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7)
- 2023(11428)
- 2022(9082)
- 2021(8476)
- 2020(7342)
- 2019(16474)
- 2018(16492)
- 2017(32206)
- 2016(17272)
- 2015(19466)
- 2014(19331)
- 2013(19009)
- 2012(16980)
- 2011(15104)
- 2010(15551)
- 2009(14975)
- 2008(14960)
- 2007(13758)
- 2006(12296)
- 2005(11179)
- 学科
- 业(89099)
- 济(78140)
- 经济(78014)
- 企(72025)
- 企业(72025)
- 管理(63914)
- 农(45641)
- 方法(35503)
- 农业(30447)
- 业经(29122)
- 数学(27906)
- 数学方法(27389)
- 财(25757)
- 中国(19224)
- 务(19087)
- 财务(19045)
- 财务管理(19027)
- 企业财务(18032)
- 制(17924)
- 技术(16973)
- 策(15392)
- 理论(14468)
- 体(14033)
- 划(13587)
- 贸(13092)
- 贸易(13084)
- 和(13062)
- 易(12772)
- 经营(11614)
- 地方(11387)
- 机构
- 学院(254517)
- 大学(244860)
- 济(110150)
- 经济(108223)
- 管理(107550)
- 理学(93244)
- 理学院(92500)
- 管理学(90975)
- 管理学院(90541)
- 研究(74136)
- 中国(61746)
- 农(52795)
- 财(50039)
- 京(49584)
- 科学(42465)
- 业大(40017)
- 农业(39989)
- 财经(39559)
- 江(39446)
- 所(36145)
- 中心(35873)
- 经(35846)
- 经济学(32344)
- 研究所(32170)
- 经济管理(31206)
- 州(30519)
- 北京(30509)
- 经济学院(29196)
- 商学(29024)
- 商学院(28771)
- 基金
- 项目(164711)
- 科学(132409)
- 研究(123766)
- 基金(121438)
- 家(103428)
- 国家(102392)
- 科学基金(91077)
- 社会(81611)
- 社会科(77105)
- 社会科学(77085)
- 省(66482)
- 基金项目(64058)
- 自然(57801)
- 自然科(56579)
- 自然科学(56567)
- 教育(55884)
- 自然科学基金(55607)
- 划(53039)
- 编号(51497)
- 资助(49352)
- 成果(39556)
- 业(37330)
- 创(37109)
- 部(36767)
- 重点(35691)
- 发(35389)
- 制(34071)
- 创新(33827)
- 课题(33547)
- 国家社会(33514)
- 期刊
- 济(130203)
- 经济(130203)
- 研究(69099)
- 农(56143)
- 中国(51164)
- 管理(42055)
- 财(41425)
- 农业(37739)
- 科学(34151)
- 学报(32220)
- 业经(28755)
- 大学(27063)
- 学学(26171)
- 技术(25223)
- 融(24859)
- 金融(24859)
- 教育(20463)
- 财经(19906)
- 业(19630)
- 经济研究(18440)
- 问题(17409)
- 经(17112)
- 技术经济(15618)
- 农村(14277)
- 村(14277)
- 农业经济(13914)
- 世界(13505)
- 统计(13173)
- 商业(12957)
- 版(12843)
共检索到377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武
一、双梯度连续转移模式的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梯度转移,在我国理论界的讨论中包括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梯度转移两种形式:在产业上,首先进入生产深化程度低、技术要求不高的初级非农产业,进而逐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元春 肖亚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途径。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梯度转移模式 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金平,王恩儒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庆明 庞华 戴丽萍
本文分析了云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归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 ,并着重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种模式。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仙娥 王春艳
本文在比较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同时 ,分析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出现不同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绩效。这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比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慧蓉 钟涨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产业间转移 转移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鹏
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提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是农业生产资源的排斥力、经济利益的诱导力和城乡吸纳力。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工业园区带动型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可为区域经济特点相似的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农业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动因 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邸加萍 李玉江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是各国工业化成长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山东、河南作为全国34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前两位的人口大省,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两省面积相仿,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上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从转移地域类型、转移产业类型、转移人口类型、转移时间类型和转移收入5个方面比较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指标体系,对山东、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非均衡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保江
在中国农村巨大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下,发展乡镇企业被主流观点看成是这种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因为城镇部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从全国情况来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总量中,大约只有12%的劳动力转移到各类城镇部门,而约有88%的劳动力是在农村工业、商业及服务部门实现就业转移的。因此,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点放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上(陈吉元,1994)。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大推进”式扩展已近极限,原有模式的“离土不离乡”对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愈来愈小(陈东琪,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占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