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22)
2023(16489)
2022(13778)
2021(12383)
2020(10683)
2019(24300)
2018(23576)
2017(45590)
2016(24453)
2015(27230)
2014(27120)
2013(27348)
2012(25482)
2011(23055)
2010(23496)
2009(22829)
2008(22358)
2007(20699)
2006(18545)
2005(16650)
作者
(73547)
(61567)
(61375)
(58173)
(38852)
(29637)
(27845)
(24009)
(23280)
(22234)
(20949)
(20744)
(19801)
(19627)
(19330)
(19005)
(18591)
(18041)
(17924)
(17873)
(15421)
(15249)
(15213)
(14326)
(14093)
(13875)
(13873)
(13734)
(12555)
(12536)
学科
(112555)
经济(112425)
(100649)
(80597)
企业(80597)
管理(77017)
(52804)
方法(48173)
数学(37956)
数学方法(37626)
业经(36492)
农业(35583)
(32467)
中国(31108)
(27770)
金融(27768)
(26162)
银行(26117)
(25249)
(24988)
地方(24063)
(22535)
财务(22510)
财务管理(22473)
企业财务(21308)
技术(20515)
(19912)
贸易(19899)
(19316)
(19228)
机构
学院(366378)
大学(357805)
(155286)
经济(152174)
管理(142527)
理学(122172)
研究(121886)
理学院(120891)
管理学(118986)
管理学院(118330)
中国(100074)
(78138)
(74635)
科学(74293)
(71402)
(62699)
农业(60459)
业大(58496)
中心(58255)
(57793)
研究所(56586)
财经(56399)
(50927)
经济学(47019)
北京(46710)
(46040)
(45031)
师范(44513)
(42834)
经济学院(42708)
基金
项目(236901)
科学(186819)
研究(172362)
基金(171958)
(149865)
国家(148405)
科学基金(127438)
社会(111954)
社会科(105920)
社会科学(105888)
(96107)
基金项目(91587)
自然(81306)
自然科(79394)
自然科学(79367)
(78095)
自然科学基金(78039)
教育(76315)
资助(69990)
编号(69284)
成果(54452)
(53864)
重点(53163)
(51752)
(51640)
(49025)
创新(47743)
课题(47459)
国家社会(46168)
科研(45263)
期刊
(182663)
经济(182663)
研究(102369)
(78417)
中国(72125)
学报(57189)
(57097)
科学(55277)
管理(53278)
农业(52594)
(45896)
金融(45896)
大学(43873)
学学(42304)
业经(36176)
技术(31193)
财经(28123)
教育(27994)
(27561)
经济研究(26688)
问题(24679)
(24358)
技术经济(20528)
(19668)
世界(18673)
商业(18137)
(17329)
现代(17277)
统计(16910)
农村(16718)
共检索到554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歌谣  周常春  杨光明  
文章从产业关联程度、融合新业态和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效应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熵值法计算出我国30个省份不同年度的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综合指数。然后在对农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与贫困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贫困减缓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上一期的贫困水平对本期贫困有显著影响,贫困呈现出较强的惯性特点。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赵磊  吴媛  
旅游业与贫困减缓关系的实践认知领先于与此相关的经验研究,主要是因为旅游业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始终未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估,核心关键在于,鲜有旅游文献对贫困进行准确测度。为此,本文在旅游文献中较早引入更加精确的贫困FGT指数,以对中国农村的绝对和相对贫困予以定量识别,然后基于中国199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旅游业与农村贫困减缓关系分别进行全样本和分地区实证检验,进而有效提升了对中国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长期效应检验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除东部地区之外,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分别对农村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具有显著积极的减缓效应,由此更加全面地奠定了旅游业导向型贫困减缓(T LPR)研究在中国案例的可行性;其次,旅游业可以显著降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但在相对贫困层面,旅游业在缩小贫困缺口的同时还伴随着农村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然后,东部地区旅游业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之间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旅游业对农村相对贫困并无影响。另外,旅游业对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规模的减缓效应最大,但也加剧了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差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雅娟  刘强  
借助旅游业发展拉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已成为我国产业扶贫措施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实践中旅游发展对贫困的减缓效应会受环境因素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文章利用平滑变系数模型的设定框架,提出了一个包含潜变量影响的旅游减贫效应测度方法,以更灵活和具有弹性的模型设定体现旅游减贫效应存在的异质性特征。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具有积极的影响效应,且受产业内部发展特征和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减贫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入境游客占比、政策引导下的产业产值密度增长和景区数量增加将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减贫效果;人均GDP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将为旅游消费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更优的宏观环境基础,有利于旅游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效应的发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漪萍  唐林仁  
在构建农旅融合减缓农村贫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匹配CFPS微观数据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数据,测算农村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进而采用包含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的Probit、Tobit模型,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层面验证农旅融合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及内在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农旅融合能够减缓农村收入贫困,但其减缓农村多维贫困效果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旅融合减缓农村收入贫困起正向调节作用,但其对农旅融合减缓农村多维贫困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农村居民工资收入水平和人均资本是减缓农村收入贫困的重要传导机制,但其对农村多维贫困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因此,在深入发展农旅融合时,"因症施策""多措并举"方可有效减缓农村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方成  毛聪玲  
