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15)
- 2023(15918)
- 2022(12864)
- 2021(11998)
- 2020(9524)
- 2019(21576)
- 2018(21014)
- 2017(39963)
- 2016(21124)
- 2015(23685)
- 2014(23464)
- 2013(23437)
- 2012(21876)
- 2011(20050)
- 2010(20277)
- 2009(19156)
- 2008(19265)
- 2007(17498)
- 2006(15891)
- 2005(14855)
- 学科
- 济(104159)
- 经济(104038)
- 业(90082)
- 企(71758)
- 企业(71758)
- 管理(69004)
- 农(48267)
- 方法(37396)
- 业经(33826)
- 中国(32340)
- 农业(32307)
- 数学(28457)
- 数学方法(28278)
- 财(27072)
- 地方(23158)
- 制(21331)
- 贸(20344)
- 贸易(20324)
- 易(19785)
- 技术(19403)
- 务(18304)
- 财务(18281)
- 财务管理(18261)
- 策(17530)
- 和(17349)
- 企业财务(17263)
- 理论(16812)
- 发(16396)
- 银(16313)
- 银行(16304)
- 机构
- 学院(316991)
- 大学(310206)
- 济(144774)
- 经济(142276)
- 管理(125235)
- 研究(109477)
- 理学(106660)
- 理学院(105584)
- 管理学(104451)
- 管理学院(103839)
- 中国(88406)
- 京(65886)
- 财(64675)
- 科学(60681)
- 农(59343)
- 所(53866)
- 财经(50712)
- 中心(49675)
- 江(48939)
- 研究所(48161)
- 经(46111)
- 农业(44875)
- 业大(44575)
- 经济学(44133)
- 北京(42080)
- 范(40829)
- 师范(40543)
- 经济学院(39696)
- 州(38741)
- 院(38459)
- 基金
- 项目(200306)
- 科学(161567)
- 研究(154891)
- 基金(147394)
- 家(125920)
- 国家(124655)
- 科学基金(108844)
- 社会(104062)
- 社会科(98353)
- 社会科学(98332)
- 省(78043)
- 基金项目(76981)
- 教育(68692)
- 自然(64764)
- 划(63800)
- 编号(63412)
- 自然科(63308)
- 自然科学(63295)
- 自然科学基金(62230)
- 资助(58182)
- 成果(51006)
- 发(48952)
- 部(45737)
- 创(44568)
- 重点(44445)
- 国家社会(43990)
- 课题(43042)
- 业(41608)
- 发展(40916)
- 创新(40849)
- 期刊
- 济(175924)
- 经济(175924)
- 研究(99292)
- 中国(69087)
- 农(62038)
- 财(50255)
- 管理(49393)
- 科学(43522)
- 农业(42010)
- 学报(41219)
- 融(34942)
- 金融(34942)
- 业经(33807)
- 大学(33491)
- 教育(33060)
- 学学(31635)
- 技术(28770)
- 经济研究(26943)
- 财经(25937)
- 问题(23354)
- 经(22596)
- 业(22013)
- 世界(19092)
- 技术经济(18308)
- 贸(18240)
- 国际(15832)
- 经济问题(15712)
- 现代(15622)
- 商业(15445)
- 农村(15422)
共检索到498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书彦 谭晶荣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形态,也是最早开展跨境投资的领域。从历史渊源看,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以种植园为载体的农业境外园区就遍布全球,成为当时农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二战后,跨国公司主导的农业海外投资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农业境外园区趋于多元化;21世纪以来,在全球粮价危机、"海外囤田"不断冲击全球农业治理秩序的背景下,中国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农业境外园区建设,为全球农业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梳理农业境外园区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从国际治理、国际投资和政治地理学等理论视角,系统阐述中国推进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理论逻辑。进一步剖析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成功实践,与农业"走出去"战略实现了良性互动、"有为政府"不断提供制度供给、形成了以市场化运营为基础的多尺度协调机制。最后,结合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进一步推动农业境外园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旭 隋筱童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使集体经济向公有制经济过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合作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等一系列理论,并在农村中进行了合作社、人民公社、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等多种模式的实践,积累了经验也获取了很多教训。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土地细碎化、集体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和成员资格界定不清等问题。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经济基本判断、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和在新时代发展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刘江 王舒弘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乡村发展 乡村治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凝霜
企业政治关联现象在大多数国家广泛存在,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体中,企业与政府之间所建立的政治关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转型期的中国是发展型政府主导社会经济运行的典型国家,制度环境尚处于紧约束状态,政治关系对民营企业乃至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比西方成熟市场国家更为深刻,因此,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问题更加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比较国内外学界针对政治关系内涵界定与度量方法观点差异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的研究线索对相关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系的激励要素、传导途径、作用机制以及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综合分析,并试图厘清这一领域...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政治关系 非正式制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黎小平 刘春年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0—2017年间我国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演进历程进行回溯,着重考察不同时期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状况。构建反竞争情报能力分析框架,以58份有关"反竞争情报"主题的相关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CM6和NVivo软件,通过关键词筛选和文本编码对论文样本进行规范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我国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发展脉络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与法律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情报教育愈加重视、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和企业人才需求增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提升反竞争情报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企业 反竞争情报能力 内容分析 发展脉络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国栋
