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8)
2023(17529)
2022(14513)
2021(13569)
2020(11098)
2019(24788)
2018(24396)
2017(46275)
2016(25170)
2015(27895)
2014(27243)
2013(26912)
2012(24290)
2011(22039)
2010(22339)
2009(20996)
2008(20961)
2007(18809)
2006(16955)
2005(15480)
作者
(69828)
(58554)
(58255)
(55431)
(37050)
(27961)
(26177)
(22532)
(22134)
(20982)
(20073)
(19427)
(18794)
(18517)
(18372)
(17737)
(17162)
(16907)
(16885)
(16660)
(14668)
(14377)
(14130)
(13322)
(13157)
(13156)
(13142)
(12873)
(11795)
(11650)
学科
(108034)
经济(107907)
(99332)
(81256)
企业(81256)
管理(81097)
(48644)
方法(44501)
数学(35803)
数学方法(35462)
业经(34055)
(33204)
农业(32327)
中国(32140)
(26284)
(22161)
财务(22134)
财务管理(22104)
(21148)
贸易(21133)
企业财务(21001)
(20652)
技术(19888)
(19732)
(19121)
地方(18740)
(18128)
银行(18111)
理论(17544)
(17496)
机构
学院(359937)
大学(351926)
(159713)
经济(156896)
管理(140107)
研究(122965)
理学(120242)
理学院(119041)
管理学(117431)
管理学院(116729)
中国(97917)
(74025)
(73270)
科学(70473)
(68917)
(61432)
财经(58091)
中心(55377)
研究所(55294)
(55079)
(52926)
业大(52865)
农业(52791)
经济学(49073)
北京(46089)
(44599)
师范(44180)
经济学院(44138)
(43753)
(43035)
基金
项目(233190)
科学(186706)
研究(175323)
基金(171829)
(148746)
国家(147375)
科学基金(127731)
社会(115916)
社会科(109755)
社会科学(109725)
(91015)
基金项目(89368)
教育(79807)
自然(79390)
自然科(77611)
自然科学(77594)
自然科学基金(76297)
(75216)
编号(70499)
资助(69392)
成果(56454)
(53125)
重点(52387)
(51925)
(51197)
国家社会(48797)
课题(48700)
创新(47228)
(46624)
(46522)
期刊
(186080)
经济(186080)
研究(110691)
中国(73911)
(69282)
(58944)
管理(55109)
科学(51341)
学报(50961)
农业(46676)
大学(40341)
学学(38418)
(38393)
金融(38393)
教育(37092)
业经(35156)
技术(31621)
财经(29757)
经济研究(29724)
(25846)
(25490)
问题(24646)
世界(20154)
(19902)
技术经济(19667)
(17345)
现代(17260)
国际(17140)
商业(16919)
经济问题(16182)
共检索到551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思博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从供给侧着手,改善农产品结构、优化要素配置、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借鉴亚当·斯密、奥多·W·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经典论述,提出中国农业领域存在"效益性效率低""结构性效率低""制度性效率低"3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探索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优化,两坚持,三探索"供给侧战略路径,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思博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从供给侧着手,改善农产品结构、优化要素配置、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借鉴亚当·斯密、奥多·W·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经典论述,提出中国农业领域存在"效益性效率低""结构性效率低""制度性效率低"3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探索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优化,两坚持,三探索"供给侧战略路径,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明  
新时期我国农业在力争实现"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基础上,还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有效供给、参与国际竞争和建立全球农业新秩序的战略重任。当前,我国农业呈现出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和消费需求三大变化,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传统优势减弱、核心要素不足和品牌影响微弱等重要挑战。为实现新时期农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必须立足国内,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业生产的源头出发解决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推动农业走出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哲  单学鹏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是农民,重点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结构先要转观念,为了提升边际效益,必须率先增加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依托政府主导,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指导,通过教育、医疗和劳动力流动等形式推动新型农民的塑造,继而有效地消解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供给,更好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欣亮  刘飞  任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指导村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村镇发展的影响机理入手,系统分析了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基于村镇发展动力的异质性,将村镇发展划分为自然资源优势型、区位优势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三种大类型以及能源开发型、城镇周边型、交通节点型、特色农业带动型、特色制造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等六种具体类型,进而分类设计了各类型村镇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耿继静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人才。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综合素质不高、流失现象严重、区域分配不均等问题,探索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主要路径,通过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引入政策和措施、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式、统筹规划农业农村人才布局、建立农业农村人才保障体系等途径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农业农村人才和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期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人才基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占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性提升过程。要充分考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与沿线国家形成更好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关系。面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课题,要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支撑与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中国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偏少的特殊国情,中国农业稳定发展特别重要,特别是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在进一步发展中要适当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引导支持畜牧业提高稳定发展水平,对生姜、大蒜、大葱等波动比较大的农产品要加强调控。