旅游业是否具有贫困减缓效应一直是政府和各种发展机构关注的焦点问题。旅游业与贫困减缓关系的实践认知领先于与此相关的经验研究,主要是因为旅游业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始终未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估。文章基于中国199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旅游业发展水平作为转换变量,利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技术,对旅游业和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旅游业可以显著地减缓贫困,所以旅游业可被视为目的地减缓贫困的有效产业工具。另外,旅游业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存在非线性的旅游业门槛效应。具体而言,旅游专业化与旅游减贫效应显著负相关,而旅游人次比则与旅游减贫效应显著正相关,同时,旅游专业化对贫困的减缓效应要远大于旅游人次比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因此,贫困地区可以通过避免旅游产业收入漏损和增强旅游经济活动频率来保持旅游减贫效应处于高影响状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建交  
以我国1991—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贫困减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对贫困减缓有逐渐增强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旅游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实现。最后文章从发展旅游业配套产业、加强贫困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赵磊  张晨  
自20世纪50年代起,旅游业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逐渐引发广泛的学术探索与理论争辩。本文基于国外经济学相关文献,对旅游业与贫困关系的理论演进、旅游减贫机制、旅游减贫效应检验方法和旅游减贫研究内容分别进行了相应综述。首先,以"旅游业和贫困"为主题,回顾了该领域的理论逻辑进路;其次,对旅游业减缓贫困的直接效应、次级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行了梳理分析;再次,对旅游减贫效应检验方法进行了相应说明;另外,分别基于"绝对性""相对性"和"经济发展"3个分析视角,对旅游业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地文献梳理与归纳。最后,在总结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旅游业与贫困减缓关系的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陶涛  周梅  
本文从农业社会资本投入视角研究了其对农村减贫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业社会资本投入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呈负相关,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作用于减贫。最后提出鼓励农业社会资本投入、减少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方法和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玉丽  马正兵  
发展普惠金融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精准脱贫是党中央确定的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因此,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和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加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2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分析和面板门槛回归分析发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助力减贫的福利影响存在"U型"的多重门槛效应,且无论在哪一门槛区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都显著正向作用于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减贫的福利增益。为此,农村普惠金融助力扶贫需要持续发力。更为重要的是,将农村普惠金融扶贫与教育扶贫结合起来,则教育的脱贫功效和福利增益非常显著。因此要将资金扶贫、教育扶贫和金融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学松  孔荣  
阐释普惠金融减贫机理、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估普惠金融减贫绩效对推进中部地区金融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普惠金融通过金融服务对象的拓展缓解农村地区信贷约束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保险产品的普遍应用提升"因病致穷"等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金融产品成本的削减增强农民使用金融产品的意愿和能力等途径减缓农村贫困。2005年以来中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其综合指数、广度指数和深度指数的均值分别由2005年的0.349、0.284和0.510提升到2014年的0.850、0.898和0.727。在1%置信水平上,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和广度指数每提升1个百分点,农村贫困率分别下降0.151和0.122个百分点,普惠金融深度指数的回归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可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保险等措施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学松  孔荣  
阐释普惠金融减贫机理、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估普惠金融减贫绩效对推进中部地区金融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普惠金融通过金融服务对象的拓展缓解农村地区信贷约束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保险产品的普遍应用提升"因病致穷"等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金融产品成本的削减增强农民使用金融产品的意愿和能力等途径减缓农村贫困。2005年以来中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其综合指数、广度指数和深度指数的均值分别由2005年的0.349、0.284和0.510提升到2014年的0.850、0.898和0.727。在1%置信水平上,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学松  孔荣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周  乔召旗  
本文在对改革初期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特点回顾的基础上,综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反贫困措施。经过30年的扶贫发展,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贫困深度逐渐减弱;基础设施供给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差异有所改善。最后,本文总结了西部地区在减缓贫困过程中创造的公示制度、参与式方法、小额信贷和社区主导发展等扶贫经验。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景帅  张东玲  范伟丽  
农村贫困减缓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基于200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SCC-FE模型和门槛变量二元虚拟变量法,对经济发展和政府干预背景下,金融发展、结构偏差和农村贫困减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和结构偏差对农村贫困减缓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的单一门槛效应。金融发展规模在不同的门槛变量下均表现为减贫效应减弱,金融效率和结构偏差对农村贫困减缓转变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过门槛值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减贫效应逐渐消失,较高政府干预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阻碍了农村贫困减缓。结合研究结论,发展普惠金融、培育农村人力资本和扶持乡村产业发展是农村贫困减缓的有效路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单德朋  余港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农户创业与农村贫困减缓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农户创业减贫效应的短期和长期表现,识别不同行为主体创业行为的减贫效果差异,并给出了农户创业实现贫困减缓的前置条件。研究表明:农户创业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存在时间不一致性,农户创业的减贫效应集中于短期,但由于贫困主体禀赋难以与创业的要素和技能需求形成有效匹配,由之带来的贫困农户创业风险增强了贫困脆弱性;农户创业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的组间异质性,非贫困户创业行为创业绩效更好,减贫溢出效应显著,该结论解释了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差别授信信贷政策的户贷企用和套利现象,鼓励创业扶贫的政策措施应思考扶持谁创业更有助于长期减贫的问题。此外,受教育程度、信贷支持和家庭结构是实现创业减贫的重要前置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