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15)
- 2023(14637)
- 2022(11885)
- 2021(10751)
- 2020(8767)
- 2019(19567)
- 2018(19222)
- 2017(37016)
- 2016(19650)
- 2015(21621)
- 2014(21638)
- 2013(21834)
- 2012(20647)
- 2011(18765)
- 2010(19402)
- 2009(18507)
- 2008(18346)
- 2007(16793)
- 2006(15543)
- 2005(14589)
- 学科
- 济(113031)
- 经济(112919)
- 业(88490)
- 企(70571)
- 企业(70571)
- 管理(66351)
- 农(46968)
- 方法(35587)
- 业经(34009)
- 农业(31674)
- 中国(29279)
- 地方(28242)
- 数学(26948)
- 数学方法(26828)
- 财(26752)
- 制(21024)
- 技术(18622)
- 务(18453)
- 财务(18437)
- 财务管理(18413)
- 企业财务(17462)
- 策(17315)
- 学(17224)
- 贸(16713)
- 贸易(16699)
- 和(16609)
- 体(16530)
- 地方经济(16196)
- 易(16123)
- 发(16032)
- 机构
- 学院(299223)
- 大学(290142)
- 济(142498)
- 经济(140083)
- 管理(117789)
- 研究(105824)
- 理学(99920)
- 理学院(98857)
- 管理学(97820)
- 管理学院(97240)
- 中国(84832)
- 财(62289)
- 京(61117)
- 科学(59242)
- 农(59218)
- 所(53429)
- 财经(48481)
- 江(48318)
- 中心(47779)
- 研究所(47551)
- 农业(44739)
- 经(43791)
- 经济学(43580)
- 业大(43378)
- 经济学院(38977)
- 北京(38863)
- 州(37534)
- 院(37174)
- 范(36961)
- 师范(36646)
- 基金
- 项目(185728)
- 科学(149261)
- 研究(140820)
- 基金(135875)
- 家(116296)
- 国家(115113)
- 科学基金(100569)
- 社会(95143)
- 社会科(90012)
- 社会科学(89989)
- 省(74351)
- 基金项目(71804)
- 教育(61197)
- 自然(60772)
- 划(59647)
- 自然科(59377)
- 自然科学(59365)
- 自然科学基金(58395)
- 编号(56692)
- 资助(53673)
- 发(47159)
- 成果(44608)
- 部(41452)
- 创(41421)
- 重点(41418)
- 业(40325)
- 国家社会(39785)
- 发展(39234)
- 课题(38690)
- 展(38626)
- 期刊
- 济(180629)
- 经济(180629)
- 研究(94090)
- 中国(64646)
- 农(61315)
- 财(49124)
- 管理(48723)
- 科学(41118)
- 农业(41032)
- 学报(38855)
- 融(33925)
- 金融(33925)
- 业经(33595)
- 大学(31400)
- 学学(30194)
- 技术(28044)
- 经济研究(27442)
- 财经(25114)
- 教育(24787)
- 问题(23495)
- 经(21967)
- 业(21628)
- 技术经济(19244)
- 世界(18601)
- 贸(16472)
- 经济问题(15885)
- 商业(15824)
- 现代(15456)
- 农村(15423)
- 村(15423)
共检索到478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政通 顾海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生活提供必备的食物来源,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农业经济增长由生产要素投入、市场摩擦以及技术冲击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对经济结构具有不同影响。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劳动力,其中市场机制与剩余价值转移机制在该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出现不同的结果,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不协调,导致部门间生产率差异较大,且农业的生产率较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浩然 刘悦 刘合光
文章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出增长贡献率作为衡量指标,比较了中美两国农业部门在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发展水平。分析发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出增长贡献率低于美国,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取代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成为农业部门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之间的差异。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小娟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结构性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回顾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发现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路径;集群和分散是区域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因;需求变动是经济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回顾美国、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现状,本文总结了美国和日本经验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四大启示:一是释放消费需求、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释放市场潜能、谨慎运用行政力量;三是研发创新技术、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四是协调区域发展,构建内部升级路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陆铭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三大产业结构如何变化?如何发挥人口的空间红利?为什么要建立统一的大市场?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发生什么变化?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表明,现代化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制造业占比降低而服务业占比提升;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压力下,需要格外注重发掘人口配置的空间红利,引导人口从收入低的地方迁居到收入高的地方;要建设统一大市场,可以更好地让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后工业化时代,消费即生产,家庭生产外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在城市“第三空间”里边消费边创新,城市以生活品质留住人才,这些趋势正在出现。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斌 邹静娴
通过与发达经济体结构转型轨迹进行比对,本文从产业和支出两个维度考察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中国经济在2010-2012年间迈过了工业化高峰期,此后逐步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工业化高峰期后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迎来了高速增长;投入、生产、产品多维度证据显示制造业整体升级步伐较快。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结构趋于平衡。上述这些结构变化与发达经济体走过的历史轨迹高度吻合,表明中国仍在迈向更高收入水平的正常轨道上。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偏低;政府服务占比偏低;城市化率偏低等。这些对比说明中国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城市化之间存在不平衡,后两者落后于前者并形成了经济发展短板,弥补这些短板需要推动"从发展到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型。
关键词:
结构转型 跨国比较 补短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祥汉
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进行战略性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 ,应顺应形势 ,拓展空间 ,发挥作用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金融服务。
关键词:
