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8)
- 2023(16837)
- 2022(14044)
- 2021(12946)
- 2020(10742)
- 2019(24253)
- 2018(23993)
- 2017(46662)
- 2016(25052)
- 2015(28037)
- 2014(27656)
- 2013(27678)
- 2012(25095)
- 2011(22515)
- 2010(22565)
- 2009(20921)
- 2008(20638)
- 2007(18645)
- 2006(16506)
- 2005(14393)
- 学科
- 济(109777)
- 经济(109654)
- 业(101639)
- 企(83159)
- 企业(83159)
- 管理(82073)
- 农(49039)
- 方法(47839)
- 数学(38220)
- 数学方法(37874)
- 业经(35731)
- 农业(32824)
- 财(30278)
- 中国(26713)
- 地方(21762)
- 技术(21707)
- 务(21543)
- 财务(21483)
- 财务管理(21460)
- 制(20579)
- 企业财务(20322)
- 贸(18578)
- 贸易(18568)
- 理论(18565)
- 和(18525)
- 学(18355)
- 易(18033)
- 策(17380)
- 划(17311)
- 环境(15925)
- 机构
- 学院(365080)
- 大学(357098)
- 济(152778)
- 管理(152113)
- 经济(149857)
- 理学(132107)
- 理学院(130842)
- 管理学(129065)
- 管理学院(128404)
- 研究(115143)
- 中国(88352)
- 京(74590)
- 农(70154)
- 科学(69833)
- 财(66882)
- 业大(57672)
- 所(56432)
- 江(54212)
- 财经(54093)
- 农业(53778)
- 中心(53275)
- 研究所(51198)
- 经(49173)
- 北京(46122)
- 经济学(44826)
- 范(44559)
- 师范(44221)
- 州(43315)
- 经济管理(42123)
- 院(41242)
- 基金
- 项目(248947)
- 科学(197916)
- 研究(186516)
- 基金(181316)
- 家(156053)
- 国家(154603)
- 科学基金(134952)
- 社会(120058)
- 社会科(113658)
- 社会科学(113630)
- 省(99313)
- 基金项目(97009)
- 自然(85685)
- 自然科(83702)
- 自然科学(83687)
- 教育(82971)
- 自然科学基金(82221)
- 划(80748)
- 编号(77273)
- 资助(72560)
- 成果(60284)
- 发(54884)
- 部(54651)
- 重点(54497)
- 创(54194)
- 课题(51266)
- 创新(49899)
- 国家社会(49322)
- 业(48100)
- 制(47477)
- 期刊
- 济(173894)
- 经济(173894)
- 研究(103416)
- 农(70517)
- 中国(66090)
- 管理(56774)
- 学报(52793)
- 科学(51302)
- 财(51263)
- 农业(48166)
- 大学(41349)
- 学学(39583)
- 业经(35370)
- 教育(34109)
- 技术(32733)
- 融(31298)
- 金融(31298)
- 财经(25963)
- 经济研究(25667)
- 业(24943)
- 问题(23510)
- 经(22373)
- 技术经济(20456)
- 现代(18284)
- 科技(18101)
- 商业(17769)
- 版(17476)
- 理论(16807)
- 世界(16689)
- 经济问题(16155)
共检索到527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哲晰 穆月英
探索发挥主产地集聚优势,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的设施蔬菜主产区306个蔬菜专业村调研数据,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产业集聚的马歇尔外部性特征与农业生产率的互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是: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通过马歇尔外部性促进了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并间接提升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通过累积效应提升集聚程度,三者形成互动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艳荣 刘业政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是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并利用安徽砀山酥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进而找出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 农民收入 作用机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中叶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正面临着重大的路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应运而生,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实现产业化农业;通过产业集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路径转换 产业融合 产业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凤 丁相江 于法稳 刘淼
利用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方程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系统GMM方法研究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在国家层面,农业碳排放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现出“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并且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中显著受到了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而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均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但环境规制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中的调节效应仅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存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业碳排放 环境规制 调节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凤 丁相江 于法稳 刘淼
利用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方程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系统GMM方法研究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在国家层面,农业碳排放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现出“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并且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中显著受到了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而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均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但环境规制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中的调节效应仅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存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业碳排放 环境规制 调节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银西阳 贾小娟 李冬梅
[目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艳荣
笔者从农业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索了集聚区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砀山县酥梨产业集聚区300家农户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结构性检验,验证了这三个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研究表明,网络结构密集会促进区域内知识溢出和集聚成员的吸收能力加强,吸收能力的增强有利于知识的溢出,而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正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何可
