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05)
- 2023(17728)
- 2022(14469)
- 2021(13353)
- 2020(11172)
- 2019(25172)
- 2018(24958)
- 2017(49199)
- 2016(26181)
- 2015(29132)
- 2014(29034)
- 2013(28522)
- 2012(25978)
- 2011(22996)
- 2010(23186)
- 2009(21813)
- 2008(21471)
- 2007(19315)
- 2006(17314)
- 2005(15402)
- 学科
- 济(118711)
- 经济(118585)
- 业(103755)
- 管理(87079)
- 企(84972)
- 企业(84972)
- 方法(54109)
- 农(51514)
- 数学(45212)
- 数学方法(44752)
- 业经(36306)
- 财(36234)
- 农业(34211)
- 中国(29903)
- 务(24560)
- 财务(24500)
- 财务管理(24459)
- 企业财务(23270)
- 制(23087)
- 地方(22187)
- 策(21117)
- 贸(20904)
- 贸易(20893)
- 技术(20373)
- 易(20355)
- 理论(18617)
- 和(18108)
- 划(17370)
- 体(17141)
- 银(16828)
- 机构
- 学院(374970)
- 大学(367376)
- 济(163625)
- 经济(160675)
- 管理(155789)
- 理学(134205)
- 理学院(133074)
- 管理学(131164)
- 管理学院(130463)
- 研究(114286)
- 中国(92412)
- 财(77742)
- 京(73964)
- 农(65939)
- 科学(64095)
- 财经(61408)
- 江(57492)
- 中心(56068)
- 经(55893)
- 所(54221)
- 业大(53520)
- 农业(50085)
- 经济学(49855)
- 研究所(48303)
- 经济学院(45297)
- 北京(45230)
- 州(45106)
- 财经大学(45068)
- 范(44019)
- 师范(43659)
- 基金
- 项目(246993)
- 科学(198519)
- 研究(186207)
- 基金(183069)
- 家(155892)
- 国家(154464)
- 科学基金(136715)
- 社会(123209)
- 社会科(116813)
- 社会科学(116788)
- 省(96677)
- 基金项目(96318)
- 自然(85530)
- 教育(84514)
- 自然科(83686)
- 自然科学(83672)
- 自然科学基金(82277)
- 划(78850)
- 编号(76429)
- 资助(74141)
- 成果(61239)
- 部(55611)
- 重点(53831)
- 发(53618)
- 创(53255)
- 国家社会(51639)
- 课题(50470)
- 创新(49161)
- 教育部(48890)
- 人文(48878)
- 期刊
- 济(184018)
- 经济(184018)
- 研究(107687)
- 中国(69249)
- 农(67081)
- 财(62072)
- 管理(59118)
- 学报(49045)
- 科学(48544)
- 农业(45361)
- 融(39667)
- 金融(39667)
- 大学(39652)
- 学学(37602)
- 业经(35993)
- 技术(34638)
- 教育(31187)
- 财经(30495)
- 经济研究(28486)
- 经(26188)
- 问题(24945)
- 业(23339)
- 技术经济(20548)
- 世界(18572)
- 统计(18503)
- 贸(18024)
- 商业(18000)
- 理论(17794)
- 现代(17713)
- 版(17682)
共检索到558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刘俏 龚林青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与重要引擎。基于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提升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即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强于中部与东部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主要通过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对此,应该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抓好政策执行、注意政策倾斜,以提升新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刘俏 龚林青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与重要引擎。基于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提升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即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强于中部与东部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主要通过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对此,应该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抓好政策执行、注意政策倾斜,以提升新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亮 万俊毅
“一村一品”示范政策已成为地方政府推进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一村一品”能有效带动所在村镇农民收入增长,但是否对周边农民增收具有溢出效应尚未明确。本文基于2009-2020年广东省县级面板数据,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模型评估“一村一品”政策对县域农民的增收效应。研究发现:总体来看,“一村一品”认定对县域农民增收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但对农业大县和非农业大县农民收入具有异质性影响,对农业大县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增收效应存在一定长期性,对非农业大县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一村一品”认定能显著促进县域农业发展,但未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从农业大县样本看,“一村一品”能通过推进县域农业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建议认真总结“一村一品”示范政策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一般规律和典型案例,不断扩大政策影响范围,积极探索该政策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多维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悦 吴忠邦 罗连发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本的支撑。本文基于200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农村人力资本作为调节变量,并考虑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滞后性,探究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人力资本均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而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在使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村级数据后仍可得到相同的结论;第二,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机械化促农增收的调节效应受到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为负向调节效应,而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为正向调节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机械化的负向调节作用对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更大的地区效应更大;第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与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和加速提升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针对我国农村可能存在的人力资本结构错配问题,要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匹配并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悦 吴忠邦 罗连发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本的支撑。本文基于200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农村人力资本作为调节变量,并考虑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滞后性,探究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人力资本均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而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在使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村级数据后仍可得到相同的结论;第二,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机械化促农增收的调节效应受到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为负向调节效应,而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为正向调节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机械化的负向调节作用对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更大的地区效应更大;第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与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性。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和加速提升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针对我国农村可能存在的人力资本结构错配问题,要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匹配并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彭代彦 吴扬杰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农地集中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民收入,如果用人均耕地面积标准差和基尼系数衡量的农地集中度再提高10%,被调查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将分别下降1.15%和1.93%,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现阶段的农地集中不是在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尊重农民的农地经营自主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贤 彭晏琳
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本文基于我国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金融科技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与农业服务业发展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积极作用于农民收入增长。同时金融科技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动态非线性关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接入水平相对较高省份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省份的金融科技增收效应更强。因此,为更好发挥金融科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推行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支持政策,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支撑点,强化农村金融科技发展的人力物力保障,夯实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贤 彭晏琳
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本文基于我国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金融科技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与农业服务业发展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积极作用于农民收入增长。同时金融科技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动态非线性关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接入水平相对较高省份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省份的金融科技增收效应更强。因此,为更好发挥金融科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推行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支持政策,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支撑点,强化农村金融科技发展的人力物力保障,夯实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娟琪 李先德 孙致陆
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利用DID模型研究了我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对农户收入增加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主粮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只对政策实施省份的农户种粮收入增加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与其他收入增加对农户总收入增加的带动效应相比,种粮收入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从影响因素来看,通过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已经效果甚微,农户增收仍主要依靠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因此,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行主粮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其对农户种粮收入促进作用的基础上,需要将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宏观经济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协同考虑,通过与其他政策措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相结合来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贵先 胡宝娣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短期的正效应,但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孟德才
以我国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引入DID模型分析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但从政策实施的时期效应来看,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
农村税费改革 农民增收 DID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文婷 刘志彪
数字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城镇化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基于2013-2018年10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农民增收的基本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并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不仅直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间接促进农民增收;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存在显著城镇化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应该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镇化 农民增收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蒋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统筹了城乡发展,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取消了农业税,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先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