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82)
- 2023(14520)
- 2022(11983)
- 2021(10936)
- 2020(9135)
- 2019(20525)
- 2018(20143)
- 2017(38829)
- 2016(20976)
- 2015(23453)
- 2014(23340)
- 2013(23149)
- 2012(21295)
- 2011(19021)
- 2010(19434)
- 2009(18007)
- 2008(17771)
- 2007(15946)
- 2006(14147)
- 2005(12543)
- 学科
- 济(100035)
- 经济(99929)
- 业(89716)
- 企(71171)
- 企业(71171)
- 管理(65384)
- 农(51100)
- 方法(39509)
- 业经(34330)
- 农业(34149)
- 数学(31320)
- 数学方法(30907)
- 地方(25897)
- 财(25820)
- 中国(22705)
- 技术(19502)
- 制(17799)
- 务(17548)
- 财务(17527)
- 财务管理(17515)
- 企业财务(16495)
- 理论(16273)
- 和(15878)
- 策(15757)
- 划(15109)
- 学(14546)
- 贸(14319)
- 贸易(14311)
- 体(14124)
- 产业(13943)
- 机构
- 学院(304351)
- 大学(291007)
- 济(128193)
- 经济(125681)
- 管理(122195)
- 理学(105576)
- 理学院(104471)
- 管理学(102717)
- 管理学院(102147)
- 研究(97139)
- 中国(76379)
- 农(63108)
- 京(59898)
- 科学(58982)
- 财(55282)
- 江(48655)
- 业大(48205)
- 所(48141)
- 农业(47892)
- 中心(46369)
- 财经(43674)
- 研究所(43568)
- 经(39431)
- 范(39375)
- 师范(39101)
- 州(38485)
- 经济学(37550)
- 北京(36462)
- 经济管理(35516)
- 院(34784)
- 基金
- 项目(204752)
- 科学(163920)
- 研究(154312)
- 基金(147646)
- 家(126788)
- 国家(125518)
- 科学基金(110007)
- 社会(100149)
- 社会科(94593)
- 社会科学(94569)
- 省(86105)
- 基金项目(79208)
- 自然(69069)
- 教育(68834)
- 划(68190)
- 自然科(67477)
- 自然科学(67467)
- 自然科学基金(66250)
- 编号(64412)
- 资助(57930)
- 成果(49223)
- 发(47799)
- 重点(45614)
- 创(45432)
- 部(44225)
- 课题(43591)
- 业(41833)
- 创新(41695)
- 国家社会(40981)
- 制(39353)
- 期刊
- 济(153111)
- 经济(153111)
- 研究(83801)
- 农(66235)
- 中国(60341)
- 管理(45198)
- 农业(45047)
- 科学(43065)
- 财(42871)
- 学报(41160)
- 业经(33452)
- 大学(32873)
- 学学(31498)
- 技术(29723)
- 教育(28661)
- 融(27306)
- 金融(27306)
- 业(23220)
- 经济研究(21186)
- 问题(21024)
- 财经(20401)
- 经(17765)
- 技术经济(17747)
- 资源(16217)
- 版(15709)
- 农业经济(15701)
- 农村(15685)
- 村(15685)
- 现代(15292)
- 世界(15080)
共检索到452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忍 张昕 林元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农业发展专业化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探索农业型专业村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巩固深化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价值。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利用核密度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揭示全省范围内农业型专业村的地域空间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并基于农业型专业村发展的影响机制,凝练并提出专业村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结果表明:(1)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按照其主导性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可划分为4个大类和22个小类,其中瓜果种植型专业村占比最大,主要集中分布于省域内城市近郊及远郊地域。(2)农业型专业村的形成发展、类型分化与形态规模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历史延续性,资源禀赋与市场条件是农业型专业村形成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3)本土化品牌塑造、现代数字技术引入、资本与资源融合、现代化经营以及绿色生态化生产,是通过专业村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面,顾及地方多因素、多主体和多重效应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戈大专 周礼 龙花楼 乔伟峰 李裕瑞
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转型成为解析区域乡村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窗口。科学诊断中国传统农区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及其存在的核心问题,可为调控农业生产政策和完善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论文以中国传统农区黄淮海地区为例,以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划分为突破口,系统诊断不同农业生产转型类型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方案。研究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尺度分析法是分析农业生产转型阶段差异的有效手段;空间弹性视角下,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转型类型可以划分为传统农耕型、现代市场型和城郊休闲型3类;传统农耕型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农业劳动力转型的失调、缺乏核心产业支撑及实际城镇化率较低是限制乡村有序转型的关键问题;现代市场型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状态和小农户的有效组织是当前亟需突破的难题;城郊休闲型地区完善农户的市场参与方式和降低资本风险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各转型类型的差异化问题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占辉 杨雅涵 乔家君 朱肖勇 江孝君
“人”是乡村生产发展的主体,从人口演变视角揭示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及其驱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XGBoost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县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时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可划分为空废型、衰败型、衰退型、衰弱型、增长型等5种地域类型,其中,衰败型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2010年的16%增长到2010—2020年的39%;衰弱型的降幅最大,由29%下降到12%。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正向变化最大的为中游的衰败型(增幅为43个百分点),负向变化最大的为下游的衰弱型(降幅为34个百分点)。(2)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时空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特征逐渐显现,增长型和衰弱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萎缩,衰败型空间分布呈扩张态势,衰弱型和衰败型逐渐向黄河上游集聚。(3)从黄河流域整体看,不同阶段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但县域城镇化、地形等因素一直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上游地区受县域城镇化的影响一直较大,对中游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由2000—2010年的县域城镇化演变为2010—2020年的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地形对下游地区的作用更大。(4)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的空间差异大,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流域差异显著,各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务必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良性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新年 王世福 赵渺希 温馨
基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离不开地域类型的甄别。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规划导向的判别,并以广东顺德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典型乡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发展基础和发展诉求与规划政策导向相匹配。结果表明:顺德乡村地域包括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生态保育型这三大类和若干小类,对其中3个典型地域类型乡村的村民改造意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 地域类型 规划政策 顺德市 广东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新年 王世福 赵渺希 温馨
