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2)
- 2023(11898)
- 2022(9665)
- 2021(8794)
- 2020(7523)
- 2019(16864)
- 2018(16826)
- 2017(32688)
- 2016(17511)
- 2015(19520)
- 2014(19124)
- 2013(18968)
- 2012(17055)
- 2011(15183)
- 2010(15815)
- 2009(14834)
- 2008(14917)
- 2007(13742)
- 2006(12102)
- 2005(10932)
- 学科
- 业(87644)
- 济(80962)
- 经济(80872)
- 企(70613)
- 企业(70613)
- 管理(61874)
- 农(45904)
- 方法(38011)
- 农业(30569)
- 数学(30399)
- 数学方法(29870)
- 业经(29586)
- 财(24494)
- 务(18215)
- 财务(18184)
- 财务管理(18168)
- 中国(18035)
- 企业财务(17161)
- 技术(17039)
- 制(16450)
- 策(15477)
- 理论(14320)
- 贸(13818)
- 贸易(13810)
- 划(13769)
- 易(13448)
- 体(13042)
- 和(12928)
- 地方(11980)
- 经营(11340)
- 机构
- 学院(259250)
- 大学(248471)
- 济(111758)
- 经济(109773)
- 管理(108180)
- 理学(93849)
- 理学院(93075)
- 管理学(91456)
- 管理学院(91029)
- 研究(77813)
- 中国(63644)
- 农(57208)
- 京(50281)
- 财(49997)
- 科学(46923)
- 农业(43723)
- 业大(42566)
- 江(40341)
- 财经(40017)
- 所(38701)
- 中心(37730)
- 经(36359)
- 研究所(34916)
- 经济学(32934)
- 经济管理(31670)
- 州(31104)
- 北京(30574)
- 经济学院(30029)
- 商学(29489)
- 商学院(29232)
- 基金
- 项目(172472)
- 科学(138452)
- 基金(127622)
- 研究(125906)
- 家(110557)
- 国家(109509)
- 科学基金(96568)
- 社会(83184)
- 社会科(78806)
- 社会科学(78785)
- 省(69755)
- 基金项目(67676)
- 自然(62572)
- 自然科(61264)
- 自然科学(61250)
- 自然科学基金(60205)
- 教育(56420)
- 划(56131)
- 资助(51708)
- 编号(51202)
- 业(39181)
- 创(38793)
- 成果(38313)
- 部(38201)
- 重点(38144)
- 发(37632)
- 创新(35449)
- 国家社会(34648)
- 课题(33625)
- 制(33401)
- 期刊
- 济(128711)
- 经济(128711)
- 研究(69696)
- 农(59791)
- 中国(47994)
- 管理(41391)
- 农业(40309)
- 财(40123)
- 科学(36870)
- 学报(36366)
- 大学(29000)
- 业经(28918)
- 学学(28109)
- 技术(25011)
- 融(24509)
- 金融(24509)
- 业(21396)
- 财经(19398)
- 教育(19055)
- 经济研究(18882)
- 问题(17242)
- 经(16741)
- 技术经济(15971)
- 统计(14404)
- 农村(14122)
- 村(14122)
- 农业经济(13848)
- 策(13846)
- 世界(13417)
- 商业(13388)
共检索到378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飞 曾福生
文章基于2000—2013年中国29省、区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选取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值)作为转换变量,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旱涝保收比率(旱涝保收面积/耕地面积)作为转换变量的替代变量对模型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规模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非线性关系,发生门槛转换的位置为54.72%;当跨越门槛位置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由正向转变为负向,转换过程相对缓慢。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文明 胡海波 黄飞
基于动态性视角,运用系统性广义矩估计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规模理论模型,依据2000-2013年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省级面板数据,考量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规模效应,北方地区规模效应明显强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正由规模经济向规模不经济转变.鉴此,应转变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区域投向与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投向,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文明 胡海波 黄飞
基于动态性视角,运用系统性广义矩估计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规模理论模型,依据2000-2013年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省级面板数据,考量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规模效应,北方地区规模效应明显强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正由规模经济向规模不经济转变.鉴此,应转变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区域投向与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投向,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文明 胡海波 黄飞
基于动态性视角,运用系统性广义矩估计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规模理论模型,依据2000-2013年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省级面板数据,考量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规模效应,北方地区规模效应明显强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正由规模经济向规模不经济转变。鉴此,应转变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区域投向与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投向,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琦 王琴梅
发展数字贸易是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可对我国数字贸易乃至出口贸易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0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和出口贸易绩效,利用LSDV估计法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理。根据特征事实,样本期内,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仅2021年出现小幅下滑,且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区均值呈阶梯状分布,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出口贸易绩效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呈上下波动态势,地区均值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呈阶梯状递减态势,省份均值在东部地区普遍较高,在西部地区普遍较低,且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差异大小不同,东部地区差异最大,西部地区差异其次,中部地区差异最小。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出口贸易绩效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强于在东部地区,在2002—2011年不显著,在2012—2021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产业融合效应、成本节约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绩效提升;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其提升作用增强。因此,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贸易基础;缩小数字基础设施地区差异,释放数字贸易红利;拓展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驱动数字贸易高效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施震凯
本文基于卫星监测的PM2.5浓度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从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维度衡量了交通基础设施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增长能够有效降低雾霾污染程度,即便是在考虑了诸多其他因素时,这种影响效应也能被显著地识别出来。在区分不同交通模式后,发现公路运输是雾霾污染的重要来源,但以铁路、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则有效缓解了雾霾现象,这一结论在各地区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雾霾污染 贝叶斯模型平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穷志 陈澄
