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81)
2023(20548)
2022(17270)
2021(16129)
2020(13310)
2019(30551)
2018(30260)
2017(57986)
2016(31347)
2015(35115)
2014(34872)
2013(34834)
2012(32492)
2011(29437)
2010(29756)
2009(27682)
2008(27517)
2007(24602)
2006(22194)
2005(20344)
作者
(90695)
(75598)
(74973)
(71284)
(48166)
(36169)
(33940)
(29620)
(28670)
(27060)
(25815)
(25627)
(24185)
(24007)
(23501)
(23027)
(22297)
(21830)
(21681)
(21647)
(19019)
(18659)
(18176)
(17356)
(16902)
(16807)
(16787)
(16657)
(15181)
(15003)
学科
(139408)
经济(139237)
(107864)
管理(95055)
(88069)
企业(88069)
方法(56567)
(50833)
数学(45952)
数学方法(45537)
中国(41494)
(38073)
业经(37850)
农业(33952)
地方(30024)
(27985)
(27626)
贸易(27605)
(26883)
(26618)
(24053)
财务(23979)
财务管理(23940)
技术(23128)
(22976)
企业财务(22694)
理论(22627)
(21680)
银行(21628)
(20930)
机构
学院(453186)
大学(452955)
(194714)
经济(190923)
管理(179190)
研究(158159)
理学(153516)
理学院(151831)
管理学(149688)
管理学院(148843)
中国(122949)
(97962)
科学(93526)
(88855)
(81001)
(79634)
研究所(71867)
中心(70778)
财经(70124)
(68696)
业大(66645)
(63913)
北京(62591)
农业(62158)
(59603)
经济学(59144)
师范(59079)
(56836)
(54576)
经济学院(53219)
基金
项目(298012)
科学(236146)
研究(222243)
基金(217809)
(189050)
国家(187230)
科学基金(161011)
社会(143561)
社会科(135874)
社会科学(135837)
基金项目(114634)
(114613)
自然(101395)
教育(100029)
自然科(99010)
自然科学(98985)
自然科学基金(97280)
(95834)
编号(90233)
资助(89063)
成果(73962)
(67050)
(66899)
重点(66479)
(62775)
课题(61795)
国家社会(59805)
创新(58167)
教育部(57709)
人文(56316)
期刊
(225901)
经济(225901)
研究(141008)
中国(94402)
(78699)
管理(68745)
(68588)
学报(68417)
科学(65858)
农业(53391)
大学(53148)
学学(50009)
教育(49066)
(45091)
金融(45091)
业经(39400)
技术(39277)
财经(35370)
经济研究(35100)
(30524)
问题(29935)
(28177)
(23929)
技术经济(23884)
世界(23204)
图书(21643)
现代(21387)
(21248)
科技(21070)
国际(20622)
共检索到698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项松林  赵曙东  魏浩  
本文利用中国1995~2009年的贸易数据,研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理论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降低了制造业实际工资,为低效率的老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了无形保护;老产品出口企业国际市场地位的巩固,削弱了潜在生产者进入市场的动机,减缓了研发和出口新产品的进程;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出口增长以老产品集约边际为主。经验研究结果发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确实具有促进老产品出口增长的作用,不利于新产品出口扩大。然而,经济规模、贸易成本、人民币升值、区域经济一体化、外部冲击、语言相通性及政治体制等因素对新老产品出口机制的影响不完全相同,说明实现中国出口增长向以新产品...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舫  
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与启示张舫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地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和地区,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共同存在的现象。二战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长期奴役下,经济发展一分缓慢,农业劳动力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慧京,吴敏一,朱家良,吴国兰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汉川  夏敏仁  
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最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特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个著名模型,即刘易斯模型、费-拉尼斯模型、托达罗乡-城人口迁移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所启迪。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志远  汤倩倩  章元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海关数据库等研究出口机会对流动人口中的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以及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就读概率的影响。利用本地出口产品结构的国际需求变动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出口机会能够显著提高对流动人口中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工资水平及携带子女随迁就读的概率。这表明出口机会不仅会提升发展中国家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工资回报,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投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立新  
本文认为,托达罗的两部门理论主要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间接性,尽管发展城市传统部门会对城市环境和市容造成某些不利影响,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对我国存在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指出,我国应坚持走多元化、浅层次、渐进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发展城市非正规就业,增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发展小城镇,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城镇弹性就业,尽可能地增加农业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家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若峰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潜  刘宇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思考唐洪潜,刘宇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领域向林、牧、副、渔业领域尤其是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趋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劳动力将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其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城...
[期刊] 改革  [作者] 檀竹平  洪炜杰  罗必良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结合全国9省(区)2323个样本农户数据,从距离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距离越远,家庭收入中务工收入占比提高,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出现,均能够强化农户种粮的行为倾向。农户种植结构"趋粮化"是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趋势,并将因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的发育而进一步强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黎明  张诚  
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提高本国的劳动力素质,那么通过其所产生的微观溢出效应, 也即资源配置效应,就可以间接迫使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转移某些更为高端的生产过程,以此获得诸如国际生产分工地位提升、国民福利水平增加、技术引进目标实现及本国环境状况改善等宏观溢出效应,进而达到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正负效应之比的目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经勇  
农业有机构成与劳动力需求变化规律,决定着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于国民经济的非农业化。尽管存在着严重的弱点,以乡镇企业为载体仍然是目前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题渠道。从长远看,我们应当把建设农村小城镇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吸收、消化剩余农业劳动力的两条不可缺少的渠道。与此相联系,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