基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离不开地域类型的甄别。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规划导向的判别,并以广东顺德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典型乡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发展基础和发展诉求与规划政策导向相匹配。结果表明:顺德乡村地域包括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生态保育型这三大类和若干小类,对其中3个典型地域类型乡村的村民改造意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 地域类型 规划政策 顺德市 广东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花楼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对乡村振兴起着基础性、根本性、关键性作用。当前,乡村产业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其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如何吸引乡村精英回流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居业协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在众多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对策措施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被公认为是乡村振兴最为有效的路径之一,而农业专业村则作为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被给予高度重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单卓然 王兴娥 袁满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关于化肥施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则存在分歧,而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则鲜有研究。为验证上述结论并弥补研究缺失,文章以武汉市7个行政区为数据统计单元,以2007-2017年为数据分析时段,利用SPSS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检验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化肥施用量探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农作物产量及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有近似正向线性促进作用;②多因素共同影响下,武汉市各行政区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呈负相关性;③武汉市各行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增量与农业总产值呈现三次函数关系。研究建议:持续地增投合理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武汉市各行政区当前行之有效的农业总产值提升手段。研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调控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恰当区间时,其对乡村振兴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增量不足或过度新建则有可能给乡村振兴造成反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新荣 唐靖廷 杨勇军 戴化勇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与当前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快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是一项重大课题。尤其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的广东,近年来乡村的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都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本文在研读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农村实地调研,提出这一战略在广东的推进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胜 宋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中国广大农村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总结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区丘陵型国家意大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专家座谈、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作为世界农业发展引领国的意大利农业呈现出个性化、协调化、精细化和艺术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又与意大利农业复兴一脉相承,且其成就的取得与意大利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介组织对农业的保驾护航和农民的自信与自强是分不开的。基于此,笔者从尊重山区农业传统产业与文化、加强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引导山区农民加入协会与科研项目、实现山区农业多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意大利 农业复兴 中国 山区乡村振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莎莎 关兴良 刘彦随 贺超
构建农业地域类型的辨识指标体系,采用农用地动态度、农用地优势度、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1996、2000和2009年106国道沿线样带区农业地域类型的时空格局、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梯度分布规律,并在样带中南部形成"低谷区"。②农用地结构、利用程度与方式变化显著。耕地减少326.17×103hm2,北部快于南部地区,山地丘陵区快于平原农区;园地和林地逐渐向优势区集中,牧草地总体变化不明显;垦殖指数有所下降,耕地承载人口压力日益增加,水浇地面积比重大。③农业仍然是主要部门,其次为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果品、蔬菜生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样带区东部平原县农业优势高于西部山地丘陵县,而牧业比较优势则是西部高于东部,林业比较优势呈由南向北逐渐增强的态势,南部渔业优势突出。④农业投入产出效益逐年递增,且有加速趋势。⑤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演变受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变化、经济增长、技术革新和政策体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各时期的主导驱动机制有所差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仁安
合理的农村区域规划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环境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和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区域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英国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成功经验。研究发现,英美农村区域规划有法律体系健全、支持力度较大、土地使用原则先进以及重视居民参与性等特征。最后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中国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区域规划 农村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芦千文 姜长云
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的农业农村政策经历了从注重建设共同农业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到广泛关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就业和生活、资源环境保护等多元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变过程。目前,欧盟正着力创新竞争导向的多元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构建魅力导向的农村社区发展政策,增强创新导向的农村组织培育政策,完善兼容导向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主要体现为:注重建立城乡平等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框定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自下而上激发各方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增强不同政策之间的互补性,增强政策执行的灵活性、策略性,简化冗余政策、废止过时政策来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关键词:
欧盟 农业农村政策 乡村振兴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云华
纵览农业农村改革四十年的历程,有两条经验最为关键,即赋权和市场化。主要表现在: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自主权;逐步赋予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建立并完善土地经营权市场;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股份权能;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与价格形成机制,从计划管制、双轨制到逐步推进市场化;放开农村劳动力政策,实现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放松农村投资限制,乡镇企业整合凝聚各类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搞活。加快乡村振兴,应进一步赋权,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与集体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制度与交易市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收储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永乐
农村收入分化的出现既有地理区位的客观影响,也不乏政策体系和观念想法的影响。如何盘活村镇既有资源、壮大特色产业,并构建更为积极、开放、多元的政策体系,是减少农民收入差距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但不主张一刀切式的形式趋同,反而鼓励各区域农村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拓展致富道路,着重从产业结构、农业全产业链、非农收入占比和城镇化方面提升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技术融合与功能互补催生农村新业态,以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产业结构升级与合理化调整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以城镇化步伐加速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入市”。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未来政府应优化农村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展农村产业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创新集体经济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