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04)
2023(13527)
2022(11109)
2021(10467)
2020(8866)
2019(20014)
2018(19875)
2017(37865)
2016(20647)
2015(23413)
2014(23213)
2013(23315)
2012(21834)
2011(19697)
2010(20235)
2009(19492)
2008(19909)
2007(18140)
2006(16559)
2005(15482)
作者
(58678)
(49417)
(49194)
(46775)
(31449)
(23429)
(21988)
(19028)
(18780)
(17846)
(17064)
(16693)
(16088)
(15698)
(15461)
(15020)
(14447)
(14350)
(14284)
(13956)
(12618)
(12090)
(11949)
(11614)
(11184)
(10997)
(10958)
(10908)
(10026)
(9906)
学科
(95776)
经济(95622)
(92333)
(74501)
企业(74501)
管理(71136)
(47480)
方法(39279)
业经(31329)
农业(31321)
(31249)
数学(30390)
数学方法(30066)
中国(28200)
(22841)
(21342)
财务(21316)
财务管理(21286)
企业财务(20201)
(19266)
贸易(19253)
(18809)
技术(17654)
(17628)
(16823)
理论(16373)
(15924)
银行(15900)
(15892)
(15686)
机构
学院(310175)
大学(307426)
(142074)
经济(139676)
管理(122498)
研究(104871)
理学(104369)
理学院(103359)
管理学(102048)
管理学院(101473)
中国(87593)
(67413)
(64674)
(59831)
科学(57993)
(52861)
财经(52780)
(49006)
中心(48388)
(47997)
研究所(47007)
农业(45454)
经济学(44188)
业大(43936)
北京(41267)
经济学院(39804)
财经大学(38696)
(38454)
师范(38203)
(38044)
基金
项目(191598)
科学(154330)
研究(145707)
基金(143417)
(122762)
国家(121530)
科学基金(105765)
社会(98014)
社会科(92631)
社会科学(92608)
基金项目(74680)
(72549)
教育(65275)
自然(64539)
自然科(63130)
自然科学(63112)
自然科学基金(62085)
(59961)
编号(58522)
资助(58501)
成果(48633)
(45175)
重点(42500)
(41890)
(41748)
国家社会(41543)
(40596)
教育部(39385)
课题(39254)
(38771)
期刊
(169949)
经济(169949)
研究(98793)
中国(65053)
(61864)
(54497)
管理(47800)
科学(43036)
学报(41833)
农业(41564)
(35864)
金融(35864)
大学(33844)
学学(31877)
业经(31292)
教育(28946)
财经(27624)
技术(25963)
经济研究(25639)
(23980)
问题(23010)
(21789)
世界(19347)
(18762)
技术经济(17793)
国际(16249)
农村(15490)
(15490)
(15335)
经济问题(15076)
共检索到489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熙保  
本文通过把剩余劳动区分为静态剩余和动态剩余 ,将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农业剩余劳动两种对立的观点协调起来。静态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前不存在剩余劳动 ,只是在农业生产责任制推行之后才出现剩余劳动。中国的城乡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 ,向城市迁移的规模较小 ,这种状况是由城乡分割制度造成的。在过去2 0年中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总量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平均是 2 5%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 2 0 %。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栾谨崇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主要是向城镇转移难 ,是实现职业、地域、身份三重转换难。从经济学角度看 ,高昂的转移成本和较低的转移收入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缺乏在城市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根本原因。而政府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不合理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是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转移收入的主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显力  冯兆星  吴喆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大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燕  叶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准着手,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由此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灵芝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有效且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研究、探讨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大规模的转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盛泽中  韩东娥  
在对山西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山西剩余劳动力转移慢、与一些省份相比差距大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城镇建设、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对策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升军  
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主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