(96257)
(90294)
经济(90178)
(79488)
企业(79488)
管理(74235)
(47149)
方法(40521)
数学(32280)
业经(32259)
数学方法(31913)
农业(31400)
(29489)
中国(21590)
(21516)
财务(21467)
财务管理(21436)
企业财务(20314)
(20302)
技术(18742)
(17196)
(17048)
理论(16304)
(15743)
(15354)
(15205)
贸易(15199)
(14831)
地方(14712)
(12894)
机构
学院(301031)
大学(290634)
(127880)
管理(125918)
经济(125539)
理学(108989)
理学院(108075)
管理学(106492)
管理学院(105935)
研究(89969)
中国(73035)
(60757)
(58541)
(58230)
科学(52543)
业大(47464)
农业(46501)
财经(46440)
(45899)
中心(44276)
(43058)
(42352)
研究所(38755)
经济学(37779)
经济管理(35623)
(35601)
北京(35104)
经济学院(34295)
(34185)
财经大学(34045)
基金
项目(204226)
科学(163679)
研究(152712)
基金(150229)
(129118)
国家(127861)
科学基金(113041)
社会(99532)
社会科(94111)
社会科学(94088)
(82077)
基金项目(80017)
自然(72228)
自然科(70663)
自然科学(70645)
教育(69552)
自然科学基金(69415)
(66347)
编号(62738)
资助(59659)
成果(48143)
(45644)
(45613)
重点(44746)
(44217)
(43179)
创新(41909)
国家社会(41403)
课题(41393)
(40608)
期刊
(145142)
经济(145142)
研究(80223)
(62211)
中国(57127)
管理(49268)
(48540)
农业(41967)
学报(41604)
科学(41209)
大学(33968)
学学(32749)
业经(31393)
技术(30226)
(28803)
金融(28803)
教育(26072)
财经(22971)
(21990)
经济研究(20773)
(19852)
问题(19593)
技术经济(16647)
(15329)
世界(15076)
农村(14746)
(14746)
财会(14659)
商业(14486)
现代(14398)
共检索到439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艳林  姜玮琦  杨志豪  
文章以“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雏鹰农牧“脱实向虚”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变化特征,剖析了雏鹰农牧“脱实向虚”引发财务风险的联结路径。研究表明,农业实体企业适度“脱实向虚”能带来良好的投资收益并起到风险预防之功效,但是过度“脱实向虚”则会带来较高财务风险甚至引发财务危机。文章研究结论对于农业实体企业控制“脱实向虚”以预防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案例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谭青  李潇涵  胡菁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扩大版图、强化竞争力、开拓新市场机会休戚相关。多元化是把双刃剑,如果恰当运用会带来规模效益、协同效果、分散企业风险,反之如果扩张速度过快,企业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将使之陷入财务危机的境地。“雏鹰农牧”在多元化的扩张中打造多方位产业链的整合布局,但相关风险也潜藏其中。文章阐述了其多元化实施概况及进程,通过财务指标数据探究多元化扩张战略中的财务风险,分析多元化战略与财务危机之间的关系、发生机理和路径,通过解析多元化过程中财务危机的具体表现,讨论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同类企业应对财务危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经验借鉴,帮助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固与持续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方行明  李象涵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农业企业融资更难的形势,农业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来化解资金"瓶颈",实现规模扩张。农业企业的规模扩张是建立在与农户"双赢"发展基础之上的,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双重融资"、"相互融资"可以有效解决双方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企业在其成长周期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融资模式和资金供给渠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企业成长周期各个阶段与其金融成长周期各阶段的衔接。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袁振兴  许静  付思思  贾飞宇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股票期权激励产生的原因和源条件,股票期权为解决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主契约的衍生契约,在解决代理问题过程中自身也会产生合同的不完全性。本文以公开资料为依据,分析了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期权行权条件的设计及其激励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黏合"不仅导致了大股东而不是经营者主导股票期权制订过程,采取措施提高股票期权的行权门槛,产生新的代理问题,而且使股票期权失去了激励的源条件,股票期权业绩考核指标与激励对象不再相关,最终导致股票期权激励效应难以发挥。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贤环  吴秋生  王瑶  
立足于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的现实,选择2007--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程度和结构及其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资金"脱实向虚"的动因和治理措施。研究发现: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程度越高,面临的风险越大;在既定的"脱实向虚"程度下,相较于将资金配置于投资性房地产以外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金配置比例越高带来的企业风险相对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实体企业将资金配置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并不具有缓解融资约束的效应,反而表现出严重的套利动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满四   徐朝辉   陈熙  
国家利用财税政策扭转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而管理者承受的内部期望绩效压力为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微观企业投资行为提供了可行性解释。采用2007—2020年深沪实体上市公司数据,对政府补助与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考查内部期望绩效压力在其间发挥的渠道作用。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显著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内部期望绩效压力在政府补助与企业脱实向虚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且这种关系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具有显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除了通过内部期望绩效压力抑制企业脱实向虚,还存在“政府补助→资本市场绩效压力→内部期望绩效压力→企业脱实向虚”的链式中介效应。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袁振兴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股票期权激励产生的原因和源条件,股票期权是为解决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主契约问题的衍生契约,在解决代理问题过程中自身也会产生合同的不完全性。文章以公开资料为依据,分析了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行权条件的设计及其激励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不同,在股权高度集中且大股东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总裁的公司中,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黏合"不仅导致了大股东(而不是经营者)主导股票期权制定过程,采取措施提高股票期权的行权门槛,产生新的代理问题,而且使股票期权失去了激励的源条件,股票期权业绩考核指标与激励对象不再相关,契约双方认真预测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与契约条款的匹配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庆德   魏卉   康燕芳  
当前,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倾向较为明显,立足于监管部门日益重视分析师研报质量的现实背景,选取2007—2019年间我国非金融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研究表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显著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机制检验发现,企业脱实向虚通过降低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高质量的外部独立审计能削弱企业脱实向虚对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的负面影响,而机构投资者持股则会强化其负面效应。研究从资本市场信息中介视角丰富了企业脱实向虚的经济后果,对政府监管部门引导企业回归主业及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盛明泉  汪顺  商玉萍  
选取2007—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索当前愈演愈烈的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负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体现为"脱实向虚"而非"产融相长",挤占实业投资以及抑制创新投入是其影响路径;在融资约束更低以及短视性更强的企业样本中,金融化行为的"脱实向虚"效应更加凸显;在企业金融化过程中,配置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研究结论为提振实体经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毛毛   成群蕊   李季刚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银企距离为传统金融普惠性的代理变量,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是否能有效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可能造成的“脱实向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银企距离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化资产比例,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缓解作用主要通过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化两个途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优化,通过数字化过程提升自身对实体企业支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筝  王红建  戴静  许传华  
本文以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放松利率管制如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发现: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能够显著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程度,而放松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则无显著作用,支持了"市场套利观"。机制检验发现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放松显著抑制企业债务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作用;拓展性检验还发现对于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以及市场竞争压力越小的公司,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对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更显著。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利润率差距是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诱因,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改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助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徐凯  徐标  
文章简要回顾了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及其影响,通过计算分析2002—2009财年日本丰田汽车单位成本与主要原材料钢材价格的变化,证明了成本过度压缩是此次召回事件的主要原因,继而反思企业的成本控制,回顾分析了最佳质量成本模式,最后提出薄冰理念,并阐述了如何运用薄冰理念控制好企业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