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8)
- 2023(11067)
- 2022(8955)
- 2021(7943)
- 2020(6605)
- 2019(14633)
- 2018(14440)
- 2017(28113)
- 2016(14943)
- 2015(16333)
- 2014(16165)
- 2013(16410)
- 2012(14911)
- 2011(13278)
- 2010(13555)
- 2009(12824)
- 2008(12811)
- 2007(11924)
- 2006(10725)
- 2005(9479)
- 学科
- 业(84464)
- 济(75153)
- 经济(75066)
- 企(66891)
- 企业(66891)
- 管理(53500)
- 农(49849)
- 农业(33314)
- 业经(32710)
- 方法(28996)
- 财(23170)
- 数学(21213)
- 数学方法(21121)
- 技术(18020)
- 中国(17993)
- 务(16228)
- 财务(16224)
- 财务管理(16214)
- 地方(15440)
- 企业财务(15325)
- 制(14995)
- 策(14662)
- 产业(13000)
- 划(12832)
- 农业经济(12729)
- 体(12328)
- 和(11980)
- 贸(11667)
- 贸易(11663)
- 发(11638)
- 机构
- 学院(227698)
- 大学(215679)
- 济(103948)
- 经济(102323)
- 管理(96610)
- 理学(84087)
- 理学院(83376)
- 管理学(82513)
- 管理学院(82098)
- 研究(69512)
- 中国(55505)
- 农(54279)
- 财(43500)
- 京(43113)
- 农业(41019)
- 科学(39574)
- 业大(38580)
- 江(35863)
- 财经(34715)
- 所(34136)
- 中心(33143)
- 经(31380)
- 研究所(30581)
- 经济学(30572)
- 经济管理(29866)
- 经济学院(27939)
- 州(27452)
- 商学(26118)
- 商学院(25912)
- 北京(25887)
- 基金
- 项目(150409)
- 科学(121831)
- 研究(114069)
- 基金(111000)
- 家(94388)
- 国家(93340)
- 科学基金(82959)
- 社会(78105)
- 社会科(73877)
- 社会科学(73858)
- 省(62429)
- 基金项目(60134)
- 自然(50327)
- 自然科(49198)
- 自然科学(49190)
- 自然科学基金(48414)
- 划(48398)
- 教育(48238)
- 编号(46491)
- 资助(42094)
- 业(37142)
- 发(35583)
- 创(35148)
- 成果(34559)
- 部(32937)
- 国家社会(32647)
- 重点(32313)
- 创新(31883)
- 农(31772)
- 制(31111)
- 期刊
- 济(126270)
- 经济(126270)
- 研究(62144)
- 农(60182)
- 中国(43869)
- 农业(40973)
- 管理(36255)
- 财(34736)
- 科学(33058)
- 业经(30370)
- 学报(29908)
- 大学(24798)
- 学学(24388)
- 技术(20544)
- 融(20259)
- 金融(20259)
- 业(20250)
- 问题(17525)
- 经济研究(17385)
- 财经(17032)
- 农业经济(15246)
- 技术经济(14944)
- 经(14944)
- 农村(14813)
- 村(14813)
- 世界(13257)
- 商业(12823)
- 经济问题(12576)
- 版(12573)
- 教育(12518)
共检索到334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武
基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引发要素投入变化影响乡村产业结构的机制,并采用2001—2013年中国216个地级城市的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业人口转移在短期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长期的投入要素替代效应有利于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乡村产业结构;(2)农业人口转移显著提高了农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但人力资本趋于恶化,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3)农业人口转移导致的相对劳动成本变化对东部地区影响更大,而中西部地区乡村产业结构受人力资本的制约更为明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回流和科技投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军 钟彬彬
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普惠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普惠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保障农业稳定生产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普惠保险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普惠保险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中发现,普惠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普惠保险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济文化越发达,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军 钟彬彬
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普惠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理,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普惠保险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保障农业稳定生产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普惠保险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普惠保险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中发现,普惠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普惠保险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济文化越发达,普惠保险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洁瑕 陈佑启 冯建中 朱禎安 赵军
[目的] 准确预测区域农业人口规模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针对传统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时间序列的中期预测的缺点,借助抗噪音迭代模型在中期人口预测方面的优势,将传统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求解问题化为模型参数的非线性问题,推导并完整给出了模型的代价函数关于模型参数的梯度,继而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迭代求解公式,从而构建了改进的自适应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并以黄淮海平原2个典型生态区——曲周县传统农业区和北京市都市农业区为例进行农业人口中期预测。[结果] 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信。传统农业区曲周县的农业人口呈小幅波动性增加且增速趋缓并逐渐趋向于一个理性范围内;都市农业区北京市的农业人口呈小幅波动性下降且降速趋缓并逐渐稳定在一个理性范围内。[结论] 改进的自适应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可很好地进行区域农业人口的中期预测;针对黄淮海平原2个典型生态区——曲周县传统农业区和北京都市农业区的农业人口变化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人口策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指数的变迁规律,并通过测算农业、非农部门的要素错配系数和环境规制强度,实证分析要素错配与环境规制强度对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指数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指数呈稳定攀升趋势,但存在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和劳动力供给质量偏低等约束,其空间特征以低高、低低集聚模式为主;在城乡部门要素错配问题突出、环境规制强度与潜力指数存在"U"型作用关系下,农业部门生产要素配置处于"劳动力配置较多而资本配置偏少"的状态,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对非农部门要素错配状态的改进作用效果显著,而农业部门对环境规制强度的适应调控能力相对偏弱。
关键词:
要素错配 环境规制 产业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博敏 戴嵘 杜建军
