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85)
- 2023(17529)
- 2022(14411)
- 2021(13258)
- 2020(11247)
- 2019(25393)
- 2018(25165)
- 2017(47826)
- 2016(26239)
- 2015(29544)
- 2014(29202)
- 2013(29323)
- 2012(26948)
- 2011(24170)
- 2010(24164)
- 2009(23003)
- 2008(23153)
- 2007(21075)
- 2006(18689)
- 2005(16980)
- 学科
- 济(115733)
- 经济(115599)
- 业(99208)
- 管理(82072)
- 企(80403)
- 企业(80403)
- 方法(50198)
- 农(49268)
- 数学(41131)
- 数学方法(40844)
- 业经(34471)
- 财(33595)
- 中国(32775)
- 农业(32310)
- 制(23798)
- 贸(23580)
- 贸易(23568)
- 易(23010)
- 务(22492)
- 财务(22462)
- 财务管理(22426)
- 企业财务(21250)
- 学(20616)
- 地方(19935)
- 技术(19897)
- 和(18497)
- 策(18453)
- 体(17707)
- 划(17424)
- 银(17419)
- 机构
- 学院(387563)
- 大学(382962)
- 济(168893)
- 经济(165957)
- 管理(149442)
- 研究(133428)
- 理学(128787)
- 理学院(127426)
- 管理学(125587)
- 管理学院(124882)
- 中国(104928)
- 农(84884)
- 科学(81770)
- 京(80355)
- 财(74905)
- 所(69390)
- 农业(66239)
- 业大(63727)
- 研究所(63049)
- 中心(60945)
- 财经(60064)
- 江(58996)
- 经(54738)
- 经济学(52335)
- 北京(50212)
- 经济学院(47417)
- 院(46430)
- 范(46340)
- 州(45843)
- 师范(45771)
- 基金
- 项目(255639)
- 科学(201384)
- 基金(187937)
- 研究(182619)
- 家(165950)
- 国家(164451)
- 科学基金(139967)
- 社会(119884)
- 社会科(113434)
- 社会科学(113401)
- 省(99686)
- 基金项目(99598)
- 自然(90037)
- 自然科(88011)
- 自然科学(87979)
- 自然科学基金(86488)
- 划(83469)
- 教育(81280)
- 资助(75453)
- 编号(72062)
- 重点(57580)
- 成果(57267)
- 部(57076)
- 发(56315)
- 创(55103)
- 业(52436)
- 创新(51049)
- 国家社会(50709)
- 科研(49253)
- 课题(48880)
- 期刊
- 济(191743)
- 经济(191743)
- 研究(109938)
- 农(83526)
- 中国(76022)
- 学报(65688)
- 科学(60471)
- 财(59566)
- 农业(56411)
- 管理(55596)
- 大学(49249)
- 学学(47217)
- 融(38045)
- 金融(38045)
- 业经(35995)
- 技术(32012)
- 业(30982)
- 财经(30354)
- 经济研究(30265)
- 教育(29727)
- 问题(26319)
- 经(26237)
- 世界(21437)
- 技术经济(21370)
- 贸(20909)
- 版(20753)
- 商业(18307)
- 国际(18160)
- 现代(17766)
- 科技(17714)
共检索到5788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肖雅雯 杨一单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相互影响和关联,两者共同驱动着中国粮食生产变化。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粮食生产,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采用Kaya恒等式模型构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联合影响下的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它们分解为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装备效应和效率效应,揭示了四大效应对2003—2018年中国及其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变化层面,数量效应都明显抑制了粮食生产,而规模效应和装备效应则显著促进了粮食生产,两者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突出;2)2003—2018年,效率效应对全国层面的粮食生产由负向抑制变为正向驱动,对省域层面的24个省区呈现明显的负向驱动作用。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建议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稳定其农业生产队伍,进一步强化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因地制宜地促进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晓时
基于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进程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每下降1%可以促使农机总动力增长1.85%;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样对农业机械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农户农机投入每增加1%,农机总动力将分别增加0.32%、0.18%;考虑南北方种植结构、地形差异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同样显著。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晓时
基于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进程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每下降1%可以促使农机总动力增长1.85%;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样对农业机械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农户农机投入每增加1%,农机总动力将分别增加0.32%、0.18%;考虑南北方种植结构、地形差异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同样显著。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晓时
基于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进程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每下降1%可以促使农机总动力增长1.85%;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样对农业机械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农户农机投入每增加1%,农机总动力将分别增加0.32%、0.18%;考虑南北方种植结构、地形差异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同样显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祝华军
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业机械装备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农业劳动力空缺,并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同时指出,为保证社会稳定,需要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机械化 协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佳虹 王成军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利用2003—201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LSDV、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计量方法,测算农业劳动力错配指数,分析农业劳动力错配程度的时空差异,探讨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及地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错配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时间上,2003—2017年中国农业劳动力错配程度由0.63降为0.32,整体配置呈现越来越合理的状态,且2011年之后错配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在空间上,东部地区年均农业劳动力错配程度为0.73,中西部错配程度为0.33,严重错配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农业机械化能显著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且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表现为农业机械化主要改善东部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错配,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较小。此外,农业工资水平和农产品价格水平均能有效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因此,提出要因地制宜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农业高效产业配置,保障农业就业人员基本工资,有效推动农产品生产交易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帆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使得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完成机械对人工的替代,可有效应对农业劳动力匮乏对农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打牢基础。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组织服务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门类品种存在缺陷等。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提出优化农业机械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农机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等对策,以提高农业系机械化服务效果。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振亚 王树进