为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利用1997—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效率进行考察,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碳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及其与农业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碳效率稳步增长,但受"梯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碳效率具有以东部为高值"极核"区和以西部为低值"外围"区的分布结构特征。同时,区域内省份间农业碳效率的依赖性明显。而对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效率关系初探后,发现二者之间整体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特征,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农业碳效率呈现出先得到改善后不断恶化的变化趋势。同时,处于不同集聚度下的群组情况各异,其中农业高集聚度区(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碳效率随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曲线特征,而在农业低集聚度区(东部经济发达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对农业碳效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宏升 赵云平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奶业集聚为案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产业集聚能够提高交易效率、生产效率、竞争效率和创新效率,得出农业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升竞争力的结论。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 效率 竞争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蕾 申云 徐承红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下同)的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构建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SAR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在2004—2015年间得到大幅提升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出东部、西部、东北、中部梯度递减的分布规律;从极差值来看,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差距不断扩大,但各区域内部临接省份间的差距则不断缩小;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部性,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全国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4倍,东北和中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分别约为直接效应的0.8倍和1.3倍,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而溢出效应不明显。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绿色发展效率 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秀娟 孟丽红 吉登艳
[目的]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探究农业产业集聚状况及空间布局,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方法]文章基于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采用区位熵模型探究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并通过竞争态模型进一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聚度竞争态进行了区划分析。[结果](1)我国农业产值集聚竞争态势呈现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空间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2)进行划区分析表明,东北三省、西北地区及河北、山东和广西、海南、贵州为优势区域;山西、天津和广东为具有竞争潜力的区域;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市)及北京和重庆为劣势区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以及四川、云南和西藏等8个省(自治区)为实力区域。[结论]大部分地区处于农业竞争优势区域,农业仍然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增产增效,对于具备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应进一步突出产业集聚特点,并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周围地区农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世薇 张平宇
根据东北地区各省市的农作物统计数据以及15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地理位置、主营业务等资料,利用区位商、集中系数、生态分布格局理论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集聚格局以及龙头企业的空间和行业布局特征。结果表明:优势农作物在东北各地市并不是均衡种植的,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态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集中分布在优势农作物生产较为集中的县市,龙头企业在各地市内的分布集聚程度不一,在省会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较多。龙头企业行业集聚主要受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集聚 农业产业 龙头企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敏李 薛恒新 张洪珍
本文从农村经济产业集聚度的视角,基于江苏省2001—2008年的数据,对农村经济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农村经济产业集聚弹性的测算,分析了不同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对我国农村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提出建议。本研究对探索我国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及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经济 产业集群 集群效用 集聚弹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立佳 刘博敏 杜建军
文章基于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3SLS法研究了外部效应如何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土地的匹配效应、农业前端投入品及终端加工品市场效应、农业示范效应及学习效应、农业信息共享效应与农业产业集聚之间能够互相促进、互相推动;(2)随着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的发展,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和外部要素禀赋不再是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而外部效应变成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及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哲晰 穆月英
以小规模农户地理集聚生产为表现形式、以专业村为基本构成单元的主产地连片发展模式,是中国农业产业格局的重要特征。本研究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的设施蔬菜优势主产区的蔬菜专业村级调研数据,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利用空间Durbin模型、两部制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的视角考察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形成的马歇尔外部性显著提高本地农民收入;周边专业村的产业集聚与地理距离共同作用对本地农民收入产生空间溢出,并具有地理距离递减性特征;产业集聚程度不同的专业村对彼此溢出关系的反应具有空间非对称性,容易形成专业村发展的"极化效应";另外,产业集聚、技术指导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民收入 空间溢出 空间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