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戚聿东 褚席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而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驱动和以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中国经济"变道超车"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机遇。文章基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解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方案。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2)从供给侧来看,数字经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增长,即供给体系的优质、高效、多样化,创新体系的网络化、开放化、协同化,制造模式的模块化、柔性化、社会化。(3)从需求侧来看,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变市场投资方向、推动消费升级、培育出口优势来助力"三驾马车"的新动能。(4)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该适应发展阶段演替的基本规律,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根本性转变;强化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结构转型 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卓元
本文认为,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五大失衡问题:一是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倚重第二产业;三是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四是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协调;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文章提出,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第一,转方式、调结构内涵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矛盾积累而有所扩展;第二,转方式、调结构,就要适当放缓经济增速;第三,主要着力于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关键词:
经济结构 结构调整 经济转型 发展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腾 蒋伏心
逐渐兴起与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领域与环节,进而对国家经济结构的常规演化产生可视性冲击。本文深度剖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与作用途径,基于2011-2018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其中数字经济覆盖广度与支持服务程度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积极作用,而数字经济使用深度则抑制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分析传导机制,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影响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作用于收入结构则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结构升级效应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并不明显。基于所得实证结果,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合理升级演化与数字经济纵深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与参考意见。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结构 转型升级 空间计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来会 王磊 安素霞 冯婷婷
持续的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却在普遍经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文章基于1979-2018年的跨国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结构转型对其经济追赶的影响。研究表明:(1)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会抑制其经济追赶,且“过早去工业化”的负面作用更显著,其作用通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渠道实现。(2)发展中国家较高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可以削弱结构转型的负面影响。(3)较低的农业生产率、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劳动力跨梯度转移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4)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比重下降也不利于经济追赶,尤其是会阻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追赶。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合理的产业政策防止“过早去工业化”,并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率、吸引外资、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等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结构转型 “过早去工业化” 经济追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车明诚 王慧颖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消除经济上的二元性 ,逐步实现从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这一过程又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是实现工农并举 ,农业持续、快速、均衡增长的结构基础和制度基础。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我国农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怎样保证农业持续均衡增长。本文通过对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发展过程的分析 ,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段文杰
战略性调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也是一项必须集中精力抓好的中心工作 ,农业大省如何通过推进战略性调整 ,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 ,实现由大省向强省跨越 ,是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为例 ,就现实基础、迫切要求和对策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肖佑成
一、农村卫生经济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农村卫生经济的含义,就其广义来说,是指生产方式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所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农村卫生经济结构的本质属性,即这个概念的内涵;二是由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并反映这一本质属性的全部要素或全部方面的集合即外延。其次,明确农村卫生经济结构在同国民经济结构和整个卫生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农村卫生事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什么是合理的农村卫生经济结构;合理的农村卫生经济结构的标准;以及什么是适应型(正态型)经济结构;什么是偏离型(离异型)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与生产结构的关系等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华 王玮 魏娟
地区发展不均衡是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选取2004~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入对于区域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流出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大规模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的现状,将加剧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同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入与流出对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静
文章在影响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993-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时变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关联性,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在供给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需求端带动消费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强度大于需求结构。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在规模扩张阶段的影响强度有所增强,在提质增效阶段的影响强度最大。最后,研究认为应坚定不移地促进旅游业稳步增长和提质增效,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