本文采用江苏省1983~200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农业劳动力人均膳食能量节省与人均农机动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人均膳食能量节省与人均农机动力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提高人均农机动力水平对增加人均膳食能量节省都有明显的正效应;短期内人均农机动力变化是人均膳食能量节省的Granger原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能还导致了农民膳食能量结构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谷成 李烨阳 周晓时
农业机械化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因果关系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200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对三者之间的作用逻辑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机械化与劳动力转移均可显著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中,机械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收入增长,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部分地"间接作用于非农收入增长;劳动力转移则直接作用于非农收入增长。本文认为,农业机械化和劳动力转移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两大抓手,不可偏废;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和节奏,不可颠倒前后因果次序,否则可能发生对农业比较优势的偏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振 马庆超 孔祥智
本文以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机械化衡量指标,以1998—2012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工具变量的估计方法,重新测算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机械化衡量指标时,1998—2012年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度为21.59%,以机耕、机播、机收三者乘积为机械化衡量指标时机械化对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度达72.5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超 朱满德 陈其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显著增长,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作为一种高效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推动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区域种植结构呈"趋同化""趋粮化"发展;促进了种粮主体、农机投资和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兼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等多方式增收。通过农业机械化投资,以投资锁定效应、沉淀成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和粮食规模经营;并以劳动节约、效率提升实现了节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基础竞争力,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已经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予以补贴,不失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可选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田梦君 熊涛 张鹏静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致使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耕地抛荒现象越发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劳动力转移如何影响耕地抛荒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三期面板数据,使用面板Probit、面板Tobit模型研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抛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抛荒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显著增加了耕地抛荒行为、提高了耕地抛荒率。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削弱了劳动力转移对耕地抛荒的正向影响,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相比当地劳动力转移,外地劳动力转移对耕地抛荒的影响更显著;农业机械化的调节效应存在地势差异性,仅在平原地区起作用。因此,抑制耕地抛荒要增加农业收益,加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要根据村庄地势类型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覃朝晖 裴雪可 余思明 黄正伟
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影响,采用2014—2021年中国1 610个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2)门槛效应分析表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数字经济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作用边际递减;3)数字经济通过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4)异质性分析表明,与所属地级市距离较远、土地经营规模小、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效果更明显。由此,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和实施差别化农机策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游良志
利用1978-2015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利用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测算出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弹性变化的原因,论证农业机械对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两者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不显著。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农机具购置补贴不仅使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变强,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1978-2015年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善浪 叶炜 张丽华
传统理论认为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通过替代效应引致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然而这种效应在中国并不明显。本文首先从收入效应、教育效应与结构效应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04—2012年中国25个省份种植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改进了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分别计算了种植业各投入要素之间的CPE替代弹性与MES替代弹性。结果表明,考虑了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之后,劳动力与机械投入之间的CPE替代弹性与MES替代弹性均分别为0.469及0.529,小于仅考虑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结果。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并不能显著的提高农业机械投入水平。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因素解释了部分机械投入的增长。
关键词:
选择性转移 农业机械化 替代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