自孔茨提出管理理论丛林之后,管理学界就面临着如何走出丛林的问题。回顾管理思想百年演变历程可以发现,管理理论的分化遵循着三条逻辑脉络:一是理论聚焦之分析层次的推移;二是理论建构所依据之人性假设的变迁;三是后现代管理思潮所引起的理论范式分化。寻求各理论流派的整合路径以获得对管理知识的基本认同是管理学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管理思想史上曾出现系统论、权变论与过程论三种整合尝试,但均因未触及根本性的问题而失败,未来的管理学需要从价值层面对诸多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梳理和哲学整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要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增强历史自信。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我国农业强国的历史地位与农业强国思想的演变过程;从理论逻辑出发,围绕动力来源、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强国的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本文提出通过双向发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提升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并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贺艳芳 吴丹
对职教教师教育政策文本的疏理发现,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注重教师专业技能阶段、强调教师实践应用能力阶段、强化教师理实结合能力阶段和推进教师多元能力阶段。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化,但是总体发展趋势基本遵循需求逻辑、宏观逻辑和服务逻辑。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深化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策略是:兼顾职教教师自身能力发展需求;倡导各主体共同助力职教教师能力发展;构建职教教师能力发展体系;建立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监督评估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共享发展的逻辑脉络可以从历史、当代和将来三个维度来理解,即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倒逼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共享的主体旨向、客体内容、动力途径、推进进程来看,共享发展具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科学蕴含。推进共享发展的基本路向国家层面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共富机制,防止过度民营化和私有化,保证资本由人民掌握,并用于为人民大众服务;遵循按劳分配规律,在初次分配环节注重解决发展成果增量的分配问题,完善各种生产
关键词:
共享发展 逻辑脉络 科学蕴含 推进路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共享发展的逻辑脉络可以从历史、当代和将来三个维度来理解,即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倒逼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共享的主体旨向、客体内容、动力途径、推进进程来看,共享发展具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科学蕴含。推进共享发展的基本路向国家层面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共富机制,防止过度民营化和私有化,保证资本由人民掌握,并用于为人民大众服务;遵循按劳分配规律,在初次分配环节注重解决发展成果增量的分配问题,完善各种生产
关键词:
共享发展 逻辑脉络 科学蕴含 推进路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共享发展的逻辑脉络可以从历史、当代和将来三个维度来理解,即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倒逼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共享的主体旨向、客体内容、动力途径、推进进程来看,共享发展具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科学蕴含。推进共享发展的基本路向国家层面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共富机制,防止过度民营化和私有化,保证资本由人民掌握,并用于为人民大众服务;遵循按劳分配规律,在初次分配环节注重解决发展成果增量的分配问题,完善各种生产要素贡献度的市场评价机制和体系。在再分配环节注重解决发展成果存量的分配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微观层面,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从所有制层面和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不同方向的共享关系构建,最大限度增进人民福祉。
关键词:
共享发展 逻辑脉络 科学蕴含 推进路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琳 马艳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冬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从确立、稳定到发展的变迁过程,从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演变为新时代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土地权利分置思想,其政策沿革的历史脉络遵循了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我国农地政策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沿着土地产权保护与明晰的方向不断赋予农民土地权能,以此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虽然我国不同阶段土地政策的价值导向有所差别,但是均围绕着解放土地生产力、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主线,表明农地政策改革遵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和国家依靠人民、实事求是、坚持政策效果由人民检验的政治立场。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村土地政策 以人民为中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荣材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历史进程的逻辑起点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各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逻辑起点,形成了一系列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的经济思想或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过渡时期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在破解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了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点的经济思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宁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实践中,“自上而下资源输入”与“自外而内资本下乡”的外源驱动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亟需依托中坚农民实现向内生发展模式的转换。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组织发展逻辑、资源对接逻辑与利益联结逻辑三重理论逻辑。具体来说,中坚农民以其个体性发展引领激活农业农村整体性发展、以其关键群体的引领性发展重塑农村公共性以及以其高质量发展能力强化小农利益联结的系统性能力。为此,中坚农民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道路为引领,构建中坚农民发展联合体,发挥中坚农民的发展与稳定功能以及塑造中坚农民利益整合联结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