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218.209.109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98)
2023(20553)
2022(17515)
2021(16158)
2020(13740)
2019(31527)
2018(31564)
2017(60621)
2016(32635)
2015(36322)
2014(36192)
2013(35923)
2012(32867)
2011(29677)
2010(30462)
2009(28682)
2008(28313)
2007(25434)
2006(23146)
2005(20970)
作者
(93601)
(78311)
(77809)
(74374)
(49791)
(37402)
(35092)
(30554)
(29709)
(28336)
(26616)
(26362)
(25181)
(25113)
(24199)
(23950)
(23005)
(22450)
(22402)
(22382)
(19755)
(19345)
(18999)
(18187)
(17593)
(17503)
(17378)
(17208)
(15876)
(15422)
学科
(150972)
经济(150799)
(112509)
管理(102736)
(93705)
企业(93705)
方法(60649)
(50239)
数学(50129)
数学方法(49363)
(39441)
中国(38951)
业经(38801)
农业(33532)
地方(31066)
(29997)
(28838)
理论(25477)
(25402)
财务(25319)
财务管理(25280)
技术(24811)
企业财务(23995)
(23052)
贸易(23033)
(23008)
(22698)
(22311)
(21837)
(21743)
机构
学院(468560)
大学(465791)
(200013)
经济(196016)
管理(185982)
理学(159491)
研究(158916)
理学院(157802)
管理学(155015)
管理学院(154146)
中国(122678)
(99735)
科学(95065)
(92083)
(82220)
(80247)
(72432)
研究所(72149)
财经(71827)
中心(71366)
业大(69287)
(65156)
北京(63444)
农业(62961)
经济学(60244)
(60120)
师范(59606)
(57027)
(56925)
经济学院(53880)
基金
项目(305625)
科学(242144)
研究(226298)
基金(222128)
(192439)
国家(190739)
科学基金(165214)
社会(145025)
社会科(137286)
社会科学(137245)
(120214)
基金项目(116609)
自然(105567)
教育(103462)
自然科(103211)
自然科学(103188)
自然科学基金(101374)
(99209)
编号(92011)
资助(91727)
成果(74981)
重点(68187)
(67544)
(66183)
(65763)
课题(63477)
创新(60888)
国家社会(59817)
教育部(58281)
科研(57181)
期刊
(234111)
经济(234111)
研究(145116)
中国(99353)
(79014)
管理(74488)
(73139)
学报(69899)
科学(66803)
大学(54668)
农业(53011)
教育(52567)
学学(51520)
(45094)
金融(45094)
技术(43969)
业经(39701)
经济研究(36758)
财经(36666)
(31657)
问题(29991)
(28667)
技术经济(26446)
统计(23205)
科技(23035)
世界(22282)
现代(21964)
(21836)
(21553)
理论(21172)
共检索到72270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邹备战  唐靖廷  王光伟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背景是大萧条,凯恩斯经济学政策主张政府全面干预市场经济活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背景则是滞涨,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提出了减税激励企业家投资创业热情的供给改革理论。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什么?如何在农业经济运行中推进供给侧改革措施与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只有对其进行深入地理论解析,才能为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鹤  苏艳娜  王瑞杰  
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差距是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林毅夫等人认为发展战略应该与资源禀赋相吻合,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出现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趋同。他们构造了技术选择指数,使用混合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企图证实这一观点。本文以云南省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在林毅夫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产业结构指数,使用该指数衡量三次产业人均产出结构协调的程度,以云南省经济增长路径为背景,把它与全国和山东省作了一个比较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证实了以下观点:发展战略的偏误,形成的投资结构及其结果———产业产出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只有采取比较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建进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刘建进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专家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估算的数值也从4000多万[1]到2亿多[2],相差甚远。然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隋忠诚,殷立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从已经经历过这一过程的发达国家道路看,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与我国的情况最为相似,因此,对日本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影响转移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回顾和分析,使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经验渐渐清晰起来。对比日本的情况,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日本的经验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于开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表现为供给过剩,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吉元  胡必亮  
一世纪 本世纪50年代初期,阿瑟·刘易斯首先系统地建立起了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模型,对创立发展经济学和制定发展中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正如费景汉、拉尼斯、托达罗等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这一理论模型又有很大局限性。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转出及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对这部分劳动力的吸收,看成是一种毫无障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相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经济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进程,四元经济部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贡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杰飞  李国平  柳思维  
本文将Harris-Todaro模型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相结合,同时赋予农业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建立一个内生的劳动力转移模型:消费结构升级导致其与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之间的张力不断上升,从而驱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基于模型的政策分析表明,单个传统政策措施的经济效果不佳;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只有逐步放松户籍制度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计划生育政策仍具积极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丁霄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菲  
文章以中国1981~2004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辉尚  胡晨沛  季勇  李美琪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现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效应日益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仍具有较大潜力。应综合施策,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发挥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兆生  
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效应问题。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