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57)
- 2023(17434)
- 2022(14226)
- 2021(13360)
- 2020(11170)
- 2019(25248)
- 2018(25199)
- 2017(49373)
- 2016(26396)
- 2015(29529)
- 2014(29274)
- 2013(28397)
- 2012(25580)
- 2011(22532)
- 2010(22963)
- 2009(21465)
- 2008(21014)
- 2007(18847)
- 2006(16748)
- 2005(14843)
- 学科
- 济(110939)
- 经济(110801)
- 业(101866)
- 管理(85366)
- 企(83204)
- 企业(83204)
- 方法(48954)
- 农(48952)
- 数学(40276)
- 数学方法(39605)
- 业经(34193)
- 财(32833)
- 农业(32507)
- 中国(30641)
- 制(22728)
- 务(22189)
- 财务(22117)
- 财务管理(22084)
- 策(21073)
- 企业财务(20885)
- 技术(20604)
- 地方(20155)
- 贸(20010)
- 贸易(19997)
- 理论(19686)
- 易(19511)
- 和(18061)
- 划(17542)
- 体(16778)
- 银(16236)
- 机构
- 学院(371187)
- 大学(362112)
- 济(157971)
- 经济(154965)
- 管理(151709)
- 理学(130940)
- 理学院(129725)
- 管理学(127408)
- 管理学院(126723)
- 研究(116382)
- 中国(92301)
- 京(74359)
- 财(72576)
- 科学(67385)
- 农(66943)
- 财经(57320)
- 江(56868)
- 所(56651)
- 中心(55769)
- 业大(54587)
- 经(52191)
- 农业(51052)
- 研究所(50878)
- 经济学(47226)
- 北京(45923)
- 范(45103)
- 师范(44716)
- 州(44507)
- 经济学院(42670)
- 财经大学(42067)
- 基金
- 项目(247100)
- 科学(197880)
- 研究(185531)
- 基金(181131)
- 家(155768)
- 国家(154153)
- 科学基金(135461)
- 社会(120067)
- 社会科(113701)
- 社会科学(113671)
- 省(98083)
- 基金项目(95068)
- 自然(86246)
- 教育(85332)
- 自然科(84365)
- 自然科学(84348)
- 自然科学基金(82874)
- 划(80249)
- 编号(76714)
- 资助(73623)
- 成果(60751)
- 部(54855)
- 重点(54559)
- 发(54040)
- 创(53617)
- 课题(51630)
- 国家社会(49646)
- 创新(49508)
- 教育部(47845)
- 制(47644)
- 期刊
- 济(179490)
- 经济(179490)
- 研究(106376)
- 中国(71916)
- 农(67314)
- 管理(59148)
- 财(57718)
- 科学(50217)
- 学报(48942)
- 农业(45531)
- 大学(39992)
- 学学(38076)
- 融(37359)
- 金融(37359)
- 教育(37111)
- 技术(36537)
- 业经(35256)
- 财经(27940)
- 经济研究(27205)
- 业(24281)
- 经(24115)
- 问题(24091)
- 技术经济(20265)
- 世界(18385)
- 统计(17967)
- 现代(17922)
- 版(17667)
- 商业(17441)
- 策(17135)
- 贸(16793)
共检索到551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世美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但并不能转变为城市市民。从家庭视角来看,农业人口市民化可以定义为农业家庭由部分转移到整体转移,最终实现家庭市民化的过程。"分步转移"对传统农村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资本能力与人力资本能力。家庭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分步转移"决策模型,分别对核心农业家庭的部分劳动力转移、全部劳动力转移和家庭整体转移这三种情形进行成本收益估算,用边际方法分析不同情形下家庭净收益的变化,得出家庭市民化的本质是市民化能力不足。最后,以家庭为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业苗
当下农业人口流动与市民化的情境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正在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并深刻影响着农业人口转移与市民化。新形势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农民脱域意愿以及农业人口转移任务、困境等都进入常态。为了更多更快地转移农业人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村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完善农业人口转移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农业人口 市民化 新常态 进路 体制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彭鹏 谢建军
目前我国正大力实行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只有严格落实这三大战略,我国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因此研究农业人口转移的新常态与市民化进路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对当下农业人口转移的背景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农村发展、城市承载力、权利保障、政府责任等几个方面寻找了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国的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人口转移 城乡一体化 户籍制度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徐爱东 吴国锋
借鉴成本收益理论,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和经济理性的微观视角,构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理论模型,并根据在重庆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收入及其社会网络、文化程度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村建房成本与转户迁移人数正相关,而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住房价格、城市日常生活开支与转户迁移人数负相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后,根据转户迁移的收益与成本评估进行市民化决策,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进行转户迁移;否则会继续"流而不迁"或返回农村。因此,仅仅拆除城乡户籍制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段梦 黄德林
[目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农业部门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农业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农业转移人口不断转变为城镇居民,促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 87个百分点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农业部门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结果]农业转移人口不断转变为城镇居民,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促使土地租金、真实GDP、实际工资、家庭可支配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增加。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使得CPI、GDP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出现不同程度地降低。[结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整体上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要继续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协调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推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要不断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战文 杨学成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家庭式流动的趋势日趋明显。本文基于农民工家庭"成本—收入"预算约束构建静态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采用库恩—塔克条件和边际净收益分析得到农民工家庭迁移净收益,并进一步构建短期和长期农民工家庭迁移净收益条件模型。通过运用山东调查数据对该"成本—收入"数理模型的实证检验发现,处于迁移不同阶段的农民工家庭面临不同的"成本—收入"约束,其中定居城市决策阶段是农民工家庭向城市迁移过程中的最艰难阶段;农民工家庭迁移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使一个家庭完成其市民化过程至少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王芳 白先春
