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02)
- 2023(18261)
- 2022(15612)
- 2021(14320)
- 2020(12092)
- 2019(27241)
- 2018(27198)
- 2017(52654)
- 2016(28751)
- 2015(31969)
- 2014(32046)
- 2013(31943)
- 2012(29157)
- 2011(26225)
- 2010(26397)
- 2009(24758)
- 2008(24615)
- 2007(22350)
- 2006(19913)
- 2005(17850)
- 学科
- 济(120389)
- 经济(120217)
- 业(108650)
- 管理(95749)
- 企(90125)
- 企业(90125)
- 方法(51454)
- 农(49427)
- 数学(41526)
- 数学方法(41083)
- 财(38042)
- 业经(35685)
- 农业(33001)
- 中国(30727)
- 制(27866)
- 务(26051)
- 财务(25979)
- 财务管理(25942)
- 企业财务(24701)
- 地方(24378)
- 学(22955)
- 技术(21702)
- 理论(20783)
- 和(20489)
- 体(20351)
- 贸(20034)
- 贸易(20025)
- 易(19469)
- 划(19258)
- 策(19070)
- 机构
- 学院(416424)
- 大学(412740)
- 济(169726)
- 管理(166938)
- 经济(166209)
- 理学(144160)
- 理学院(142632)
- 管理学(140414)
- 管理学院(139643)
- 研究(136393)
- 中国(105023)
- 京(87251)
- 科学(83526)
- 财(80744)
- 农(78695)
- 所(68622)
- 业大(64508)
- 财经(63786)
- 江(63287)
- 中心(62401)
- 研究所(61977)
- 农业(60540)
- 经(57958)
- 北京(54470)
- 范(52245)
- 师范(51790)
- 经济学(50449)
- 州(50230)
- 院(48973)
- 财经大学(46981)
- 基金
- 项目(279090)
- 科学(221305)
- 研究(205628)
- 基金(203983)
- 家(176937)
- 国家(175355)
- 科学基金(151896)
- 社会(131655)
- 社会科(124558)
- 社会科学(124528)
- 省(109624)
- 基金项目(108344)
- 自然(98036)
- 自然科(95734)
- 自然科学(95711)
- 自然科学基金(94023)
- 教育(92877)
- 划(90896)
- 编号(84026)
- 资助(82865)
- 成果(67911)
- 部(61904)
- 重点(61852)
- 发(59721)
- 创(59295)
- 课题(56756)
- 创新(54901)
- 制(54306)
- 国家社会(54231)
- 教育部(53000)
- 期刊
- 济(194947)
- 经济(194947)
- 研究(121687)
- 中国(81779)
- 农(77191)
- 财(64567)
- 学报(64532)
- 管理(62884)
- 科学(60960)
- 农业(52089)
- 大学(49962)
- 学学(47590)
- 教育(40800)
- 融(39406)
- 金融(39406)
- 业经(36097)
- 技术(35561)
- 财经(31772)
- 经济研究(28756)
- 经(27163)
- 业(26828)
- 问题(25805)
- 技术经济(21386)
- 版(21021)
- 科技(19745)
- 现代(19722)
- 理论(19197)
- 商业(18564)
- 世界(18402)
- 财会(18030)
共检索到617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培安 李玉江
本文在定性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因子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基础上 ,对我国省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定量计算和探讨 ,评价了各因子作用强度。
关键词:
区域非均衡性 机制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邸加萍 李玉江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是各国工业化成长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山东、河南作为全国34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前两位的人口大省,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两省面积相仿,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上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从转移地域类型、转移产业类型、转移人口类型、转移时间类型和转移收入5个方面比较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指标体系,对山东、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非均衡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龙飞
我国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世纪之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劳动力最为丰富也是剩余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以及农业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区域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列伟 崔和瑞 李晓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实现合理、健康、持续地转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系统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萍
以测算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切入点,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采用统计学软件Eviews,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测算出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析出的速度和数量,并结合云南农业的特点,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其劳动力需求又取决于非农产业的产值增长、劳动生产率、投资增长率。从这三个因素出发,作者构筑了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除的简单数理模型。以中国改革后的现实资料对模型作实证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方志 张杰飞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模型内生性建模的研究思路及其关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并考虑中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现实,加入"迁移成本"、"城市成本"和"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三个变量,建立了内生的一般均衡模型,深入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取决于"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迁移成本"和"城市成本"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由此得出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许和连 赵德昭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