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命题,重点要放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结合全国已经进行的试点经验,全面提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承包地等的市场化配置水平,确实让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同地同价",让占有土地资源较多的农民通过土地增值适度获得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提高农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获得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占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性提升过程。要充分考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与沿线国家形成更好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关系。面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课题,要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支撑与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中国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偏少的特殊国情,中国农业稳定发展特别重要,特别是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在进一步发展中要适当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引导支持畜牧业提高稳定发展水平,对生姜、大蒜、大葱等波动比较大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向明生  桂富荣  普雁翔  
文章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是驱动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利器,实施品牌战略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品牌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战略工程,需要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企业家型"人才培养、新兴农业产业培育、农产品新品种繁育和新产品研发、国际化品牌龙头企业培育、区域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系统推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振亚  罗其友  刘洋  高明杰  张晴  
[目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该研究旨在寻找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方法]文章运用供求平衡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农产品产量与平衡膳食条件下我国农产品需求量进行比较,进而确定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问题。[结果]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主要存在"三个过剩、两个不足":玉米生产过剩;蔬菜生产隐性过剩;畜禽肉类生产阶段性过剩;高品质农产品供应不足;国产蛋白饲料和奶类等农产品供应不足。[结论]该文据此提出了"蓄产能、调结构、控产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国  冯华  
学界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概念界定、重要性、主要内容、思路等方面,但对全国各地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持续性的研究、实证分析的研究和相关国际经验的研究均需要加强,而研究的学科视野也要进一步拓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邸玉娜  刘艺萌  曹粲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增强农业发展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应基于从投入、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价值链。本文运用国际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业价值链的构成,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并基于对主要国家农业价值链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路径。研究表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调整价值构成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上游价值链优化改善供给质量,通过下游价值链拓展、缓解供需矛盾。调整投入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疏通销售渠道是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亚静  王飞  石祖梁  高春雨  王红彦  毕于运  
[目的]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秸秆资源产出与利用的变动趋势,就如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促进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试验数据检索和定量计算的方法,重点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种业创新、轮作休耕等任务着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产生的影响。[结果]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达到2020年规划期目标时,较2015年可减少玉米秸秆产出1 501万t,同时可为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且玉米全株青贮通过养殖粪污得以过腹还田;若通过作物育种技术将水稻的经济系数提高0.03,可减少水稻秸秆产出1 360万t;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能够减少区域秸秆供应量,且随着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减少秸秆产出的作用将持续增强。[结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减少"无效秸秆"产出,减轻秸秆处置压力,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解决"小秸秆"带来的"大问题"。未来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调减"高产秸秆"作物改种"低产秸秆"或"零秸秆"作物;在充分发挥作物经济产量潜力的同时,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广"低产秸秆"型作物品种、优化"低产秸秆"型高产栽培模式等途径控制作物秸秆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亚静  王飞  石祖梁  高春雨  王红彦  毕于运  
[目的]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秸秆资源产出与利用的变动趋势,就如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促进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试验数据检索和定量计算的方法,重点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种业创新、轮作休耕等任务着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产生的影响。[结果]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达到2020年规划期目标时,较2015年可减少玉米秸秆产出1 501万t,同时可为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且玉米全株青贮通过养殖粪污得以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延平  王雷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这一决策赋予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但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与定向、服务对象、管理和培训体系等方面亟待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变革,坚持面向"三农",并将农民纳入学校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构建政府为主、多主体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培育体系,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