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91)
- 2023(17214)
- 2022(14655)
- 2021(13420)
- 2020(11359)
- 2019(25447)
- 2018(25384)
- 2017(49256)
- 2016(26814)
- 2015(29709)
- 2014(29348)
- 2013(29466)
- 2012(26891)
- 2011(24218)
- 2010(24059)
- 2009(22341)
- 2008(22116)
- 2007(19725)
- 2006(17596)
- 2005(15452)
- 学科
- 济(110298)
- 经济(110161)
- 业(104734)
- 管理(86746)
- 企(84795)
- 企业(84795)
- 方法(50762)
- 农(48438)
- 数学(41349)
- 数学方法(40982)
- 业经(34012)
- 农业(32196)
- 财(32091)
- 中国(28052)
- 务(22992)
- 财务(22932)
- 财务管理(22903)
- 制(22809)
- 企业财务(21716)
- 学(21645)
- 技术(20676)
- 贸(20459)
- 贸易(20451)
- 易(19914)
- 地方(19536)
- 和(19342)
- 环境(18976)
- 理论(18696)
- 划(18256)
- 策(17903)
- 机构
- 学院(387997)
- 大学(383124)
- 管理(158596)
- 济(157646)
- 经济(154553)
- 理学(137249)
- 理学院(135865)
- 管理学(133725)
- 管理学院(133049)
- 研究(124943)
- 中国(99076)
- 农(82354)
- 京(80582)
- 科学(79303)
- 财(70999)
- 业大(66193)
- 农业(64016)
- 所(63313)
- 中心(58088)
- 研究所(57811)
- 江(57321)
- 财经(57304)
- 经(52282)
- 北京(49948)
- 经济学(46293)
- 州(45816)
- 范(45672)
- 师范(45144)
- 院(44392)
- 经济管理(43362)
- 基金
- 项目(266323)
- 科学(209005)
- 基金(194472)
- 研究(190450)
- 家(170883)
- 国家(169346)
- 科学基金(145694)
- 社会(121566)
- 社会科(114967)
- 社会科学(114935)
- 省(105261)
- 基金项目(104000)
- 自然(96396)
- 自然科(94175)
- 自然科学(94149)
- 自然科学基金(92506)
- 划(87361)
- 教育(84416)
- 资助(79269)
- 编号(76971)
- 成果(59483)
- 重点(58797)
- 部(57906)
- 创(57060)
- 发(56991)
- 创新(52775)
- 业(52122)
- 科研(51297)
- 课题(51085)
- 国家社会(49894)
- 期刊
- 济(176061)
- 经济(176061)
- 研究(109149)
- 农(80523)
- 中国(69597)
- 学报(65341)
- 科学(59489)
- 管理(57735)
- 财(54486)
- 农业(54340)
- 大学(49310)
- 学学(47488)
- 融(38333)
- 金融(38333)
- 业经(34770)
- 技术(32118)
- 教育(30764)
- 业(28327)
- 财经(27494)
- 经济研究(25996)
- 问题(23564)
- 经(23441)
- 技术经济(20845)
- 版(20150)
- 科技(19734)
- 现代(18420)
- 业大(18027)
- 理论(18012)
- 商业(17983)
- 世界(17044)
共检索到561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森杰 尹忞昊 袁祥州 田云
[目的]探究农业保险能否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促进”,进而提升农业碳生产率。[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未含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农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1%,农业碳生产率平均提升0.049%。(2)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9.1%和24.5%。(3)进一步讨论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业产值占比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012 5,当农业产值占比低于门槛值时,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当农业产值占比超过门槛值时,农业保险会对农业碳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差异化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完善保险条款,探索创新品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环境正外部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森杰 尹忞昊 袁祥州 田云
[目的]探究农业保险能否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促进”,进而提升农业碳生产率。[方法]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研究表明,农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1%,农业碳生产率平均提升0.049%。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保险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9.1%和24.5%。进一步讨论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业产值占比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012 5,当农业产值占比低于门槛值时,农业保险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当农业产值占比超过门槛值时,农业保险会对农业碳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差异化补贴,推动规模化生产;完善保险条款,探索创新品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环境正外部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燕 成德宁 李朋
农业保险是促进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构建2001—2015年全国31个省份的农业投入产出与污染排放面板数据,利用GML指数方法对农业绿色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然后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主要结论有: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农业保险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大于其对绿色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得其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思怡 张启文 刘畅
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农业保险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探讨农业保险对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的影响,对促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部经济地带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动态演进趋势,采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农业保险对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2008—2020年中部经济地带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距,黑龙江、河南和安徽的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山西和江西。农业保险可有效提升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水平,这一结果通过了缩尾处理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提升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水平。因此,基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角度考虑,提出应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依托农业保险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推动农业保险风险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俊聪 王怀明 张瑾
本文基于200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探讨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效应驱动;从地区差异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向作用不明显;另外,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政府财政支农等因素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金绍荣 任赞杰 慕天媛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因此,研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探寻两者演变规律,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系统研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借助中介模型研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保险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保险能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且随着农业保险发展阶段的进阶,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增强;同时,农业保险也显著地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实现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向阳 赵蕾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率和农村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GMM方法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具体分析了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反过来会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型的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东玲 焦宇新
基于贫困陷阱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2—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动态测度了农户家庭的经济韧性。结合省际地区数据测算农业保险发展指数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农户异质性视角考察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对增强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保险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传导路径。按照农业保险发挥的边际效果特征,将农户群体划分为高效型、低效型与无效型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样本期间内不同类型间的农户存在相互转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效型占比不断上升,低效型与无效型占比逐渐下降。当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农业保险才显现出明显的正向效果,且随着农户经济韧性水平的提高,农业保险的边际效果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军 钟彬彬
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普惠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普惠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保障农业稳定生产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普惠保险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普惠保险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中发现,普惠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普惠保险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济文化越发达,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军 钟彬彬
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普惠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普惠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保障农业稳定生产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普惠保险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普惠保险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中发现,普惠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普惠保险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济文化越发达,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其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年际间也伴随一定的波动起伏;农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用物资、稻田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稻田与牲畜养殖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1993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速总体偏慢,年均仅为0.80%,基于其累计值的年际变化可划分为平稳起伏、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等3个阶段;从增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白婉婷 陈建成 侯建 王瑞雪
[目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其中农业是造成碳排放的第二大元凶,占世界农业碳排放量的16%-17%,高于全球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平均水平,这对于我国农业降碳减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中国省级数字化转型数据,系统构建农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非线性动态面板门槛模型,从环境规制视角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异质影响效应。[结果]结果表明:2012-2021年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还不高,但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省际之间差异比较明显。重要的是,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碳生产率的驱动机制存在差异。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会抑制数字化转型提高农业碳生产率的能力,而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并超过临界值时,数字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碳生产率水平。[结论]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存在“临界效应”,环境规制一旦突破了临界规模,将极大促进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这为深度探析农业碳生产率的动力机制、寻求政策优化路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李文秀
在对2004—2016年中国各省份生产服务业开放和农业生产率进行估算的基础上,采用SYSGMM方法探讨了生产服务业开放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服务技术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显著;从细分生产服务业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位居前三位,其后是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从生产服务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系数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相对大于其引进来所带来的影响,而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对小于其引进来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曾杨梅 吴贤荣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