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4)
2023(8717)
2022(7000)
2021(6309)
2020(5332)
2019(11819)
2018(11862)
2017(23267)
2016(12312)
2015(13571)
2014(13493)
2013(13548)
2012(12281)
2011(10818)
2010(11198)
2009(10954)
2008(11293)
2007(10517)
2006(9538)
2005(8687)
作者
(33978)
(28963)
(28859)
(26886)
(18159)
(13852)
(12702)
(11279)
(10834)
(10358)
(9793)
(9594)
(9235)
(8907)
(8820)
(8602)
(8331)
(8307)
(8259)
(8233)
(7168)
(7099)
(6991)
(6872)
(6537)
(6467)
(6418)
(6271)
(5840)
(5711)
学科
(81441)
(65412)
企业(65412)
(60316)
经济(60230)
管理(51111)
(44248)
农业(29612)
业经(27488)
方法(24102)
(22736)
(17797)
财务(17791)
财务管理(17784)
企业财务(16910)
数学(16205)
数学方法(16125)
技术(14862)
中国(14425)
(13909)
(13903)
理论(12111)
(11755)
(11588)
(11211)
企业经济(10763)
经营(10503)
(10025)
贸易(10021)
农业经济(9878)
机构
学院(190476)
大学(180693)
(87758)
经济(86418)
管理(82784)
理学(71816)
理学院(71306)
管理学(70656)
管理学院(70327)
研究(54126)
中国(46380)
(44207)
(39378)
(35829)
农业(33167)
财经(31357)
业大(30308)
(29893)
科学(29263)
(28397)
(26135)
中心(25858)
经济学(25828)
经济管理(25427)
经济学院(23347)
商学(23337)
商学院(23156)
研究所(23104)
(22935)
财经大学(22476)
基金
项目(119129)
科学(97136)
研究(92363)
基金(88969)
(74448)
国家(73557)
科学基金(66459)
社会(63416)
社会科(59750)
社会科学(59737)
(48393)
基金项目(47737)
自然(40275)
教育(39703)
自然科(39401)
自然科学(39393)
自然科学基金(38779)
编号(38624)
(37110)
资助(34180)
(32366)
成果(29375)
(28263)
(27103)
(26871)
(26581)
(26257)
国家社会(26250)
创新(25395)
重点(25127)
期刊
(108949)
经济(108949)
研究(52500)
(49567)
中国(36768)
(33552)
农业(33264)
管理(32110)
业经(25660)
科学(24722)
学报(22179)
大学(19088)
(18900)
金融(18900)
学学(18735)
技术(17247)
(16729)
财经(16172)
问题(14780)
经济研究(14631)
(14018)
农村(13588)
(13588)
农业经济(13468)
技术经济(12481)
世界(11945)
教育(11139)
经济问题(10661)
商业(10517)
现代(10397)
共检索到284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占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明  石海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鲍景喜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到近乎可以无限供给的国家。在全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在总数为4.2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又占了97.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测算,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亿多,这还不包括仍滞留在土地上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9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村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个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对此,若不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才良  
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又是它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为以农业为基础就是把大量劳动力禁锢于农业部门是错误的.工业化的涵义之一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只重视资金、技术,忽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农业剩余劳力不能变成现实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阻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方志  张杰飞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模型内生性建模的研究思路及其关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并考虑中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现实,加入"迁移成本"、"城市成本"和"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三个变量,建立了内生的一般均衡模型,深入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取决于"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迁移成本"和"城市成本"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由此得出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9年中,以不变价计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高达8.4%,经济总量增长了4.9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2亿多人告别了绝对贫困。巨大的变化得益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其劳动力需求又取决于非农产业的产值增长、劳动生产率、投资增长率。从这三个因素出发,作者构筑了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除的简单数理模型。以中国改革后的现实资料对模型作实证分析。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萍  
以测算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切入点,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采用统计学软件Eviews,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测算出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析出的速度和数量,并结合云南农业的特点,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