缩小家庭消费差距,是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的支柱之一,深入认识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年龄效应,对老龄化社会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首先测算农业转移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年龄效应;其次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农业转移家庭获得城镇户籍后消费不平等的年龄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转移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年龄效应显著呈现“微笑型”,中年家庭的消费不平等比年轻家庭和年老家庭低;市民化后,家庭消费不平等在55岁之前随年龄呈现二次曲线下行趋势,之后上升;市民化后家庭消费不平等受年龄的影响变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仇童伟 彭嫦燕
中国农业人口老龄化水平已超过40%,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这将如何影响粮食生产值得关注。本文利用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户的农地配置与种粮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人口老龄化提高了农户退出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并以农地抛荒和农地转出为主要途径:前者会降低粮食播种面积,后者在农地流转市场化过程中会提高流转农地“非粮化”的概率。进一步证据显示,农业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和粮食种植规模。本文还发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确实激励了农业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农户继续种粮,但农业社会化服务价格上涨却不利于粮食生产。此外,农业人口老龄化也促使农户的农业经营从利润型转向自给型。本文研究表明,尽管中央政府在遏制农地“非粮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农业人口老龄化诱发的“非粮化”压力仍然存在,亟须从制度设计和组织培育等方面创新粮食安全的微观保障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熊芳
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主要受到两个重要家庭因素的影响,即家庭在外务工人数和家庭供养的老人数量,前者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后者有负向影响。另外,农村转移人口在外务工的年均收入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年龄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其中,前者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后者具有负向影响。这说明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不只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特征的影响,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决策不只是个体决策,也是家庭权衡得失后的最优化决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储怡菲 吴方卫
基于家庭承包耕地决策权代际转移视角,本文利用2011—2018年4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家庭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使家庭转出农地的概率和面积均先增加后减少,对家庭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呈现“倒U型”。机制分析表明,家庭成员务农行为显著抑制了农地转出决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既是农户自身务农行为的强烈约束,又显著促进了子代务农。老龄化对农户自身及其子代务农行为的影响共同确定了家庭承包耕地决策权转移的年龄临界点。当农户年龄小于临界点,老龄化对农户自身务农行为的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当农户年龄大于临界点,家庭承包耕地的决策权发生转移,老龄化对子代务农行为的促进效应发挥主要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老龄化一方面削弱了农户自身的健康状态,迫使其退出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年龄增加引致的照料需求促使子代返回农村,增加了子代务农的概率。本研究对加强农村老龄人口医疗照护、释放农村人口红利及农地流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老龄化 农地转出 耕地决策权 代际转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北平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二元结构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较为突出。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市二元结构一元化,首先需要测算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明确政府、个人、企业各自承担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促进政府对市政设施与社会服务的投入。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成本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亚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日本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因地制宜,积累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运作与管理经验。本文在总结、分析美国、日本两个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提出了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相关法规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伟同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容,其背后的民生、经济、改革逻辑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本文针对市民化政策背后"均等化、一体化、市民化"的民生逻辑,"老龄化、城镇化、市民化"的经济逻辑,以及"限制、允许、分治、融合"的改革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论证。通过对市民化政策逻辑的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问题归结点和改革突破口。市民化战略不仅仅是一项人口管理政策的局部变革,而且是一项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制度变革,将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政策逻辑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司翼 高飞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除了需要进行相关制度创新,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障碍外,还需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成本和社会成本问题,需要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