文章以省域异质性为研究视角,在面板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构建ECM模型,以PMG方法研究了省际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效应。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考虑地方异质性导致的短期效应差异化前提下,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平均短期影响并非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省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有一个收敛的显著正向关系。此外,资本存量、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也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有不同效应。
关键词:
省域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PMG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金花 朱承亮
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微观企业创新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逐步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进一步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提质增效。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强化企业数字化投资和数字技术应用双重路径促进企业创新;且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越高越不利于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提质增效和非制造业企业创新增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成熟期企业创新提质增效,而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创新提质增效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拓展了数字基础设施微观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对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创新提质增效的赋能效应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飞 曾福生
基于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的空间杜宾模型,分别采用邻近空间、地理距离空间和经济空间作为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空间权重条件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农业产出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3农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要强于粮食平衡区和粮食主销区,同时粮食主产区内部各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也存在分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恒林
地处苏北的盐城市盐都区不断加大农业投入,自2011年首次超过亿元以来,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为2.3亿元、2.9亿元和3.2亿元,巨额投入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此,笔者对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应建议。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一)项目种类多而散,项目重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胡鞍钢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验证,而国内有关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和溢出效应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收集中国各省份1988—2007年的面板数据来验证三大网络性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能源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所决定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将会继续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从而形成未来我国持续、稳定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外部性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晶 晋乐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齐增,进口呈现明显价差推动型特征。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农业基础设施的产出增长效应,但在当前关税等边境保护水平较低的开放市场中,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而非产量成为影响贸易的关键。本文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探寻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及其路径,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实证检验了促进生产率增长是基础设施降低私人粮食成本的重要路径。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增加1%,水稻、小麦与玉米的私人生产成本分别下降0.02%、0.05%和0.1%,且节本效应逐年凸显;基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晶 晋乐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齐增,进口呈现明显价差推动型特征。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农业基础设施的产出增长效应,但在当前关税等边境保护水平较低的开放市场中,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而非产量成为影响贸易的关键。本文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探寻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及其路径,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实证检验了促进生产率增长是基础设施降低私人粮食成本的重要路径。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增加1%,水稻、小麦与玉米的私人生产成本分别下降0.02%、0.05%和0.1%,且节本效应逐年凸显;基础设施分别贡献水稻、小麦、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12%,19%和34%,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在中、西部地区对主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促进效用优于东部地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蒋冠宏 蒋殿春
本文基于2000-2007年29个省区的21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依赖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并构建倍差(different-in-different)非线性计量模型,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检验了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化配置问题。通过检验我们发现,交通、邮电信息类基础设施对产业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能源基础设施对产业增长影响不显著。进一步检验,我们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存在配置扭曲现象,而邮电信息基础设施与产业优化配置明显。最后,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结论仍然稳健。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依赖 产业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斯林 周荣华 武文博 余红心
本文选取2013~2020年省级高技术产业数据,通过门槛模型,从产业规模和人才供给视角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虹吸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对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有显著促进效果;(2)当地区的产业规模以及在校大学生数量低于某一门槛值,数字基础设施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促进效果会转为抑制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于产业规模较大且人才供给充足地区,应重点加强科创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产业规模较小且人才供给匮乏地区,由于“虹吸效应”,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将不可避免地被进一步压缩,因此政府更应关注其他民生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