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0)
2023(10683)
2022(8678)
2021(7993)
2020(6951)
2019(15659)
2018(15776)
2017(30819)
2016(16755)
2015(18797)
2014(18581)
2013(18349)
2012(16653)
2011(14721)
2010(15265)
2009(14695)
2008(14711)
2007(13474)
2006(12055)
2005(10978)
作者
(47519)
(40108)
(40005)
(37815)
(25285)
(19278)
(17918)
(15857)
(15059)
(14524)
(13605)
(13552)
(13003)
(12675)
(12303)
(12075)
(11686)
(11659)
(11645)
(11394)
(10044)
(9866)
(9851)
(9388)
(9026)
(8997)
(8996)
(8831)
(8146)
(8130)
学科
(85565)
(77668)
经济(77576)
(68656)
企业(68656)
管理(59642)
(45370)
方法(35355)
农业(30293)
业经(28576)
数学(27527)
数学方法(27018)
(23002)
中国(19055)
(17189)
财务(17153)
财务管理(17139)
技术(16587)
企业财务(16166)
(15765)
(15295)
理论(14472)
(13324)
(12931)
贸易(12923)
(12850)
(12720)
(12623)
地方(11378)
经营(11338)
机构
学院(247177)
大学(236121)
(106555)
经济(104737)
管理(102678)
理学(88961)
理学院(88238)
管理学(86617)
管理学院(86208)
研究(74201)
中国(60855)
(55784)
(48346)
(46663)
科学(44248)
农业(42547)
业大(41559)
(38773)
财经(37296)
(37225)
中心(35403)
(33749)
研究所(33420)
经济学(31257)
经济管理(30345)
(30078)
北京(29589)
经济学院(28319)
商学(27595)
商学院(27347)
基金
项目(161396)
科学(129099)
研究(119003)
基金(118315)
(101779)
国家(100760)
科学基金(88975)
社会(77885)
社会科(73528)
社会科学(73507)
(66329)
基金项目(62426)
自然(57406)
自然科(56220)
自然科学(56210)
自然科学基金(55240)
教育(53612)
(52441)
编号(49050)
资助(48610)
(37468)
成果(37134)
(36446)
(35401)
重点(35274)
(35114)
创新(33205)
课题(32335)
国家社会(31895)
(31392)
期刊
(125089)
经济(125089)
研究(66915)
(59105)
中国(48599)
管理(40335)
农业(39865)
(37590)
科学(34849)
学报(34553)
业经(28035)
大学(27913)
学学(27146)
技术(24571)
(23538)
金融(23538)
(20826)
教育(19425)
财经(18294)
经济研究(17994)
问题(16774)
统计(16539)
(15819)
技术经济(15417)
(14724)
农村(14054)
(14054)
农业经济(13759)
世界(13248)
决策(13121)
共检索到366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小苏  
农业劳动力转移量的宏观测定对研究劳动就业的一般规律、制定劳动就业的长远规划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评价现有的测定模型出发,以我国现行统计体系和资料可得性为依据,给出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简单测定方法。一、现有模型的评价和改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量的实际操作型统计模型并不多见,我们仅收集到一种时序资料分析模型,模型如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辅礽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地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转向城镇,这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正产生着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其重要,在我国已有不少著作对它进行了研究。曹阳同志的这本著作独辟路径,专门研究农业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对宏观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本文在一个修正的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影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恩格尔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鲍莫尔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产生了负向影响,资本深化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则逐渐经历了从负到正的转变。未来持续推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需要在继续发挥恩格尔效应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部门资本深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水平,以提高资本深化效应和鲍莫尔效应对推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立新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托达罗人口流迁模型,剖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相关问题,认为经济因素仍然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浅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渐进性是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特点;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工人就业并不产生多大消极影响,相反还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健康转移,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教育模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卫军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转移出去 ,否则 ,二元制经济结构无法根本改变。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是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可供选择的模型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在这两个模型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国情并综合其它因素 ,单纯选择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现实国情 ,对两个模型综合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辉尚  胡晨沛  季勇  李美琪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现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效应日益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仍具有较大潜力。应综合施策,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发挥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牟子平  吴文良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而低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是由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部门存在着工作分摊现象造成的。作者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康就升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加  黄祖辉  
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作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一方面要受制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村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揭示它们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瞿宁武  
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管理瞿宁武打工仔、外来妹逐年增多,已引起人们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有人称赞这种农民流动促进生产发展与市场经济发育;也有人强调这种流动引起了诸多困难和不稳定。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怎样引导和管理这种流动,本文谈一些看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彦平  
本文分析了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产业、地区之间的经济势差,人口基数、人口增长速度及人的素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小苏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转移中城乡就业的统筹等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 一、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内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家和学者几乎人人暗含的立论基础,在国外发展经济学中也并不鲜为人知。这样立论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有失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锡根  吴志冲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推动城镇建设,这是不分社会制度的共同规律。只是由于各国、各个地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情况特点,到来的时间和具体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