文章基于我国1690个县(市、区)2013—2018年的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等方法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产业集聚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在控制内生性、空间效应及更换农业产业集聚度量指标后结论依然稳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我国农业产业集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因此,各地区应以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引导形成农业产业高水平集聚,以此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林善浪 胡小丽
从农村过疏化引起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视角出发,选取29省(市、区)共276个地级市(包括4个直辖市)的数据,采用生物化学及机械化技术相关数据构造农业技术选择指标,分析农村过疏化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的过疏化即农村人口的净流出率与技术选择系数显著负相关,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生物化学技术倾向,且在人口密度相对高的地区,这一倾向更大;随着人口密度的降低,选择生物化学技术的倾向降低。此外,在农村人口净流出地区,粮食种植面积比例越大,选择生物化学技术可能性越大,西部相对于中东部人口流出后倾向于生物化学技术的可能性更大,且随着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上升,人口净流出率对生物化学技术的倾向影响更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翔飞 王济民
农业产业振兴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保障我国农业安全、食物安全、就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基础支撑条件薄弱、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困难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内消费升级,为农业产业振兴带来极为重要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应充分抓住历史机遇,尊重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着力推动相关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地生效,切实增强农业产业内在发展动力,提高农业产业风险保障能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振伟
农业产业化常会排挤小农家庭经营,破坏传统乡村社会纽带。但消除此类消极影响,不应是依靠怀旧式的纯粹"小农经济",也不只是依靠家庭经营"纵向化",还需要依靠农户间"横向化"合作。部分乡土社会的村社集体结构传统与互惠机制,在当下农村产业发展中得到重组和发明,将小农家庭经营和农业产业衔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旧"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提振乡村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吸引乡村人才从事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可能的道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军 樊琴琴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创新提高四个阶段。目前,农业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扩展、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存在农业产业化主体自身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主体间发展水平不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使农业效率提升、价值增值、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变强。通过改进乡村治理提升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农村变美。通过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促进农民变富。应加强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青平 王敬斌 蔡炜炜
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前提,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城乡要素循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当前乡村产业振兴仍面临产业融合发展失衡、要素与科技支撑乏力、经营体系急需优化和市场作用发挥失灵等问题。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从促进产业融合与转型、加强要素流动与科技装备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发挥政府与市场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发力,同时处理好乡村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和国内外循环四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
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经济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波
乡村振兴必有农业项目下乡,但其成败与乡土知识配合状况有关。项目农业需重视地方情境,能让农民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农民既有乡土知识会融入项目,项目又使之产生新的乡土知识,才有持续的动力。如此,项目农业才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反之,项目农业可能侵蚀乡土知识,出现非预期后果。将社会文化基础调查作为项目农业立项的必需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此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单宁珍 张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从当前农村年轻人口流出多、补充少而导致产业发展能力与动力不足的现实出发,按照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两方面都要致力推动的精神,落实二十大提出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求,引导城市要素向乡村汇聚,以增加乡村就地创业就业人口促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城镇化 逆城镇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聂尚君 崔健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农业保险更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真正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我国农业保险自2007年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保障范围不断加大,保障效果持续加强。具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种类基本覆盖农、林、牧、渔等全部领域,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280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已经超过65%。2016至2020年这5年间,累计为全国农业产业提供了保额为12.2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惠及农户8.02亿户次。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到保险的地方有8处。相关专家对此作出解读,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从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农业保险今后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的品种以及提高保障水平。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农业保险市场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咨询
关键词:
财政补贴 农业保险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