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1)
2023(13018)
2022(10119)
2021(9211)
2020(7380)
2019(16209)
2018(16059)
2017(30850)
2016(16574)
2015(18440)
2014(18370)
2013(17797)
2012(15935)
2011(14045)
2010(14520)
2009(13669)
2008(13961)
2007(12941)
2006(11817)
2005(10866)
作者
(46854)
(39527)
(39392)
(36995)
(24950)
(18991)
(17584)
(15306)
(14983)
(14042)
(13494)
(13085)
(12735)
(12581)
(12161)
(11821)
(11516)
(11496)
(11423)
(11244)
(9845)
(9799)
(9670)
(9205)
(8912)
(8883)
(8814)
(8704)
(7959)
(7855)
学科
(86202)
(73468)
经济(73373)
(68939)
企业(68939)
管理(58446)
(49303)
农业(32974)
业经(32131)
方法(25311)
(22761)
中国(20870)
数学(17380)
数学方法(17257)
(17076)
财务(17049)
财务管理(17033)
技术(16940)
(16740)
企业财务(16087)
(15827)
地方(14610)
(13642)
(13353)
(13234)
理论(13157)
(13045)
(12932)
贸易(12924)
(12573)
机构
学院(243589)
大学(232334)
(103782)
经济(101813)
管理(98558)
理学(84477)
理学院(83735)
管理学(82656)
管理学院(82223)
研究(78517)
中国(63956)
(55172)
(47612)
(46240)
科学(45766)
农业(41613)
(39688)
(38855)
业大(38832)
中心(36737)
财经(36242)
研究所(34868)
(32802)
(30882)
(29841)
师范(29599)
经济学(29551)
北京(29054)
经济管理(28979)
(27934)
基金
项目(157484)
科学(126618)
研究(120218)
基金(114934)
(98709)
国家(97628)
科学基金(85568)
社会(79373)
社会科(74834)
社会科学(74815)
(64335)
基金项目(61224)
自然(52708)
教育(52563)
自然科(51511)
自然科学(51503)
(51275)
自然科学基金(50643)
编号(50421)
资助(43529)
成果(39195)
(37237)
(36510)
(35772)
重点(34994)
(34349)
课题(33549)
国家社会(32748)
创新(32490)
(32254)
期刊
(129691)
经济(129691)
研究(69048)
(60295)
中国(50129)
农业(40646)
管理(38840)
(37416)
科学(35679)
学报(33637)
业经(29782)
大学(27275)
学学(26270)
(25002)
金融(25002)
技术(22432)
教育(21479)
(21076)
经济研究(18044)
财经(17766)
问题(17534)
(15380)
农业经济(15065)
农村(15048)
(15048)
世界(14111)
技术经济(13986)
(13748)
现代(13203)
商业(12666)
共检索到373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媛   窦怡鑫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发展体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一致,改革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横向上呈现广度逐渐拓宽特征,表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界不断向城镇延伸、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基础设施扩展、农业发展方式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变;在纵向上呈现深度日益强化特征,表现为农业发展从数量扩充向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农村从单一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囿于农业本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推动高质量要素流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发展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以此形成更具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蓝红星  王婷昱  施帝斌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主动权要求更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难度更大、资源与生态双刚性约束更强、农民持续增收压力更大,等等。深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杰  苏艺  付娆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以传统农耕社会为起点、以农民利益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指向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是一系列基于中国实际、符合历史规律、蕴含党和人民百年经验智慧的思想体系和实践道路。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乡村振兴五个重点领域为内容体系和以科技创新、城乡融合、改革深化为动力驱动的“一个核心思想+五项重点内容+三维动力驱动”总体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安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形成了涉及和涵盖“地位论”“主体论”“方向论”“本质论”“特征论”“基础论”“动力论”“导向论”等多个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有着特定的理论渊源、实践经验、文化传承和现实依据,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提供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知灼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大业的“基本遵循”、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的“科学指南”和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的“中国智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明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融合以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互为支撑、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方位和独特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潜能充足、前景广阔。农民形态、产业形态、城乡形态三大经济形态的演化,预示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底层逻辑的变动趋向。面向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在产业政策、城乡融合、农村改革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龙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但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下,中国只能走以小农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制度、文化、时代逻辑。从战略方向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统筹小农有序退出、有效成长、有机衔接的多元化道路。从制度属性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推进方式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功能拓展、三产融合、数字赋能的时代化发展道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数农融合”是数字经济与农民主体、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环境的深度融合,是立足于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在理论逻辑上,“数农融合”以“科技-要素-产业范式”在宏观层面重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数字科技渗透在中观层面变革农业农村传统产业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化转型在微观层面优化农业农村现代要素生态系统。就现实逻辑而言,“数农融合”能够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实现以“农富国强”为目标的现代化,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的现代化,新四化同步的现代化,赓续中华农耕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政策逻辑来看,应充分发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作用、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作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作用;充分把握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关系、工农与城乡新型互动关系,多领域全方位地推动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红杰  张旭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若扬   王树梅   梁伟军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若扬   王树梅   梁伟军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全面拓展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在构建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机制检验证实,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其重要的中介传导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人力资本更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呈现出“中西部>东部”的总体态势;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表现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就越明显。分维度估计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更强劲。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远   杨艳平  
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途径,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与治理能力变革。然而,农业农村科技属性不强、涉农资金短板凸显、人力资源难以盘活、农业农村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效果。对此,需遵循科技强农、金融兴农、人才助农、基层联农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扎实推进涉农资金投入、完善优质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传明  宁安宁  贾蓓蓓  张丁一  
文章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呈现逐年缩小趋势,这说明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协调性在逐渐加强。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大;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三个维度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中心右移、主峰高度上升、从双峰向单峰过渡等现象,表明两极化逐步缓解、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长江  袁克忠  
本文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产业经济后果,并提出了6点逻辑性结论或称之为农业现代化设想。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遇春  杜彬恒  刘淑华  
着眼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发展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显得十分紧迫。我国农民教育需求呈现属地化特征符合社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现有农村教育基础和农民教育愿望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社区化创造重要机遇。基于农村妇女地位、角色和职能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需要发展社区职业教育以培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长技艺"农村新主妇为战略重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